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勤
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將綜合實踐班會活動融入美術課程教學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課堂實踐的主體性,進而為優化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在三年級美食系列班會活動開展過程中本著“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理念,以演說、制作、展示的方式,創建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通過充足的課前準備,了解講述家鄉美食,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欲望,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去收獲“魚”,在觀察、思考、談話中收獲“漁”,為提升德育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德育;美食;小學;實踐能力;班會
一、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概述
(一)活動開展的背景與目標
廣州開發區的孩子不少是外來的人員的子女,對家鄉的情感多來源于父母的口述,通過談話討論,資源分享,借助三年級孩子最喜愛的泥塑手法制作美食,并講解表演,加深了解對家鄉的熱愛和向往,啟發孩子們對祖國地方文化的興趣。期間通過講述分享家鄉美食的造型、原材料、制作方法,運用泥塑點、線、面手法制作美食的方式,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不同區域的飲食文化特點,進而提升知識學習的廣度,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家鄉美食的制作,也能更好地加深小學生對家鄉及其文化的熱愛,激發學生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崇尚、熱愛之情。
(二)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開展的意義
1. 利于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屬于綠色教育活動,其通過讓小學生自行動手種植綠色食材的方式進行教學,由此一來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讓其在實踐中感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是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小學生自行了解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工藝特點,并對其食材進行捏造、烹飪、發酵等工序,使小學生能夠手腦結合,在彼此合作中感受到美食制作的樂趣,培養其愛心形成和合作意識,提高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將各區域的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引用到實際的游戲競賽中,也將使得能夠體會到勞動的樂趣,由此在不斷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知識技能。
2. 提升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美食制作工藝是結合了前人的社會經驗,用自己的智慧為后代留下的寶貴精華。在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中,實際上可以讓孩子在練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思考,增強表達能力,學會適當地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愿,還有要動腦筋的游戲,就是提高腦細胞,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通過參加游戲使得智力上升,生活常識也加以了解和鞏固,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知識水平也隨著逐漸上升,熟悉了社會生活環境又在游戲過程中與同齡人建立和諧的友誼關系,也進一步學會與人交往與相處。通過制作美食的過程,淳樸的價值觀念被潛移默化地吸收,從而對家鄉文化產生濃厚的認同感,更容易將對美食文化的認同升華到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忱,從而擴大到熱愛祖國的熱情。
(三)活動開展過程
1. 情景導入。小節目《廣州腸粉》:老師用活潑、有趣的方言為大家介紹著名廣州小吃——腸粉。請孩子們根據特征說出是哪里的美食,并講述與腸粉相關的故事。師:土生土長的李老師今天就為大家用彩泥為大家獻上美食——香滑軟糯的“廣州腸粉”(泥塑作品),引出課題——用彩泥制作一款家鄉美食,并用精彩的故事介紹。
2. 作品分析,微笑活學。(1)邀請孩子分享其他美食和故事,如北方的餃子、四川的回鍋肉,內蒙古的烤全羊等,從圖片和故事中了解地方美食文化。(2)師生一起討論分析其他制作作品的方法。球體:團,條狀:搓,面狀:團-壓,花紋:工具壓或剪刀剪。(3)邀請孩子根據李老師的手工視頻《腸粉》分析都用了哪些手法和工具制作“腸粉”。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腸粉:白色彩泥壓成薄片;瘦肉、菜末:粉色、綠色彩泥搓、壓、捏;青菜:綠色彩泥搓、粘;盤子:團、捏。
3. 創作表現,微笑研學。運用彩泥的手法,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份家鄉美食,并能用語言簡單介紹制作方法或故事。用方言贊美家鄉的美食。
4. 欣賞交流,微笑賞學。(1)展示觀摩:參加“家鄉美食展示會”互相觀賞;(2)舌尖上的家鄉:請代表介紹作品或家鄉美食趣聞故事;(3)美食評論家:選出喜歡的作品,對作品提出疑問,并請代表點評作品制作的顏色、造型、故事。
5. 情感升華,微笑活學。視頻欣賞:通過視頻欣賞,明白家鄉的美食不僅具有傳遞美味的功能,也是傳遞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家鄉話家鄉味:邀請孩子用一句家鄉方言贊美或介紹家鄉的美食,通過家鄉話加強對家鄉情感回味。
二、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中德育工作開展路徑
(一)制訂實踐引導的德育目標
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與其他學科課程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綜合性,在指導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做好學科素養培養工作,還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在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中,需要將培養學生正確的實踐觀念做好活動開展的目標,還需要做好開拓視野、運用知識能力的關鍵點把控,引導學生深入領悟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獨立思考的整體素質能力,為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美食制作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不同食材的用量以及工藝制作步驟,進而使得美食制作的質量得到保障。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能使得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更加融洽,為提升道德品質奠定良好基礎。
(二)通過學生直接體驗滲透德育理念
全面的實踐活動是各種知識能力形成的過程。老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激發自己在活動中的求知欲望。本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行為,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美食制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美食的工藝特點進行優化完善,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和面團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出現面團粘在手上難以脫落的現象,而教師通過觀察引導其通過加面粉、加強揉搓力度等方式,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為提升學生的探究交流能力提供保障。
(三)過程性指導深化德育效果
新課標提出,在小學教育階段需要有效地提高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還需要引導學生對祖國不同區域的美食種類進行收集,以此通過資料的查找認識到中華美食文化的廣博性,為增強民族自信奠定良好基礎。也需要引導學生感知“粒粒皆辛苦”的飲食美德,通過名人故事、名言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珍惜糧食、愛惜糧食的品質。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自制美食系列班會活動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美食制作工藝特點,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更好地感悟勤儉節約的民族美德,為提升小學生德育滲透工作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 林周毅. 創生小微課程 構建德育途徑——以“舌尖上的家鄉美食”為例[J]. 中國德育,2019(21):70-72.
[2] 顧燕. 積微成著,用“微習作”留駐童年的影像——《舌尖上的春天》習作教學設計例談[J]. 寫作(上旬刊),2014(12):74-75.
[3] 趙李化. 品中華百味 養民族正氣 享舌尖文化——淺析中華傳統文化對職業學校班本教育的重要性(以烹飪專業為例)[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