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雷
摘 要: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有著獨特的意義。新課改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導在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下,使小學語文閱讀課堂重新煥發生機,從而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文學品格的培養。文章立足于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做出相關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3-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39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個人修養提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一直以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僵硬死板,學生的閱讀學習浮于表面,閱讀學習能力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能夠不斷加深對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究十分重要。
一、深度分析教材文本,設置有效教學目標
教師是閱讀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的方向性指引對最終的閱讀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能否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主要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合理有效地設置教學目標。為此,要求教師在實際閱讀前,能夠深入地分析教材文本,以此確保自身獲得對閱讀文本全面的理解,這樣才能確保最終做出的教學目標科學有效,從而給予學生正確的教學引導,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最終優化提供保障。通常教師在分析教材文本時,可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為依據,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去分析文本,獲得對教材更加準確的把握和感受,從而結合科學的教學目標設置,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1]。此外,教師要認識到閱讀是一種主觀體驗,每個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不一定和創作者初衷吻合,因此教師設置教學目標時,除備教材外,還要備學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目標,給予學生更為有效的閱讀指導。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強調閱讀動筆結合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能采取可行的策略,幫助學生加快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學生受用一生。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應與動筆結合在一起,如要引導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是不能不疑、不思、不問的,讀后感的撰寫就是學生閱讀反思的有效窗口。培養學生撰寫讀后感及閱讀心得體會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的內涵,在質疑求實的過程中,與作者進行心靈情感的交流,這就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表現。此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練筆的習慣,在讀與寫的思辨關系中,更好地助力學生的閱讀成長。如在教材閱讀文章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仿寫、縮寫、擴寫的練筆任務,讓學生在吸收與傾訴的過程中,養成讀寫結合,練筆凝思的良好習慣,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發展大有裨益,是今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強化的策略措施。
三、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其苦口婆心、費時費力地向學生灌輸閱讀知識,不如從能力的角度的入手,傳授給學生良好的閱讀學習方法,這是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如朗讀和默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兩種讀書方法,但這兩種閱讀形式的訓練方法存在差異,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要將“準確率”作為訓練的關鍵。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大聲朗讀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及時糾正發音方面的錯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朗讀,教會學生劃分重音音節的方式,并可以在齊讀、泛讀、領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訓練形式下,幫助學生掌握朗讀要領,增強學生對文章的認識理解[2]。默讀是學生自主閱讀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發散思維,在默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默讀的方法有泛讀、精讀、速讀、瀏覽等,教師要教會學生結合不同的文章體裁,選擇不同的默讀方法,如敘事文可以泛讀,議論文必須要精讀。在學習默讀的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聚精會神,不斷提升閱讀速度。
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拓寬學生閱讀容量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學習不應只限于教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在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遨游,不斷幫助學生加大閱讀量,促使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加開闊,這是學生閱讀學習成長的保障。如可組織班級同學開展以下閱讀活動,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是“流動圖書站”活動,要求各班組建“流動圖書站”,將自己閱讀過的圖書帶到學校中來,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和閱讀計劃進行篩選,并將適合的圖書納入流動圖書站中,各班輪流閱讀圖書。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令學生通過群策群力,有效地豐富了他們的閱讀資源,有助于學生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其次是“閱讀茶話會”活動,抽選出某一特定的時間組織開展活動,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圍桌而坐,分享自己最近閱讀并值得推薦的圖書,其他學生可以提出相關補充。活動完全由學生自發,教師不做過多干預,學生暢所欲言地分享閱讀心得,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有助于學生加大閱讀量,拓寬閱讀面,并可在群策群力下獲得更多的啟示,助力學生的閱讀學習成長。
五、創新閱讀教學方式,改善閱讀教學效果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課堂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未能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種教學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仍以“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讓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感受到創意和趣味,因此在今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對閱讀教學方法做出創新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采用游戲教學法,即將游戲元素與閱讀知識結合在一起,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天性,以游戲為吸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完成閱讀學習任務,實現低耗高效的教學效果。其次,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創新挑戰的閱讀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主體知識的構建,可為教學效果的改善提供保障。類似這樣創新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如情境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類比閱讀教學法等,在今后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為引導,不斷對閱讀教學方法做出創新,為教學效果的改善提供保障。
六、結合學生個性特征,實施分層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發展,以此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在教師對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時,應認識到不同的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各不相同,一味面向學生群體的“大鍋飯”式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體驗需求,只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才能為學生的個性學習提供保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閱讀學習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授課的方式,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如對于A層次的學習,即語文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不斷發散思維,勇于開拓創新,從而獲得更為高階的閱讀學習發展。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即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基本的閱讀任務,學會自主學習,并能在閱讀學習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而對于C層次的學生,則應該從閱讀學習的基本要求入手,如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教師要幫助學生初步清理閱讀障礙,理清文本結構,為學生的文本閱讀深入學習奠基。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立足學生的發展實際,可實現更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七、利用現代信息工具,打造全新閱讀體驗
當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現代化、信息化教學工具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全新的動力。在今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創新的教具教學,為學生打造全新的閱讀體驗,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如電子課本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比傳統的紙質課本教材更加立體直觀地為學生呈現閱讀內容,教師若能利用好這一工具,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促使學生將學習的精力和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課堂[3]。另外,電子白板也是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力的輔助工具,電子白板具有放大、縮小、標注、回放等功能,有傳統黑板不具備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并可以通過電子白板的聯網系統為學生搜集補充更多與閱讀內容有關的資源,這都是傳統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利用好這些創新的信息化教學工具,一定可以為學生打造全新的閱讀感官體驗,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注入巨大的動力依托。
總之,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落實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保障。在教學改革的新時期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傳統“為了教而教”“為了成績而教”的思想理念中跳出來,不斷對創新的教學方法策略進行研究,從而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學習,帶動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這是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孟麗.小學語文閱讀概括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178.
[2]朱蔚華.基于線上教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278.
[3]郭文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