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實驗幼兒園 連秀明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改革是創新學前教育的必由之路。幼兒園課程建設是一項與幼兒的發展緊密聯系且長期而煩瑣的工作,也是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主要工作,關系到幼兒的全面發展。目前,園本課程建設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越來越多幼兒園開始重視并構建園本課程。我園地處陳大鎮,是一所農村公辦幼兒園。陳大鎮有得天獨厚的、富有特色的農業生態園,各種各樣的果園、蔬菜種植基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可挖掘的、優質的生活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此背景下,該幼兒園以大自然為背景,以幼兒生活為基點,建立了適合幼兒發展的“田園體驗”課程,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實踐探索。
明確的課程理念和內涵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影響著課程實施的質量。筆者認為,本園建立的“田園體驗”課程,是以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為背景,幼兒的生活環境為基礎,幼兒兒童和諧全面發展為尺度的優質課程。幼兒園將課程內容設計成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即體驗生活的價值、體驗運動的樂趣、體驗探究的過程、體驗表達的豐富、體驗交往的快樂。這個核心概念必須讓所有參與課程研究和實施的教師都能理解和明白,共同了解課程的背景、理論依據,創設適合本園特點的園本課程架構,引領大家共同建設和完善園本課程。經過多次反思與研討,我園提煉出“親潤自然,悠樂童年”的辦學理念,確定了“培養具有‘親自然、樂探索、善表現、會合作′的快樂兒童”為課程總目標。在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我們讓所有有份參與的教師一同建立一個美好的愿景,明確努力的方向,為園本課程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應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創造探索性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歸納經驗,構建新知識體系。
材料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疤飯@體驗”課程秉承大自然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陳大鎮當地的材料資源。我們隨時收集沙、石、泥、土,花、草、樹、竹等當地隨處可見的自然材料,投入班級、活動室、功能室中,讓幼兒進行自由創作、自由探索,把幼兒作品展示在各個活動室中,使所有低成本的自然材料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
落實幼兒園課程,環境創設是基礎。因此,幼兒園要對全園環境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改革。根據“田園體驗”課程的實際需要,我園對全園環境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改革,讓幼兒園每個地方都充滿田園的味道,建設一道道田園風景線。我園分別以春、夏、秋、冬為創作思路,設立了“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塊幼兒親自然戶外體驗場地。同時,幼兒園建設了竹林和果林,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發富有本園特色的自主游戲活動,《小小野戰隊》《紅軍長征》《尋寶活動》等都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游戲。這些場景恰到好處地把鄉間田野的風景與園內環境有機結合,將現代與自然元素有機融合起來,使幼兒在園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四季更替和植物生命的周期交替,形成具有濃厚鄉村氣息的園所文化。
陳大鎮歷史悠久,擁有豐碩的文化資源。三明市首批紅軍村——碧溪村是梅列區唯一的革命老區村,其中的漢劇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大源村每年正月十四舉辦元宵燈會和碧溪村的板凳龍燈會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游戲素材。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知”。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讓幼兒能接觸自然、接近生活,更要以生活為基點,激發幼兒探索自然和生活的興趣,及時、適當地實施教育,以此來豐富“田園體驗”課程內容。
幼兒園利用園內戶外場地大、竹林地勢平坦的優勢和特征,創設了多個庭院游戲場地,把操場和野外變成幼兒游戲場,為游戲提供豐富的游戲素材和空間。如大一班開展的《小小野戰隊》對抗性游戲,幼兒嘗試在竹林里自主擺放器械、自主討論角色、自主商討戰術、自主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和困難。于是,有關游戲戰場中掩體的安排、陷阱的設置、規則的制定、場地的運用等都在幼兒的討論與合作中得到解決。通過該游戲,幼兒提高了自身的身體素質,增強了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了深度學習。庭院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實現與自然、生活的有效聯結,從而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利用園內資源和陳大鎮的地域資源,我們組織各班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認知活動。如“蚯蚓找家”“螞蟻工坊”“動物的眼睛”“動物怎么睡覺”“石頭暢想”“毛毛蟲”等。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認知、發現、記錄動植物生命的奧秘,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引導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最終讓幼兒在親身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中認識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為充分利用陳大鎮本地的自然資源,幼兒園開展了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野趣運動。如通過遠足活動《尋找筍寶寶》《陳大平菇種植場》等,帶幼兒進入竹林,走入種植場地,認識竹筍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并參與挖筍、晾曬筍干等體驗活動,引導幼兒認識各種菌類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生長過程。幼兒在走進田野、翻越田埂中,體驗到自然的神奇和趣味性,并從中親近自然、磨煉意志、開闊視野。
為了讓幼兒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收獲完整經驗,幼兒園采取多項措施保證“田園體驗”課程的順利實施。
為了滿足每一個幼兒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幼兒園以開發農家游戲為切入點,組織幼兒參與系列農家游戲活動。比如,我們利用戶外環境資源開展的游戲活動有“小小野戰隊”“碧溪板凳龍”“瑞云山莊”“挑戰極限”等。在實踐中,我們堅持做到:一是打造好玩、豐富的游戲環境。讓“玩”成為幼兒成長的風帆,營造充滿農家特色的環境;二是優化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堅持彈性作息時間制度。即允許教師根據各年齡段、季節、地域等特點靈活機動地對作息時間作出調整;三是在游戲中以幼兒的視角來開發游戲主題、推進游戲情節、講述幼兒故事。盡可能以幼兒發起的互動為教育契機,滿足幼兒參與活動的需要,同時,引導幼兒從“好玩”到“會玩”再到“智玩”,促使他們進行深度學習,發展幼兒的思維品質。
為了使田園體驗課程得以順利進行,幼兒園申報了兩個省級課題,以此為驅動,推進園本課程的落實。首先是“問題導向式園本教研制度的實踐研究”的管理課題,旨在規范園本教研的過程管理,幫助教師有效地解決“田園體驗”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點。其次是“農村幼兒園體驗式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通過該課題研究,探索一套適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本園特色的園本課程內容。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途徑是實施課程內容的關鍵方法,是課程內容由靜態活動向動態活動轉變的媒介。“快樂學習”“生活實踐”“自主游戲”“節慶活動”是“田園體驗”課程的四大實施途徑。在實施過程中,我園用開放的空間和材料給予幼兒自主探究的機會;用持續的感知和體驗活動豐富幼兒多元化的經驗;用恰當的支持與回應推動幼兒小步遞進地發展;用動態的途徑和方法推動課程的不斷完善,為課程的實施打通了探索的通道。
通過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田園體驗”課程立足于大自然,立足于幼兒生活實際,能讓幼兒在體驗的基礎上創新知識;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增加經驗。教師應立足于幼兒的視角,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力挖掘幼兒各種潛能。這也使我們理解了“兒童是學習的主人”的基本內涵,理解了“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這句話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