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漣蔚
摘 ?要: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內在動力,是創造的先導。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步步深入,“非智力因素”的養成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
關鍵詞: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學;內在動力
一、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肢體語言去吸引學生、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
二、把學生原有興趣與知識學習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的孩子一聽到寫作文就頭痛,布置他寫這個,他說沒做過;寫那個,他又說沒去過、沒見過,不知怎樣描寫。但有些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如果老師支持他做,并為他提供有關書籍,真的要他去寫,那他寫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
三、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尊重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如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回答錯了既不能諷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地引導這些學生,使之正確的回答完畢,再予以肯定。這樣,學生體會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就能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欣賞和鼓勵帶給學生無窮無盡的動力,在以后的課堂上學生不再囿于他人的見解,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四、在質疑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在教學《橋》一文時,有個孩子提了個問題:“老漢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為什么后來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討論、交流,聯系生活感悟明白了老黨支書跟常人一樣懷有如山的父愛,可為了挽救每一個村民的生命他用實際行動詮釋黨員舍己為人的大愛精神。
五、在課堂上創造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般情況下,上課半小時以后一些學生因為端坐時間較長,感覺不太舒服,導致精力的分散和課堂效率的下滑。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站起來模仿一個動作,分組朗讀一組對話,表演一個情景等。在《童年的發現》課堂上,我發現坐在最前面一個學生似乎有點不耐煩,就急中生智地請他上臺表演課文中描寫學生夢中在空中滑翔的一連串動作。我配音朗讀,他依次表演,課堂多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生動。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強大內在動力,是學生入門的先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是值得不斷探討的課題。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李軍成.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試題與研究,2021(23):67-68.
[2]姜新年. 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課堂學習動力[J]. 學周刊,2021(2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