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愛清
中小學實施的基礎教育,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重要在于樹立影響學生一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我們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況,尋求新形勢下中小學校立德樹人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增強立德樹人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親和力和向心力。立德樹人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以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充分認識到立德樹人的時代性。我們要多創設體驗的機會,在勞動實踐中學生體驗到道理后,不需要很多的說教,他就刻骨銘心地記在心里了。為此,我們學校利用勞動教育來落實德育。
一、愛國更深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了讓紅色基因根植于學生心中,我們學校引領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樹立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情懷,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困難、代價、成功四個方面去進行提問、探究、訪問、歸納等步驟,進行小組內的討論研究與分工合作、網絡搜索、問卷調研,從而開展活動。
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程后,緊跟著讓學生知道黨旗怎么來的,老師出示一面黨旗,由鐮刀和錘子圖案組成,分別各代表農民和工人的勞動工具。再指導繡一繡黨旗,最后學生自己完成繡黨旗,繡完之后,上交作品時,學生既欣喜又叫苦,紛紛表達辛苦之情。老師順勢而為,你繡一面黨旗就叫苦連天,那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困苦怎么克服的呢?本想讓學生想象紅軍長征的偉大,從而發自內心的要愛國。但沒想到學生好奇地說,老師你可以想辦法讓我們體驗一下長征的艱難困苦嗎?不可能呀!
細細一想可以呀,不是有很多學生都重走長征路嗎?于是我馬上召集家委會的成員,策劃一次去森林狼拓展基地,開展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體驗活動。其中有一個活動是“重走長征路”。在那個陡峭的沙土路上,學生手腳并用攀爬著上山,在路途中有的往下滑,劃傷了手,想放棄,教練鏗鏘有力地說:“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烈士董存瑞。”學生繼續咬緊牙關往上爬,終于爬到山頂了。個個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教練繼續講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天黑后才結束活動,要徙步到停車場,為了安全我提議司機把車開過來,但學生異口同聲地呼吁:“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 累不累,想想烈士董存瑞。這點苦算什么,我們一定安全到達停車場。”一路上不要老師組織紀律,沒有一個掉隊,偶爾有人因為又累又餓又黑,走不動了,馬上打開手機電筒,攙扶著同伴前行,看到那情景真有點小紅軍長征的味道。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坐在教室進行談話教育無法比擬的。
二、孝敬更暖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也要把家務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路徑。每天都布置學生干點家務活,從為家人服務中感受爸媽的不容易,好過父母說一百遍“你要孝順父母,父母生你養你不容易呀!” 因為沒有體驗,沒有親身經歷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學生不停地幫爸媽干家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吃苦精神,還增進了親子感情,并且增強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才能學會將心比心,才能體會到家人的各種難處,才會孝敬父母,關心家人,給家人帶來各種溫暖。
三、勤儉更實
我校開展了“珍惜糧食,從我做起”一系列勞動教育活動。身體力行,學生親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體驗蔬菜種植過程,分組完成勞動實踐任務。分成“翻地、播種、澆水、除草”四個小組來體驗蔬菜種植的全過程……勞動實踐后采訪學生。教師問:這次種菜有什么感受?學生A:我拔草時,一開始抓住草的葉子拔,結果拔斷了,老師教我要貼著草根拔,我用手緊貼著那棵草底下的土,把草的底部緊緊捏住,終于拔起來了,但手很痛。學生B:有點意思,但又太累了。學生C:我以為農民只要有體力就能種好地,原來種地也要有知識,要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發明更先進的方法,才能把莊稼種得更好。
我們還和家長組織全班學生去農場體驗插秧,大暑天,頭頂著烈日,腳踩下水田,要手插完一塊責任田。一個小時下來,曬得臉通紅通紅的,熱燙燙的。回到班上,老師繼續播放農民伯伯收割稻子的視頻和圖片給學生看,問學生:下次去體驗收割稻子嗎?學生幽默地說:“可以去撿稻穗,割稻子就免了。”后來再讓學生在家踐行光盤行動,家長反應比家長都更精打細算了,做飯的時候下米時很精確,會問過家人需要吃幾碗飯,根據每個人預算的飯量來下米。去吃自助餐時,不僅自己不浪費,還不停地提醒家人,吃完再去加,不要一口氣加太多。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來自內心的厲行節約很快落到實處。
四、團結更緊
一個家庭,大家齊心協力參加各種勞動給家里帶來了經濟收入讓家里生活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美好,這是勞動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一個班級的紀律,衛生和學習的管理都要實行崗位負責制,班長輪流當,值日輪流做,作業輪流收,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原來班干部做的事是很辛苦的。自己參與管理是自己的責任,是應該盡的一份義務,只有大家一起來做才能夠把班級管理得更好,如果單靠一兩個班干部,單靠一兩個老師,即使要睡覺都落實不了,要讓學生在自己的崗位中體驗到如果大家團結一致,做起來更輕松,效果更佳。
長期下來,學生在各類比賽、各類活動中都更有凝聚力,緊密團結在老師的周圍,在老師的安排下分工合作去完成任務。這樣完成的任務,不僅更出色,也更有趣味,既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也為老師減輕了不少負擔。
五、吃苦更樂
1937年,毛澤東同志帶著兒子岸英在延安鳳凰山某地居住。當時岸英只有十四五歲。在毛澤東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這里以前一直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可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一個大雪過后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當警衛班長準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聲音啊,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毛澤東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原來,毛澤東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起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后,警衛戰士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新東方創辦人俞敏洪讀北大期間,堅持每天為寢室同學打開水,后來他創業時同寢室的同學愿意和他共同打拼。
縱觀歷史,歷史名人愛勞動的更有成就,性格更開朗,活得更瀟灑。橫觀我們周圍的部分人,天天宅在家里玩手機,不僅不愛體力勞動,連飯也不做,餐餐叫外賣,也不收納衣物,請鐘點工收納。這類人基本上是整天都寡言少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不開心的事,輕則離家出走,抑郁,重則尋短見。而那些體力勞動也參加、家務勞動也做的人,反而什么苦都能吃,因為在勞動中鍛煉了他面對困難的性格,磨煉了他的意志力,他們能笑對一切,快樂生活,因為勞動本身就可以帶來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