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娜,龍 浩
(1.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2;2.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6)
教育部2018年4月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指出信息化將實現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推廣。教育信息化如今成為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所有課程改革的潮流引領所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信息化教學“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的教學模式得以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教育信息化為高校學科教育教學帶來了便利,省校級精品開放課程的創建,慕課微課等平臺的蓬勃發展為高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庫,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生自主學習效果。課程思政是基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而提出的,對高校目前的思政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進一步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新思路,為課程思政新時代的發展和改革指明方向。
新時代下,教育信息化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為傳統英語教學的改革提供了道路,信息技術下,創新教學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為外語教學改革開拓了新的思路。隨著外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課程的助力,促進網絡教學的全民普及和“線上”課程的蓬勃發展,“云課堂”“線上線下”各種名詞也深入人心。網絡思政教育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思政“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下顯得尤為重要。信息化教學助力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理念,其發揮效果的時長和學習效果遠遠超出實體課堂。強化網絡課程思政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課程思政并非“課堂思政”,要將其推廣到學習的全過程,將“線下”和“線上”思政相結合,研究學習內容自身的思政價值,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到整個學習環節。
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高效使用,網絡資源的豐富和內容的復雜性更凸顯網絡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互聯網+課程思政”的組合讓思政教育突破時空限制,凸顯互聯網跨界融合的育人主體,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網絡聯盟。互聯網的互通特性便于全社會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協同育人,共建課程思政資源,完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擴大網絡文化的育人覆蓋面和滲透力,共享信息化教學紅利。在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方針下,實現思政育人和文化學識的高度契合,互聯網的廣輻性旨在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實施效果顯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推動“全方位”網絡課程思政發展,助推各育人要素的有效集成,實現思政育人全民化和終身制。
傳統的課堂思政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新時代的課程思政理念下,要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大學教育的所有學科,將課程中的文化基因轉化為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學載體,實現思政教育全覆蓋。迅速的轉型凸顯了專業和基礎學科中課程思政內容的缺失和不足。在外語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依賴傳統的的教材,思政點的挖掘受到教材內容的局限,會導致課程思政出現生硬、淺薄、高度不夠、時效性低、不切合實際等實際問題[2]。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由于語言教育的特殊性,英語教學過程中難免傳播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目前的外語教學內容在本國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等家國情懷方面體現不夠,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停留在傳統的課件、講義,沒有落實到教育信息化的其他優勢功能的發揮。鑒于目前課程思政內容的局限性,教師應該拓展網絡渠道,彰顯信息化教學優勢,開拓課程思政點挖掘渠道。
在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前,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思政課程中,高校英語教師課堂主要目的是培養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忽略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外語具有“工具性”的顯性功能和“人文性”的隱形功能,由于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精髓理解不夠透徹,注重外語課程顯性功能的培養,即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不易考察和評估的隱形功能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深刻領會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和契合性,注重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優勢,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課程體系,實現由單向育人的“思政”課堂到立體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轉型。在教育信息化下,教師應該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能力,分析新時代下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學的新目標和新生態,并思考如何將信息化和課程思政相結合,以期在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同時,克服“教”與“育”分家的現象,加強外語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其隱形功能,注重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英語人才。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呈現方式多種多樣,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技術基礎。外語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外語學習內容中難免會涉及西方文化,存在本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外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沖突[3]。信息技術下各種英語自主學習平臺和APP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學習者的網絡甄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社會認識不夠,易受到非主流輿論和價值觀的影響,削弱了其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尤其是對于思政意識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尤為重要。信息技術下的思政育人不僅對高等教育傳統思政課堂提出更高要求,同時要求所有課程發揮思政育人和價值引領作用,將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所有課程,通過對學生全方位、全程的思政素質培養,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適應信息環境下的新型學習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統籌推進課程育人,以此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4]。外語課程中的德育教育改革,如果只是簡淺進行教學模式的改變,不推行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深層次革新,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三全育人”思想為高校外語課程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信息化為高校外語課程德育改革提供最有效的“武器”。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外語課堂教學改革急需解決一些問題,如社會層面的資源整合、育人寬度和深度的拓展、育人效能的鞏固等,學校層面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機制等。解決這些困境,要融入信息化的理念,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理念,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外語課堂教學改革,把思政之“鹽”更好溶入教育之“湯”。
信息化教學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向,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應與時俱進,接軌最新的信息教學方式,分析新時代下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學的新目標和新生態,進而將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智能化融合,克服“教”與“育”分家的現象,加強外語教學的人文性,注重價值引領,凸顯其隱形功能。授課教師借助大規模的線上開放課程,引領課程思政突破時空限制,最大地限度發揮思政育人功能。借助信息化的授課手段,改變思政要素切入點和表現方式,讓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更豐富立體。通過數字資源中思政元素的整合,實現思政內容的趣味性、多樣性、時效性。在課程思政要求下,外語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學習,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捍衛者,從而提升自身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和思政教育的引導能力。外語課程思政需借助信息化的發展紅利,實現課程、思政、信息化三大要素的互融。
信息化教學助力外語課程課程思政生態系統構建有助于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形成“大思政”格局。教育信息化下,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平臺等的應用,使得課程思政改變傳統的枯燥單一的授課狀態,將思政要素更藝術性、智能化地融入到課程中。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新穎的教學方式、智能化的教學設備,為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建立課程思政生態系統提供更多的選擇[5]。
1.構建外語課程思政在線資源平臺
在線資源平臺具有充分良好的分享、輻射功能,豐富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師課程思政的高效實施,方便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和拓展。通過課堂植入、網絡實踐等形式,實現外語思政教學中的資源共享、拓展和教學相長。在線資源平臺在信息技術保障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功能,凸顯學生為主體的主導地位。在專業性和實用性指引下,以企業需求和思政育人為目標,收集凸顯家國情懷和大國思維的教學案例,將課程資源整合加工,將思政點嵌入在英語課堂知識的講解中[6]。要求教師團隊理論結合實踐,對外語課程思政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課程思政要素,逆向思維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職業道德,培養“學識”和“思想”皆備的外語人才。在課程資源平臺建設中貫徹動態更新原則,定期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動態進行思政資源補充,保障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的時代性和可操作性,也是保障教學資源庫質量的有效保障措施。
2.變革教學模式,優化育人方法
信息技術的變革,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優化提供了沃土,引發了人才培養新訴求。教學平臺和教輔軟件的蓬勃發展,為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提供了靈活的選擇。后疫情時代刺激了資源庫、微課、慕課等課程資源的廣泛使用,提升了全民云端教學的認可度。借助信息化豐富教學手段,強調思維和邏輯方法訓練,將學習策略融于富含育人要素的學習內容,采取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前線上與課中線下融通,課前對線上的課程思政內容提前學習,課中借助討論、學習、再討論,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強化,進一步內化學識和思想,課后進行查漏補缺,通過補充線上學習內容提升育人效能。
信息化的發展,縮短了社會大眾與外語學習的距離,滿足了社會大眾對英語終生學習的要求。教育不只是拘泥于課中教室里的學習,不斷涌現的在線外語學習平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外語應用軟件,使外語課程思政由線下拓展到線上,課中拓展到課外,顯性課程拓展到隱形課程[7]。課外思政元素的滲透,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在當下“課程思政”全方位的基礎要求上實現了“全程”育人。新時代下,教育是服務大眾的公共資源,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要灌輸終身學習理念,潛移默化實施思政終身育人。外語課程思政學習資源庫、外語學習平臺,諸如學習強國“China Daily”訂閱號、微信“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公眾號等為課中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課外思政育人的實施奠定基礎,滿足了社會大眾對英語學習“終身性”“全民性”“廣泛性”的要求,將“三全育人”理念由高等教育拓展到終身學習,實現育人主體、時間、空間三個維度的有效協同,實現人人、時時、處處育人[8]。
3.精準測評,完善外語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
基于評價主觀性強,難于大規模客觀評價和量化等原因,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一直廣受爭議。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大數據的應用豐富和完善了外語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在傳統任課教師主觀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學生的“學習信息庫”和“行為信息庫”,通過“知”“行”兩方面進行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思政效果評價。學習信息庫指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涉及思政要素的學習情況數據反饋,涉及課堂獎懲以及課業考核的結果反饋,可借助于信息平臺量化體現。“行為信息庫”包括學生在社會行為中體現的思想道德水準,包括所在班級同學的評價,任課教師的評價,以及在網絡生活中的動向,諸如班級群、貼吧、微博、公眾號等平臺的發言和評論,該部分可以泛化考核。最后,結合泛化和量化、“知”和“行”兩方面,對外語課程思政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實現全方位、高精準的考核。在健全學生層面考核評價相關體制的同時,組建相應組織機構,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思政育人不能固態地存在于理論階段,應真正融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體現在生活具體實踐中[9]。這就要求在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注重實踐,注重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踐行人文關懷,讓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借助信息技術提供的在線教育平臺,融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組織以“家國情懷,世界熱點”為切入點的英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同向并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中國夢、科學發展觀、新冠肺炎疫情防探過程中的中國精神等當前思政熱點與英語聽說讀寫譯相結合,開展國情教育,也是思政效果評價的最佳途徑。在社會實踐方面,結合當地實際需要延伸課堂教育,平衡課堂內外的教學關系,指導學生利用外語知識承擔一定的社會服務,提升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切感受社會主義優越性、“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的先進性、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將思政教育由理論層面落實到實處,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夯實外語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
外語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信息技術的融入提供了更先進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外語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將會更加高效務實[10]。高校推進課程思政任重而道遠,在逐步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體系轉變的征程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從而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更好的落實,切實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