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縣第一中學 何香蓮
語言能力是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語言功底是學生高質量完成英語聽、說、讀、寫的前提。高中英語教師不僅要重視語言基本功的傳授,還需要為學生創造語言運用平臺,以此來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里,打牢學生的英語基本功是基礎,構造趣味課堂是前提,提供語用平臺是核心,只有多項教學方法齊頭并進,才能提高語言能力素養培育的質量。
扎實的英語基本功是學生高效學習英語的基礎。以語法基礎為例,語法教學屬于英語基礎知識教學,是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但現實中一些教師將語法教學變為純理論講解,導致語法課堂略顯枯燥,學生興趣度不大。例如,在必修一“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課文的語法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理論式教學法,用思維導圖來輔助教學工作,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將相關知識點清晰地展現給學生。該課文中語法點是定語從句,是英語語法中較難的部分。為保障語法教學與課文的融合,教師全程是以地震為主題組織課堂教學,以下將本次教學重點環節予以展示。
1.圍繞地震啟發學生思維,借助課文尋找與地震相關的關鍵詞。教師在該環節中致力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圍繞地震主題搜索相應詞匯,為接下來的定語從句訓練奠定基礎。
2.句式組合訓練,初次嘗試使用定語從句。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對定語從句已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因而在該節課中教師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完成練習的同時歸納總結出定語從句的使用方法。
Please combine the sentences bellow into one sentence,using the attributive you have learned in your junior school. Eg:(1)The window was broken.(2)The house was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Combine: The house which/that had a broken window was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3.繪制思維導圖,總結定語從句規律。結合前階段的練習以及已有知識,學生對that/which/who/whose在定語從句中的運用方法已有所掌握,教師在課堂最后可以讓學生根據例句和練習歸納總結,自己設計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輔助,教師可以將原本枯燥難懂的語法知識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的反饋也很好,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能完全吸收和消化定語從句的用法,可以用課堂中學習到的關系代詞組織語言,組織一段無語法錯誤的表達段落。
學生不愿意張口說話,或者不愿意自主完成閱讀寫作訓練很大部分原因在于這部分學生對英語興趣度不高,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不會主動解決問題。在英語語言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建立平等互動的課堂,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下面以必修二“Wildlife Protection”的教學案例中的課堂導入環節來說明這點。教師1在教學中先向學生展示許多瀕臨滅絕動物的照片,再引出學習主題。該教師的課前導入環節比較簡單,是用圖片來進行開場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于缺少交流討論,學生很難進入到課堂情境之中,也缺少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因而這種導入方式雖然快,但實效性不高;教師2的課前導入在教師1 的基礎上加入了視頻和討論的元素。這位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小視頻,以紀錄片方式展示了動物們面臨的困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為討論環節營造了良好氛圍。接下來,教師與學生對某些問題展開討論:
1.Do you know what problems these endangered animals are facing?2.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wildlife?3.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se endangered animals?
由于學生還未學習本章節的內容,因而不認識其中的一些詞匯,表達起來也有些困難。對此,教師在導入環節應以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為主,想辦法告知學生詞匯的表達方法,輔助學生完整地表達出心中想法。如某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候,表述道:“In 2019, there is a big fire happened in Australia, lots of animals died, such as kangaroos…they lost their hometowns.”省略號部分是學生遇到困難的部分,還有許多動物名稱是該學生所不了解的。但教師并沒有直接補充回答,而是繼續詢問下去。從教師和學生對話可以看出,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學生講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然后幫助學生說出不會表達的詞匯,為學生的表達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通過上述兩個案例對比,案例二中的學生得到了更好的語言交流機會,受到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愿意嘗試著表達自己內心想法,也敢于挑戰一些比較難的表達,因為他們心里清楚,即使遇到了表達難題,教師一定也會為自己提供思路的。
語言只有不斷運用才能鞏固,但中國學生很少使用英語。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語言應用的平臺,鼓勵學生張口說話、動筆寫作。平臺創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課堂內交流討論、主題演講、情境表演,也可以是課后的課外實踐。例如,在學習完必修三“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后,學生對中西方許多傳統節日都有所了解,為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組織了討論活動,主題為“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of the year?”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想研究的節日,并且撰寫出發言材料上臺匯報,在該名學生匯報完畢后,臺下學生還可以提問。以下是本次交流的某個片段。
S1: My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This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and every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is festival…提問:Why called this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S2:Because the lantern in Chinese means“燈籠”and on that day,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like going out to enjoy lots of lanterns in different shapes, so we called this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從上述交流看出,兩位學生都選擇了“the Lantern Festival”作為自己最喜愛的節日,并且在上一位同學沒有回答出問題后,另一位同學主動站出來補充回答。在這次的交流中,無論是提問的同學還是介紹節日的同學都得到了很好的口語表達機會,提升了他們的英語實戰水平。
綜上所述,英語學習最終都應落實到實踐運用之中,這也意味著學生一定要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課堂作為英語學習主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其課堂授課時間,以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運用,為他們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和平臺,助力學生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