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文
新課程改革提出:“信息技術教師應逐步樹立‘教—學—評價’有機結合的教學評價觀,將對教學評價的設計和規劃融合到教學設計中,使其成為教學設計中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將僅重視‘教—學’過程的教學設計和規劃轉變成‘教—學—評價’過程的全面設計,確保評價對教學和學習‘全過程’促進作用。”作為教研員,我帶領課題組和骨干教師進行實踐研究和綜合分析,發現采用學業評價系統實時記錄學生的學業情況,并進行多元評價、多方交流,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過程性評價實踐
在本研究中,學業評價系統指能夠長期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儲學生作品,并提供多元評價和反饋的信息系統。現以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計算》的第一章《數據與信息》為例,說明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過程性評價實踐過程。《數據與信息》以“體驗多媒體作品的數據與信息處理”為項目學習的主題。在這個項目里,每個成員都需要獨立完成實踐任務,通過作業空間提交作業。本章理論知識比較多,在理論知識講解時安排在線課堂測試。
1.課堂簽到
預備鈴一響,教師啟動電子簽到程序,學生輸入姓名和密碼,登錄成功之后進入“云教室”,在教師端可以看到學生的名字、座位和桌面,學生端有提示學生是第幾個簽到,并有學習積分累加,強化學生簽到的積極性。如果沒有在上課鈴響起之前登錄系統完成簽到,系統會登記學生缺勤信息。因此,電子簽到模塊是對每一個學生投入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保障。
2.課堂測試
在講解有關理論知識的時候,長時間控制學生機容易導致學生走神,適時使用課堂測試功能,既可以及時將學生的注意力抓回來,又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在講解數據編碼時,教師將核心知識點整理成幾道測試題,通過“課堂測試”功能,讓學生在學生機上作答,教師從教師機端可以查看學生答題情況,發現有兩道題的正確率不高。為此,教師對這兩道題進行了集體點評,使學生對數據編碼的原理和文件大小計算有進一步的理解,課后教師對其他錯誤進行了個別指導。課堂測試模塊不僅及時快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為解決教學難點提供了實例。
3.提交實踐作業
在該項目學習中,學生需要完成多媒體作品實踐作業,經歷數據的獲取、加工、發布過程。根據老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小組互助學習模式下進行探究學習,然后完成實踐作業,通過“作業空間”模塊提交,獲得學習積分。教師通過該模塊查看未完成作業名單,“一鍵提醒”學生按時交作業,鼓勵學生將作品設置為“展示作業”。
4.作業評價
作業提交成功后,學生即可以對作品進行自評、他評。有些學生不能當堂實現評價,可以在下節課簽到至上課前的自由時間進行。不管是自評、他評,都是對學習的提煉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能力,通過交流互動,也有益于加強同學之間的情感溝通。老師則可以推薦優秀作品,也可以對學生作品進行具體評分和個性化評價。教師的評價通過學業評價系統即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著持續的推動作用。
二、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教學評價實踐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通過調查問卷和實踐考試,以及觀察分析等多種渠道,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過程性評價對課堂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1.激發了學生的持久學習興趣
使用學業評價系統一段時間之后,通過觀察記錄,發現實驗組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來到機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學業評價系統,對他人的作業進行評價,也查看自己的作業情況,或用學習積分購買虛擬禮品送老師或同學,十分投入。相比之下,對照組的學生則變化不明顯。
2.提高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
學業評價系統是基于網絡的一個學習過程管理系統。不管是作業的上傳,還是交流評價,都是基于網絡環境之下,每次對學業評價系統的使用,都是讓學生處于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當中學習信息技術。通過幾個月時間的磨練,可以明顯看到實驗組的學生信息能力普遍增強,不少學生由原來的“笨手笨腳”變成了今天的“爐火純青”,基于“知識是相通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原理,可眼見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十分明顯。通過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容易看出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過程性評價,有利于提升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3.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從學生作品完成的情況來看,兩個組不論在作業的完成數量還是作品質量上都有較大的差距。由于實驗組的學生在長期的自評、互評訓練下,對作品的鑒賞能力有較大的提高,所以大部分學生的作品質量比較高,并且作業完成率很高。而對照組的學習相對比較隨意,學生對好作品的標準不熟悉,對于是否完成作業也沒有強烈的欲望,只是憑經驗和感覺去做,因此對照組學生作品的完成數量和質量都遠遠比不上實驗組。
學業評價系統記錄了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包括作品、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等,尤其是同學與教師適時點評,形成了對學生乃至整個班級有激勵作用的良好氛圍。實踐表明,學業評價系統學習數據的生成過程,是互動性的教學評價過程,也是學生一步步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教師擔負著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所作的每一次努力,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學生會根據這些結果來重新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于是再產生新的結果。基于學業評價系統的過程性評價帶來的這種良性循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課題批準號:2019YQJK40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董玉琦.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