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理念提出的背景下,以往農業產業結構形式已難以滿足鄉村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調整現行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并且,為了加快鄉村發展進程,需要做好傳統鄉村產業結構向現代化轉型等相關工作。然而,但是具體轉型期間,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轉型工作的成效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本文以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原則及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影響因素,并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策略進行分析探究,希望以此全面提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工作的質量成效。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策略
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展期間,做好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做好此項工作,有助于農產品市場運行的穩定及加快,進而有助于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需認識到的是,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為了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的目標,采取了持續調整區域土地的利用方式與結構的戰略方針。然而,即便有效提高了土地的收益,但是隨著調整工作不斷推進,土地利用關系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因此,需優化配置原有的土地資源[1]。并且,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土地生產效益,還需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采取多樣化、切實可行的調整措施,提高用地的規范性及合理性,進一步促進經濟效益及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提升。
1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之間的關聯性
基于現狀層面分析,我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展期間,主要以改變農業產業結構為核心目標,強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基本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做好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工作,有助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目標的實現,并且有助于鄉村振興進程速度的加快,能夠為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有效憑據[2]。與此同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能使我國農業發展從以往的追求數量,逐步朝向追求質量、效益方向轉變。從中可知,在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可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并且還能夠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科學利用,在確保農業生產區域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可促進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進一步為區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基本原則及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影響因素分析
2.1 基本原則
在實際工作開展期間,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主要為了使農業產業經濟結構能夠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目標夯實基礎。在此過程中,應進行統籌規劃,堅持如下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在農業產業結構現代化調整優化中,應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原因在于農業經濟收益水平的提升,關鍵在于市場需求。因此,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時,應以市場為導向,針對性地調整農業結構,滿足于現代經濟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從中獲得更高的市場經濟收益。二是區域優勢原則。在經濟一體化發展大環境下,農業區域分工主要表現出了擴大化的發展態勢,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優勢互補目標的實現,并使農業產品生產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對此,基于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時,應堅持區域優勢原則,充分利用市場、資源等條件來發展本地特色農產品及附加產品,而不是刻意地發展非特色農產品,這樣不僅會增加農產品生產成本,還難以在農業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而是要始終堅持區域發展原則,做好屬于當地農產品生產工作,才能形成品牌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經濟效益。三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理念,確保生態環境的優良性,為農業經濟穩步、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同時,要想使農業產業經濟效益得到有效提升,關鍵在于做好生態環境建設及其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基于此認識,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時,需要同步落實耕地、草地和水資源等保護措施,才能夯實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基礎。
2.2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影響因素
在國家大力扶持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的宏觀環境中,應注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才能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但在此轉型升級發展中,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總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因素。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往往由市場發展作為主導部分,但對于農村地區市場信息傳遞來說,存在時效性不足的問題,使得相關服務支撐體系很難使農業產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同時,基于農產品市場大環境下,還潛在交易秩序混亂、交易成本高、市場信息失真等問題,使得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難度大幅度增加。二是土地資源分布。基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通常需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比如農作物類型因素、市場生產距離因素等等,合理制約不良影響因素,使運輸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增加農產品市場交易的經濟收益水平。三是產業優勢。農業產業結構優勢的提升,既可以促進農產品品牌的樹立,反哺農業經濟的發展,又可以通過產業優勢,使后續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具備扎實的基礎保障,進一步使農業產業資源逐步朝向規模化及特色化方向不斷發展。四是交通優勢。市場與交通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而言,良好的交通條件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的重要保障。此外,對于農業產業而言,其交通優勢突出,能夠起到吸引廣大投資者的作用,從而有助于外來資金的不斷引入,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的同時,進一步可以加快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進程。
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具體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兩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性。基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角度考慮,需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角度考慮,則有助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工作質量效益的提升。為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則需落實有效的策略。結合期間,具體策略包括:
3.1 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規范農業生產流程
受傳統農戶家庭經營體制的影響,要想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效益的提升,需對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充分重視,使鄉村個體運銷的基本要求得到有效滿足,使民間運銷組織的培育工作持續推進。同時,有要積極組建農業訂單模式,使農產品銷售的渠道得到有效擴寬。并且,對于一些具備條件的鄉村地區,需重視生產基地的完善構建,與配送中心有效結合,形成全新的市場流通模式,使廣大農民更快捷、更好地了解市場,進一步以市場需求為依據,逐步調整相關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基礎上,為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目標的實現奠定扎實的基礎。
3.2 實行產業化經營模式
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渠道進行構建的基礎上,有助于鄉村產業與市場高效對接目標的實現,并有助于對市場需求的全面掌握。與此同時,考慮到鄉村產業產品能夠與市場的購買需求相符,有必要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完善構建及實行[3]。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做好當地龍頭企業的扶持工作,為其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使農產品加工、流通較快,進一步將技術改造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對優質企業使用先進生產技術給予充分支持,以此使農業產品質量得到全面提升。除此之外,還有必要鼓勵企業參與多元化投資活動,充分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在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基礎上,使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3 構建完善的發展網絡信息體系
在現代化市場條件下,要想對市場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及把控,則需充分發揮網絡渠道的優勢作用。同時,在確保網絡體系完善的基礎上,還有助于可持續經營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需將市場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目標更加明確,進一步對地方農業發展網絡信息體系進行完善構建。從現狀來看,有必要對中央及地方的農業信息網絡進行完善構建,確保能夠為鄉村農業發展提供價格、供求、技術、生產等方面的全面真實的信息數據,便于當地精準、高效地開展農業結構調整工作[4]。與此同時,還有必要對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進行構建,重視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使農產品后期加工、運輸、貯藏的便利性及高效性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還有必要合理修訂原有的地方農產品質量標準,使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體現出完整、可行的優勢特點,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提高。
3.4 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有助于農業產品改革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能夠使市場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因此,需充分重視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一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及要求為依據,對農業科技的研發內容充分明確,使傳統追求增產的農業技術,逐步朝向追求生產品質技術方向改變。另一方面,做好農業科學技術研發工作,從以往糖、油、棉、糧等大眾農產,不斷向加工、儲運及保鮮等方向發展[5]。除此之外,還有必要嚴關鍵技術關卡,比如標準化生產技術、規模化生產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高科技育種技術等,做好有針對性的技術研發工作,進一步通過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獲得充分有效的現代科學技術支持,最終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目標的有效實現。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兩者之間具備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發展的關系。因此,需由市場引導農業生產,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模式,構建完善的發展網絡信息體系,并充分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等,以此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質量效益,并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目標,進一步為我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孔曉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0,10(9):124-125.
[2] 雷承坤.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8):117-118.
[3] 劉小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5):7-8.
[4] 陳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策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5):588,580.
[5] 吳晨,楊英,穆玉花.新世紀以來廣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績效評價——基于灰色綜合評價法[J].南方農村,2020,36(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