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阿陽中學 閆曉春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段,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還處于一個相對多變和叛逆的特殊時期。要想寫好作文,非智力因素中的興趣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學習有三種境界:知學、好學、樂學。要在學問上有成就,就要進入樂學的境界,也就是說樂于寫作、享受寫作,把寫作當成一種最大的快樂就是最佳的學習狀態,然而初中學生不太成熟的身心發展,往往會對興趣的執行不夠徹底,興趣的恒久性不強,這樣多變的興趣是初中學生寫作倦怠情緒產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問卷調查顯示,非常喜歡作文的學生只占12%,42%的學生認為寫作是為了完成教師或家長布置的任務,30%的學生認為寫作是“魯迅”“冰心”們的專利,自己缺乏寫作的細胞因子,不是那塊材料,還有16%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偏重理科的,文學的創作是自己的弱項。很明顯,大部分學生對寫作的自信心不強,甚至產生自卑心理,這種畏難情緒必然會產生寫作上的倦怠。
在現實寫作中,初中學生由于知識面狹窄,社會經驗不足,表達能力欠缺,往往難以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他們對寫作內容缺乏激情,只是敷衍地應付寫作,甚至有些同學怕寫作文,一提到作文就抓耳撓腮、如臨大敵。在寫作課堂上如坐針氈、芒刺在背,寫出的作文立意不明確,選材不典型,結構不完整,語言不流暢,內容顯得支離破碎,主旨顯得似是而非。因此,他們的寫作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使令寫作,沒有發散式的、隨時隨地、因人因物而抒寫真性情、展示真生活的創作激情。久而久之,他們的創作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會漸漸淡薄,這種任務驅動式的寫作會讓他們煩寫、厭寫。另外,創作激情還與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有一定關系,他們除了要學習功課外,還要應付繁多的考試和測驗,整天埋頭在成堆的習題中,有感而發、靜心創作的一瞬間的靈感早就消失殆盡了,這就必然使學生的寫作缺乏創意,這種沒有活力的寫作心態導致學生在寫作上產生倦怠情緒。
學生缺乏閱讀的積累。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喜歡閱讀的中學生占比不高,明顯比小學時低多了。學生閱讀量的減少,自然影響他們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量。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可見讀書對一個人情感的熏陶、文采的積淀、才氣的培養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情感不濃烈,文采不出眾,才氣不靈動,寫出的作文自然就言之無物、內容空洞、語言蒼白了。其次是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通過問卷調查顯示:62%的初中學生除了在學校讀書,回家就是作業,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使他們與外界沒有過多的接觸,自然就不能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因此,他們不會主動自覺地細心觀察、大膽探索,對外界的事物也不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評判。所以,他們不會以敏銳的洞察力看待這個世界,故而寫出的作文在思想上沒有深度,立意的品格也不高,缺乏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當他們看到教師如此的評語后,沮喪無奈的倦怠心理就會出現。
首先,教師對上作文輔導課有抵觸情緒。調查顯示:語文教師喜歡上作文課的只占30%,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學的難點。很多語文教師上作文課只會教給學生作文的一般步驟,即怎樣審題、怎樣立意、怎樣選材、怎樣組材、怎樣布局、怎樣表達,注重的是寫作技巧、結構思路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缺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就使許多初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但不能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反而滋生著他們無所適從、無言下筆的失落情緒。其次,這種傳統的作文輔導課不注重作文情境的創設,不能有針對性地在教學活動中構建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有效的對話情景,這使學生對作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能有效發揮。
當前教師注重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忽視它的工具性,沒有把閱讀文拓展延伸到寫作的流程中,做不到以讀促寫。有些教師即使有讀寫結合的策略,但對這種讀寫策略的執行不夠徹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很大部分教師忽視了寫的重要性,出現了只讀不寫的狀況,明明是讀寫結合的一堂課,他們只完成了讀的任務,這樣,學生寫的水平沒有提高。二是出現只寫不讀現象,一到課堂上,教師只是單獨地訓練學生寫作,沒有在寫作教學中把學過的課文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以讀帶品,在品析中體會各種手法在作文中的運用。這樣的課堂,沒有扎實的閱讀基礎只注重寫作,學生的作文只會空洞乏味,語言蒼白,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步驟。一直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對批改學生作文有畏難心理,他們批改作文時只著眼學生寫作的“文”,忽視寫作此“文”的學生。他們針對學生的作文,看到錯誤的就改,感覺多余的就刪,認為欠缺的就補,很少考慮學生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動機使學生這樣下筆。所以,多數教師下定評語時針對好的作文就稱贊,對不好的作文就批評,具體評定時不外乎從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謀篇、布局、語言等方面展開陳說,顯得千篇一律,大多比較空泛。這樣形式單一呆板的作文評語,根本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的盲區,無法從情感上激勵學生,會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承受的地位。這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只會讓學生的作文游離真實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之外,留下的只有東拼西湊的故事和似曾相識的語言,這種沒有情感激勵的評價方式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倦怠。
總之,初中學生寫作的倦怠情緒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倦怠情緒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活動,而產生這種倦怠心理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歸納起來,既有學生本身內部的主體因素,也有學生外部的客體因素。而真正影響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學生本身內部的心理因素。因此,寫作上的倦怠情緒能否消除,是初中學生能否順利寫作的關鍵。基于以上認識,分析初中學生寫作倦怠情緒產生的原因,程度以及對語文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全面提高初中學生寫作水平非常必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