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珊
摘? 要:音樂是藝術文明發展的代表之一,人們通過歌曲來表達的感情,學習音樂有益于小學生思維模式、情感、語言表達的綜合素養的發展,對調整情緒具有關鍵功效。傳統式的音樂課堂早已不能滿足學生針對歌曲多元化體會的要求。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如何把當代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是音樂教師所要探究的方向。
關鍵詞:小學音樂;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一、拓展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層次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音樂課程亦是如此。融合優秀的信息技術和小學音樂課堂,提高音樂課程的挑戰性,改進傳統式音樂課堂上枯燥乏味、片面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度,激起學生對歌曲的興趣。小學生是開朗好動的人群,學生通常會關心圖像化、色彩鮮艷并具備響聲的新事物。因此,教師要應用現有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來設置一定的學習場景活躍性課堂教學氣氛,另外讓學生集中精力,追隨教師的腳步去體會歌曲創作者的情緒以及歌曲中所傳遞的詩意,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與深入了解的求知欲,讓學生產生想學、愛學習的學習氣氛,將音樂課程與文本、圖像和響聲融進一體,讓歌曲課堂氛圍更活躍性。
例如在學習“欣賞 勞動最光榮”的課堂上,教師以集群效應的語言表達將學生引進幸福快樂最高境界的思索之中,隨后根據播放視頻各領域中的員工認真工作的情景,并加上“勞動最光榮”的音樂背景。讓學生根據視頻觀看感受到勞動者的風采和實際意義,順理成章地將學生帶到音樂之中,感受勞動者的快樂與內涵,讓學生深入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二、整合教學資源,塑造學生想象力
在音樂課程過程中,要以學生課堂教學為行為主體,切忌舍本逐末,太多地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優秀的信息技術有益于音樂課程的順利進行,為傳統音樂課程內容引入活力,提升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快樂,但過多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課程不利于正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僅僅課堂教學的輔助方式,學生為行為主體,教師為核心。小學生仍處在高速效仿和學習環節,是消化吸收新事物的最佳時機。信息技術的融合,為音樂課程出示更豐富的課程內容和方式,將音樂中意境化的事情形象化。
例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歌表演 小動物唱歌”中,能夠組織學生在課間活動去校內觀察小動物。課上能夠正確引導學生挑選不一樣的人物角色,在音樂伴奏下將燕子、小螞蟻等形象根據學生對事情的了解主要表現出去,學生一邊歌唱一邊演出,非常容易將音樂學好,也提升了學生的歌曲感染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式的教學方式中融進當代信息技術是當代音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生活經歷迥然不同,其針對歌曲的了解還具備非常大難度,教師融合信息技術,將枯燥乏味的音樂符號和文本以生動形象的方法描述出來,正確引導學生去了解美麗的事物,這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促進音樂課課程內容的可持續發展觀,還能夠使音樂課課堂教學更新鮮,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吳春燕. 談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J]. 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02):168.
[2]李玉珍. 淺談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J]. 當代家庭教育,2018(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