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麗
摘要科學課教學不能只是讓學生獲得淺層次的認知,識記一些科學概念,而應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了解他們有怎樣的認知興趣和認知需要,引領他們有效學習。那么如何引領學生有效學習呢?文章提出從優化教學信息,重視游戲化教學,有效利用“拓展與應用”,善用STEM教育模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 有效學習 STEM教育模塊 游戲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8.038
Leading Students to Learn Effectively
WANG Yuli
(Beijing Miyun District No.4 Primary School, Beijing 101500)
Abstract: Science teaching can not only let students get a shallow cognition and recognize some scientific concepts, but should study how students’ learning takes place, understand their cognitive interests and cognitive needs, and lead them to learn effectively. So how to lead students to lear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optimize teaching inform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game teaching, effectively use "expand and apply", make good use of STEM education module, and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effective learning; STEM education module; game teaching
科學課教學不能只是讓學生獲得淺層次的認知,識記一些科學概念,而應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了解他們有怎樣的認知興趣和認知需要,引領他們有效學習。
優化教學信息
記憶是學習的最低層次,但也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層次。如果不能有效地獲取和儲存信息,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少而精的信息,便于他們記憶。教學信息大多以PPT的形式呈現,制作PPT的時候,要避免內容過多,影響學生認知,要優化素材;不要用過多的動畫和切換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色彩搭配上要突出有價值的信息。
重視游戲化教學
兒童在玩游戲時,是自發的、自主的、無拘無束的,這對于學生學習力的發展具有很大作用。比如,在《不一樣的材料》一課中,教師帶領學生認識材料后,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計識別不同材料的小游戲:從上方掉落不同的物體,讓學生選擇和木頭(紙等任意一種材料)相同的那個物品。兩個小組開展比賽,看哪個小組得分高。
有效利用“拓展與應用”
人教鄂教版《科學》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每課都有“拓展與應用”環節,這個環節一般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打通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例如,《觀察魚》一課結束后,學生可以利用課堂學到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更多的魚。他們可以在家中,或者到菜市場、海洋館去觀察魚類,了解關于魚類的更多知識。再如,《筆芯為什么能夠伸縮》一課中,學生在了解了彈力和彈性概念后,可以從生活中找一找一些具有彈性形變的物體。通過這個活動,學生認識到彈力無處不在,利用物體的彈性形變,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現象、解決問題,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尤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分析問題,綜合運用多種知識,甚至需要一些獨特的創新思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活動會更加深入,也能夠進一步培養科學興趣。
善用STEM教育模塊
教材每冊的最后一個單元是STEM教育模塊。在這個模塊中,學生需要綜合應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一些知識來解決問題或完成一個任務。STEM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或結果,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STEM教育模塊,不僅可以綜合以前所學的科學知識,還可以讓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甚至藝術相互融合。學生在聚焦問題、設計、制作、測試等環節,不僅需要動手制作,更需要動腦思考,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STEM教育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達到更高層次的應用、分析、綜合和創新,進而更好地培養創新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
互聯網為師生提供了很多優質資源,能讓師生自由選擇。豐富的教學資源、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充分的社會互交、實時的遠程協作與協同,為學生創造了智慧的學習空間、大數據支持學習系統、無縫獲取服務的移動終端、豐富的知識構建工具,有利于學校和教師基于大數據進行教育分析與決策、實時教育運行狀況的監控預警、面向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估、學習全過程數據支持的綜合性評價。例如,教材有一個配套的App,類似全景式教材。利用這個軟件,書上的圖片變成了立體的形象。如認識小麥的結構,教材上只有圖片,而這款教育App中有立體的小麥結構,把無法觀察或難以理解的信息,轉換為直觀的具體信息,拓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空間。學生在學習中還可以利用教育信息技術相互交流探討,可以有更多獨特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