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快安學校 郭蘊玲
■福建省福州市閩安初級中學 黃向陽
學科關鍵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帶有學科本質特征的與特定學科核心素養相一致的能力。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增強法治意識為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兼具德育和法治教育的課程,以法治意識為指向,旨在促進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當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方法相對滯后,并且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難以提高,出現了整體教學成效不理想的現狀問題。
初中時期作為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關鍵階段,這個時候他們很容易被外界的負面思想觀念所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要在初中的教學課程中開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并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更好地讓學生樹立正確、科學以及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讓學生明確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最終使教師順利完成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教學目的。
1.“翻譯”法
教師要訓練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內容的能力,這就需要提高他們的文本閱讀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教材內容的內在關系和規律。教材中陳述性和程序性的問題,可以“翻譯”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尊重他人》的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預習時必須帶著問題,從“是什么”“怎么做”幾個角度去尋找問題。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預習筆記展示出來,找到以下問題:(1)什么是尊重和尊重他人?(2)為什么要尊重他人?(3)怎樣尊重他人?這種“翻譯”法在閱讀教材文本過程中非常實用,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教材結構及內在聯系,理解教材內容。在課后練習及試卷中學生怎樣解決將題目中的陳述性和程序性問題“翻譯”成“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這些問題,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再如,教授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的課程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采用這種“翻譯”法的教學方式,從中讓學生學會挖掘和感受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進一步使其樹立熱愛生活、愛護生命的真實含義。同時,教師要向學生“翻譯”感受生命的意義具體指的是什么以及辨別怎樣的人生是最有價值的。
2.“有用信息”提取法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抓住重點、關鍵點,可采取“有用信息”提取法。這種方法可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盡量不被干擾,找出與問題相關的“有用信息”,結合教材解決實際問題。例如,2019年“新時代好少年”——董天晨。她勤于學習,把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每年閱讀近300本書。她善于思考,留心生活中的問題。她樂于鉆研,積極探索新的遙控飛機飛行方法和技巧,帶領同學們在航模比賽中多次取得佳績。問:材料中董天晨的成長經歷,體現了“學習”的哪些觀點?(列舉3個觀點)可以先通讀材料和問題,關于“學習”的觀點教材中有很多,但按照題目要求必須是材料中能歸納出的關于“學習”的觀點,這就需要學生在材料中尋找“有用信息”,可以用自己習慣的做筆記畫重點的方法把這些關鍵的“有用信息”標注出來,如“把學習作為快樂的事”“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善于思考”“樂于鉆研”。學生結合教材就可以歸納出5個關于學習的觀點。
教學中,教師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設置適當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在情境中課程內容轉變成直觀的、趣味的、打動人心的教學形式,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能力。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為學生講授《做負責任的人》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采用電子設備來創設高效且優質的課堂教學情境,進一步把學生帶入道德學習的情境中,以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繼而高效地培養初中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能力和意識。具體設置的教學情境如下: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引入一個事例,主要講述的是本班的班長,同時也兼任著學校的學生會會長,盡管日常的學習壓力重大,工作任務也繁忙,但從未有過抱怨,相反成績優秀,與同學的關系良好。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思考問題,順利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氛圍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這個學生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否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樣?”最后,教師把學生帶入道德法治的學習情境后,要讓他們按照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探究,并表述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激發他們思考意識的基礎上,從而不斷培養其道德情感能力。
1.預習中提出疑問。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這一課時,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在課堂上討論時,就能發現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實質上都是一個問題,即遇到侵害,應該怎么做?——依法求助。
2.課堂討論中思考解決問題。通過設置情境,在情境中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通過教學《網上交友新時空》的道德法治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呈現出本節課的相關內容,繼而實現創設情境的教學目的。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的朋友圈都是什么樣的人?”“在網絡上結識朋友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內容?”“這一交涉渠道會對我們造成什么影響?”另外,教師也可以把實踐生活交友與網絡交友進行對比,同時利用電子設備播放相關的內容,進而導入問題:思考現實生活交友與網絡交友的差異之處。最后,教師要針對學生不理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引導和解決,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教師首先要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教學思想,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比如,文本閱讀能力、道德情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和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我,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