■江蘇省溧陽市社渚中心小學 吳漢平
二十余年來,學校一直把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作為育人目標,把培育具有強烈道德責任意識的學生個體作為教育突破口——責任教育,在社渚中心小學早已深入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早已融入社渚中心小學的血液,是社渚中心小學的鮮明標志。回望學校的辦學歷程,責任教育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它已內化為全校師生的觀念,具化為師生的行為,形成了一種獨具社渚中心小學特色的校園文化。
為打造好學校精神文化,鍛鑄校園之魂,這幾方面當是重中之重:明晰學校歷史傳承、發掘學校故事、理清學校群體價值觀、突顯學校愿景、創生學校特色課程……這幾大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有著緊密聯系,呈依次推進的關系。
社渚中心小學作為百年老校,其歷史傳承曲折多彩,有坎坷,有輝煌,有許多需大書特書之處,如創校之初的文化育人之艱難嘗試、抗戰之際的熱血激昂、近二十年責任育人之卓然風采等。當然,這歷史傳承并不僅僅指學校沿革史,更指學校文化傳承史,還指學校作用于社會的關聯史。我們要做的是:明晰這些歷史傳承,更好地發現、提煉出學校一直傳承的精神內核,在傳承至今的學校精神內核之上更好地實現融合、創新,進而在“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上形成新的學校精神文化內核。
作為百年老校,社渚中心小學并不缺那令人蕩氣回腸、發人深省的故事:每一個辦學歷程就是一個故事,每一名師生、校友的風采就是一個故事,每一名家鄉父老、鄉紳名流的軼事就是一個故事……這些故事既是育人的資源,又是集中展現學校精神與情懷之代表。我們要做的是:集中發掘這些故事,了解學校歷史,傳承學校精神,進而結合“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提煉、創新學校之精神文化。
孤立的現象、單個的人物、獨立的事件……分開來看,往往讓人眼花繚亂,摸不清頭緒,但一旦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歸納,透過表象,我們往往能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從社渚中心小學的群體人物、事件、現象中厘清學校之群體價值觀,為在“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上提煉、創新學校之精神文化奠基。
傳統文化校本課程主要指《書法》《儺文化》等課程。《書法》《儺文化》作為社渚中心小學的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由于開發、開設已久,已初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課程體系。
傳統文化自選課程主要指《國學經典》《鄉音鄉曲》等7大類28小項自選課程。傳統文化自選課程《國學經典》《鄉音鄉曲》等雖開發、開設時間不太久遠,但也已初具雛形,在校內外已產生一定影響力。
這類主要指結合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進行的相應的文化教育課程。關于傳統節日的相應教育活動以前雖然也開展一些,但往往目的性不強,也不成系統,所以還談不上是一門課程。學校組織人力進行深度開發,發掘出每個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及育人功能,從而把它們建設成一門真正的傳統文化課程。
在全面考慮、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學校就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開展了高效的物質文化建設。
1.校史路。作為社渚小學的一員,必須對自己時時刻刻身處其中的學校有所了解。因此,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一條簡易校史路,記錄著學校發展的沿革,從1913年創建第九小學堂開始,直至道路盡頭的大樹,寓意“百年樹人”,通過重新發掘、設計、建設,讓它更能展現學校的厚重歷史,以起育人之效。
2.校史陳列室。學校現已有一簡易校史陳列室,學校也計劃通過重新發掘、設計、建設把它陳列的圖片、文字、實物豐富起來,做一整體規劃,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場所。
3.民族文化展示廊。學校教學樓之間長廊眾多,為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學校將通過整體規劃、設計,以圖文結合的方式,把它們建設成一條條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育人長廊,展示農耕文化與地方特色。
4.社渚人文館。為強化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實踐,學校將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專門建設一個地方文化體驗實踐活動館,從而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提高育人實效。
5.清源池。在學校北教學樓后有一洼地,學生充分利用它,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把它建設成一個蘊含傳統文化的校園景觀池——清源池,一是寓意學校是師生成長的源頭活水,二是激勵教師清廉從教。
6.傳統文化學習成果展示舞臺。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能僅僅留在識記層面,所以學校將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把學習的成果在一定范圍里展示出來。為此,學校把小舞臺通過規劃、設計打造成一個傳統文化學習成果展示的舞臺,鼓勵學生自由、自主、自信地展示自己。
總之,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我們制訂了清晰的培養目標:培育傳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我們將努力發掘鄉村傳統特色文化中的精髓,讓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責任行為在鄉村傳統特色文化教育中得到落實,通過“知責守正、明責曉理、履責遵規、盡責有道”四層次循序漸進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實現對自己負責,學會自立;對他人負責,學會關愛;對社會負責,學會擔當,這也是“基于責任教育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