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英
【摘要】兒童成長不僅需要物質上的豐富,還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不僅只有“講與教”才是教育,文化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學校和家庭統一教育,才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影響和幫助。從四個維度開展家校關系探究,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四維度;和諧家校;家校聯動
學校和老師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和諧的家校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與家長的每一次通話、組織的每一次家長會,或是填寫每一張成長單……這些看似簡單的事件,都承載著促進家校聯系的重任,家長對它們處理得當與否,關系著對學生的教育成敗。家校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學校管理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協同首先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同學校的教育,從認同、溝通、聯動、參與四個維度特別發展家庭與學校的伙伴關系,形成教育共同體。
一、理解始于認同
家長對老師工作的認同首先來源于信任,入校開始就是家長對學校教師教育觀念認同的開始。這種認同首先在于老師的專業,老師的實踐教育經驗豐富,對學生、對教育有著比家長更客觀、更準確的判斷,對于學生在各年級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常見問題、個性差異有很深的了解。他們不光會將學生放在全班、全年級來橫向比較,同時也會放在歷屆學生中進行縱向比較,讓學生作出冷靜客觀的判斷。老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都是針對學生在校表現及各方面的客觀且專業的評價。其二,老師需要在平時仔細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學會將學生身上出現的“小問題”及時記錄并與家長反饋,同時也要給出專業上的指導,家長才能配合教育,家校關系不間斷地擴大影響,學生問題才能得到及時更正和改善。另外,也可以把班級里存在的問題和處理方式,以及近期的班會微班會等班級教育養成目標通過多種途徑告知家長,提出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這樣做能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學生教育的重視,帶動家長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的成長教育;引導家長思考,讓他們知道怎么做是配合教育工作;能更多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班級,也了解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認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相互理解,促進家校和諧。
二、溝通穩固關系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古代開始就是一體的,孟母三遷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的范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最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可以看出,家長和老師并不是對立者,而是良好關系的合作者。和諧的家校關系,首先要從老師開始改變教育觀念,家長是教育路上的合作者和促進者,而不是對立者。二是要把家長對于教育學生的被動調為主動參與,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力量。三是要把建立好的溝通渠道,把老師對家長的單線溝通變成互動,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等。只有不凌駕家長至上,耐心溝通,讓家長感受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培養才能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因素。就我校而言,平等溝通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微課堂上多發一些學生在校的動態和照片,家長的評論點贊也是一種有創意的溝通;組織有主題的親子活動,讓家校在良好的溝通環境和輕松愉悅的氛圍,形成更進一步的合作;接送學生單獨見面時的機會,像朋友一樣征詢他們對老師的一些管理上的建議、學校教育的意見等。家長來自各行各業,通過溝通老師們也受益良多。從落級行政、到年級級長和老師三級任務制度,不斷增強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的意識。只有每個年級的家委會與學校良好溝通,學校才能呈現良性發展的勢頭。老師把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做得更加人文化、細致化,才能更加穩固和諧的家校關系。
三、聯動促進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家校關系的和諧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各種載體增強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提高教育的實效。
1.建立學生家庭信息數據
對學生及其家庭情況的清楚了解,是老師順利開展家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接手一個新班級,可在學生填寫《學生學籍表》等各類表格的基礎上,將學生家庭卡里的信息整理登記,建立學生個人的數據,將學生的詳細家庭地址、戶籍地址、父母姓名(含其他主要家庭成員)、年齡、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職業/職務、單位名稱、手機號碼、疾病傷殘、家庭其他成員等情況了解清楚后填入數據中,日后也做好信息的更新。互相了解,才更容易設身處地,才能對良好的家校關系起到促進作用。
2.成立網絡互動聯系群
目前大部分家庭對子女的期望值都非常高。都渴望了解學校、班級、學生的最新狀況,愿意配合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當下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使用比較普及,老師可以組建班級群,可申請建立自己班級的公眾號作為家校聯系的網絡平臺,或者利用已有的APP微課掌上通、優化大師互動評價表。上傳學生照片和小視頻等,家長可參與交流互動。
3.召開“小群組”家長會
家長會是一種十分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受疫情影響,學校創新了家長會形式,如線上家長會、家長交流沙龍會。因為人流量的控制,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召開小范圍的家長會,讓溝通更有針對性,達到家校聯手共育的目的。
四、參與共辟新基地
除了傳統的家校共育的方法,隨著家庭學校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參與方式,如家長委員會、家長義工隊、心心義教等。家長參加陽光飯堂以及家長志愿參加了校外實踐活動等,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方法多樣化也會有助于教師和家長在思想沖突中達成共識,增進理解、了解和諒解,增強教育協同作用,促進家校和諧,最終促進學生發展。在“前沿家庭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讓家長進入學校,與學校一起聯動走進社區和企業,與學生一起學習體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使家長常態化聯動成為家校合作的共同發展機制,可以全面促進家庭學校聯合教育線上線下服務,更能有效解決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家庭和學校是兒童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家長的參與在學生的增長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和諧關系,單靠一兩次活動、幾次溝通,流于形式,效果肯定是甚微的。和諧家校關系的建立不應急于求成,要一次次真心去做,一點點慢慢改變,才能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才能讓家校合作關系助推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