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北環路小學 劉 嬌 江萬里
當前是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廣泛運用已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自“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以來,其便在社會各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各領域、各行業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與本領域、本專業的有效融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教育讓更多基層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依托互聯網技術高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可行性。可以說,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賦予了小學數學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優化與改革小學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有效教學、高效教學是當前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理想化教育形態。也正因如此,數學學科教師便要追求教育教學活動的高效率、高質量,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消耗較少的時間與精力換得學生最高質量的學習效果。由此出發,基層教育工作者紛紛在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加強教研與探索,不斷創新與優化教育教學形式,采用科學而合理的教育教學手段。“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便是教師教學智慧升華的一種體現。可以說,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師合理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自身數學教育實踐中的必要性。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豫”,亦作"“預”。具體反映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即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讓學生通過預習初步明確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知道自己未能突破的重難點知識,并能在課中教學時真正做到有針對性的聽、有針對性的學,進而大大保障課中教學的實際效果。但在以往的課前預習中,很少有教師給予學生課前預習以有效的引導,導致學生很多時候將預習視作課前讀教材的一項活動,不知道預習什么,不知道該怎么預習,不知道怎么判定自己的預習成果,凡此種種顯然都將導致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大打折扣。
但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有效地為學生設計課前預學單,通過“課前預習單”指導著學生高質量地預習。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這節知識時,教師便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發放需要他們課前獨自學習的任務單,具體內容為:
1.倍數是________________。
2.從小到大地寫出3的倍數(10個):
3的倍數:________________。
通過認真觀察,我發現了:
3的倍數共同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
3.預習中我遇到的小問題:________________。
當然,學生在預習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對此,教師會依托互聯網技術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或加強同教師的聯系,以在互動與溝通中及時解決預習中的難題。就這樣,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將憑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能力初步獲得對“3的倍數的特征”這節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在大大保障了課前預習質量的同時,也為課中的有效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課中學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關鍵所在。因此,將“互聯網+”技術科學運用到課中學習上是教學引進“互聯網+”技術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依據“課前預習單”有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后,小學數學教師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要依據“互聯網+”技術從學生所提交的預習單中了解學生的預習與已經掌握的程度,在考慮學生實際預習情況的基礎上,要兼顧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既要提取共性的問題,使其成為課堂互動的焦點,更要提取個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互動時依靠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加以解決。特別要指出的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強大的大數據功能,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單”完成的質量能做到心中有數,能對不同學生所呈現的數學學習差異形成充分掌握,而這些顯然都為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數學課的有效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另外,在課中學習中,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給予學生優質的學習評價。學習評價的依據源于學生具體的、真實的學習情況的反饋,是從大數據中精準把握學生實際學習程度的有效體現;另外,依托“互聯網+”技術所實施的學習評價,還能有機形成綜合性電子檔案袋,將學生每一階段的細節性表現都充分融入其中,這顯然便為小學數學教師給予學生全面的、客觀的、綜合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充足的依據。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是,評價不僅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可以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這樣也能在有效增強師生互動的基礎上,讓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密切,合作學習氛圍更融洽。
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是每一個學生學習都離不開的環節,是學生夯實以往所學知識,逐漸構建起完善的知識框架的重要前提。因此,科學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也非常重要,構成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在以往的小學數學復習教學中,縱使教師意識到復習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們引導學生進行復習的方式很多時候都局限于完成大量的練習題這一形式上,導致學生不僅對復習失去了應有的熱情與積極性,而且也未能達到預期中理想的復習效果。但是在“互聯網+”技術下,這一實際狀況卻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即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為學生設計“課后拓展單”。“課后拓展單”的內容不盡相同,雖然都緊扣課中教學的數學知識點及其目標,但是卻參考學生“課前預習單”與“課中學習單”的反饋情況,從大數據出發,對學生課后應復習與完善的方向進行了精準的衡量與判定,這就使學生個性化的數學復習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學生也能在有效的互動學習活動中更好地探究知識、內化知識,進而達到高質量的數學課后復習效果。“互聯網+”環境下的小學數學課后復習所發揮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當然,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若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依然可以尋求其他同學與教師的幫助,在良性的互動氛圍中共同進步與成長。
“互聯網+”被廣泛運用的當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將這一技術科學而合理地運用到自身的數學教育實踐中。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當意識到在開展“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數學互動課堂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在必要時引進“互聯網+”技術,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教學活動都放棄了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堅持教師“傳道受業解惑”職責的基礎上,才能讓互聯網技術切實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帶動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更好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