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梅
摘 ?要:小學階段,學生好動,靜不下心是正常現象。要使他們自覺學習,興趣是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從而優化自己的認識活動促進學習。因此,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從教學情境、教學方法、教學工具等多方面著手,提高其學習興趣。
關鍵詞:興趣;情境導入;激發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類似上下級關系,往往使得學生望“師”卻步,所以我們要將傳統的上下級“師生關系”轉換為平等的“朋友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思維開闊、敏捷,愿意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如此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們班的張雪同學,在新接班時,他的數學成績是丙,該生頭腦靈活很聰明,成績怎么會這么差呢?通過調查發現:之前的數學老師太嚴厲了經常批評他,張雪同學因此不喜歡數學老師,也就對數學失去了興趣。于是,我就經常利用課下時間找他談心,不久我們就成了朋友無話不談,從此張雪同學上課認真聽講,課下積極完成作業,他的數學成績也逐漸提高了,在年終考試中取得了甲等的優異成績。
二、設置情境,巧妙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在課堂導入時設置情境,以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理想的情景導入起著承上啟下、促進知識正遷移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疑問,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合理運用教具、學具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教具、學具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分組動手進行剪拼操作,發現了圓形等分若干份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整節課中,學生們十分積極主動,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很好。
四、適時穿插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同時利用多媒體投影演示把圓形若干等分后拼合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自己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適時地選用多媒體教學既刺激學生又吸引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推動力。
五、教材的趣味性和現實性
教師在設計習題時,要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采擷生活實例,發現身邊數學,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常用的百分率”時,我組織學生開展“泡豆實驗”,讓同學們計算自己泡豆的發芽率;在班里開展“速算大賽”,讓同學們計算自己的正確率;還讓同學們計算本班的出勤率、缺勤率等。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楊芬. 尊重個性 因材施教——小學數學因材施教的具體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9(15):139.
[2]陳輝玉.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例談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