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東
【摘要】與其它科目相比,初中地理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其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地理知識并引導學生應用的一門學科。同時,初中地理還具備一定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大程度上是為高中地理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夠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受益終生。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教育發展日新月異,促使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探討更加科學的教學策略,從而在學生進行地理科目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培養核心素養。本文對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特征、課堂實踐策略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在當今的教育發展背景下,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有目的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兼具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借助地理課程的學習來形成更加完善的價值觀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地理科目中四大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在當今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背景下,地理教師需要將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滲透到底。下面圍繞這四大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論述,以期帶來一定的參考意見。
一、培養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兩大特點
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具備兩個主要特征。第一,實用性。地理的學習實際上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一個人的學習修養和素質,因為地理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知識,取得好成績,而且也可以助力學生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困難。比如,在野外不小心迷路了怎么辦?如果發生水災或者地震,如何獲取有效的求生技能?這都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基本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受益終生。因此,需要學生明確地理科目的重要性,這是一門能夠使自我受益終生的科目,不能隨意對待,而是需要在知識的不斷汲取過程中應用于實踐,在必要時運用自己的地理技能充分發揮地理的實用性特征。第二,漸進性。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在短期內輕易達成。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地理的實用性特征,更是要知道地理學習具備漸進性。漸進性的特征決定著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要保持耐心,不能急于一時,而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有序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地理科目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守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一步一步提高,在教師的具備規劃性的課程安排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漸進性的培養也需要培養學生對相關地理難題進行科學合理的類比分析,這種重要的地理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受益良多。
二、基于四大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
第一,以有趣的地理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地理教學情境的構建,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情境的導入更加迅速地融入教學,同時在情境的創建下能夠培養學生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能力,促進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通過情境教學,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情境的創建下拓展自我思維,表達自我觀點,加強與同學之間的表達和交流,從而不斷地培養綜合思維的過程中將地理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比如,在進行中圖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你如何在美國這一國家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在通過課題的展示向學生創設相關情境之后,教師就可以由此向學生展示世界地圖,而世界地圖包括范圍廣闊,學生在面對世界地圖時極有可能一頭霧水,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而教師就可以適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介紹下找到美國這一國家。因為即便是地圖上缺乏對于特定的國家的標記,在這樣的情境的創設下學生也可以根據國家的輪廓和大小進行判斷。通過教學情境的預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印象,更是在這種情境的創建過程中培養了綜合思維,培養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地理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采取綜合思維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用自己的地理知識來進行解決,由此可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實踐操作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以問題為課堂課討論的焦點,深化人地協調觀和區域認知。提問的方式能夠促進師生互動更加頻繁,科學合理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思維層層深入,更能通過學生對于相關問題的回答糾正學生錯誤的地理思維習慣。在糾正和進行問題輸入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相關思想,培養學生道德核心素養,如人地協調觀和區域認知。比如,在進行七年級地理下冊《四大區域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國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生產生活的景觀圖片,接著順勢提問每張圖片屬于哪個分區,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和看圖的方法,讓他們分組討論每個地理區域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快地完成人文地理的分析。在進行人文地理的分析過程中,人地協調觀將潛移默化地在學生的腦海中進行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精準培養。通過提問引導思考,不僅是讓學生復習以往的學習方法,對之前的基礎知識進行很好的鞏固,更能夠讓學生養成優良的地理思維習慣,能夠將分析方法拓展運用到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能夠不斷深化區域認知,對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大有裨益。
第三,進行綜合的地理觀察,全面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現在推行的素質教育不以分數論英雄,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育人理念,應當重視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劃定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自覺降低和弱化地理成績的影響,加強學生日常表現和實踐思考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以平常心面對期末的考試。與此同時,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重視實踐的考察,地理是一門應用型和實踐型學科,教師要推動學生將地理廣泛應用于生活,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比如,在進行中圖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球儀》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加強對地球儀的觀察,采用實物促進學生實踐觀察能力的提高,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更加敏銳的地理思維。與此同時,教師不妨推動教材內容向為生活實踐活動轉變,引導在課后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自主搜索閱讀地球公轉的相關知識,由此來加深對“年”的了解,以學生的親身經歷來感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等,有助于學生鞏固拓展地理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地理這一科目具備較強的應用性,其對學生的生活大有裨益,其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今地理教師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探討的話題,離不開教師科學的教學策略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當立足于新課程標準,牢牢把握教材內容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聯結點,采取更加具備趣味性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潘亞波.基于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初中地理自主學習型課堂研究[J].科學咨詢,2021(11):216-217.
[2]吳佳茹.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1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