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二中學 王建成
如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閱讀者得語文”。閱讀教學顯然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教師還僅僅是讓學生只讀課文,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也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把整堂課上成了“一言堂”,將極大地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使學生完全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現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自主閱讀一篇文章、一組文章、整本書等。這種創新型的閱讀教學實踐即群文閱讀。群文閱讀的內涵不是閱讀篇章數量上的疊加,而是閱讀教學質量上的躍遷。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應把某種特定的文本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改變過去具有局限性的單篇文章的教學,群文閱讀方式對課文的內涵和外延都十分重視,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說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臺灣趙鏡中教授在《從課文教學走向真正的閱讀教學》一文中道出閱讀教學的轉變: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由重視識字教學轉向理解教學、由精熟學習轉向策略學習、由單文教學轉向群文閱讀、由講授教學轉向合作學習。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種種原因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單篇閱讀,沒有將學生引導到具有團隊性質的閱讀學習活動當中去,甚至學生只讀了幾遍課文就下課了,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閱讀教學現狀具體如下。首先,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很淡薄,閱讀速度緩慢,知識儲備跟不上高效的閱讀課堂,在限定的時間里沒有讀完規定的內容且閱讀興趣不高,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課文,并沒有精細地品味出作者蘊含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其次,課堂中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太少,教師只是讓學生快速讀文章,沒有明確閱讀的目的,沒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自主閱讀;最后,學生閱讀的材料只是限于課本,對課文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沒有將課文與其他文章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對比閱讀。在目前的這種閱讀教學情形的影響下,教師唯有更新教學理念,將群文閱讀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才會使語文課堂煥發青春活力。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在略讀、精讀、默讀、跳讀、誦讀等多種閱讀方式的引導下,教師向學生提供的閱讀形式可從“單篇閱讀”轉向“群文閱讀”,再轉向“多文本閱讀”,進而走向“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同時獲取更有價值的內容與思想,這就是我們研究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
教師習慣了講授單篇文章的教學思路。但相對單篇短章,一組文章篇幅更長,體裁更多樣,主題更多元,內涵更豐富……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突出性、新穎性、遷移性的問題,有效地將多篇文章聯系起來,構建適合學生的閱讀模式。例如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含有大量議論性的文章,教師可以圍繞一個點將《敬業與樂業》《論教養》《精神的三間小屋》整合成一組群文,確立群文議題“閃耀人性的光芒”,讓學生展開學習,形成“精讀單篇—對比多篇—深化主題”的閱讀模式。
1.精讀《敬業與樂業》,找出文章中心論點,以讀促思,由淺入深,理解我們為什么要“敬業、樂業”,其實這就是我們人性的光芒所在。
2.分組合作探究,對比閱讀《論教養》《精神的三間小屋》,提出“人性的光芒體現在文章哪些地方”的問題,明確“教養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過程”,讓學生知道只有擁有“健康”“莊嚴”“真誠”的“精神小屋”,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
3.結合生活,讓學生談談對“敬業與樂業、教養、精神小屋”的深層次認識。通過這樣的閱讀模式,學生對“人性的光芒”有了深刻的認識,其整合、延伸、評價、創新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都將得以提升。
為了將一組文章有效地組合起來形成群文,需要教師構建群文閱讀“議題”。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有了這一核心,我們才能圍繞它來選擇群文閱讀的篇目。因而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先要構建議題,然后再選擇群文篇目。教師選擇的文章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篇目,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相近或相反主題,還可以是課內文章與課外文章的組合,靈活地組合文章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辛棄疾的詞及其豪放的詞風時,教師可以確立“浩氣長存,壯詞豪邁”這樣一個“議題”,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三首詞組成一組群文,不斷加深學生對辛棄疾豪放詞風的認識。引導學生知人論世,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體會詞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忠君報國、壯志未酬的慨嘆。教師還應引導各小組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對于重點詞句的不同理解,完成后在全班內展示,找到群文中相同與不同之處,明確詞人流露出來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培養了學生“以天下為己任,奮勇向前”的價值觀。
有人說:“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就是弓和箭的關系。”當箭在弦上時,我們不得不發。就是說學生對群文閱讀篇目的主題或某一方面有新認識時,教師可以隨即讓學生把它表達出來并進行簡單的寫作。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群文閱讀的感悟當作寫作素材,學生只有廣泛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例如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能夠有效塑造人物形象塑造,教師可以選擇《故鄉》《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組成群文,讓學生體會典型環境對主人公形象的渲染與襯托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把多篇文章的特點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也來寫一段特定的環境描寫,融入人物的生活狀況,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群文閱讀為初中語文教學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教師是學生進入智慧之門的引領者,然而學生才是群文閱讀中的主體,群文閱讀應該建立在學生多讀和多思的基礎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閱讀,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中飛揚。
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位學生主動投入課堂群文閱讀之中,并能根據群文內容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只顧閱讀數量的增加,更應注重閱讀質量的提升。有時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組群文時并沒有獲得太多的感知和認識。這時,教師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指出閱讀的重點部分,分組再次讓學生閱讀,通過精細閱讀的強化訓練,學生的思路與作者的思想將產生碰撞,并在此過程中產生獨特的見解。例如,對于《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教師不要急著告知學生,而要讓學生在弄懂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以此提升課堂效率。
群文閱讀教學課堂呈現容量大、內容多、節奏快的特點,有些內容學生可能把握不準,因此,教師應適時進行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不好的一些閱讀主題,教師可以將課堂閱讀內容延伸到課外,選擇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充實學生的思想觀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能夠幫助教師有效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為學生開辟了自主閱讀的天地,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在今后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利用豐富的載體和活動創新閱讀教學方法,讓群文閱讀實施起來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