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超 張家壽
摘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的主題,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表明,制造業是興國之器和強國之基,工業強市是省會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同時,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工業高質量發展。強首府戰略背景下,南寧工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面臨著產業生態圈不完善、強優工業企業少、要素保障和支撐不足等諸多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應多措并舉,從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做強做優工業園區、“內育外引”一批龍頭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深化區域產業合作等多個方面發力。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4-0063-07
基金項目:廣西黨校(行政院校)系統重點調研課題“強首府戰略下南寧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2021ZDDY003);廣西全區社會主義學院系統招標課題“新階段廣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SYXTKT202107);南寧市培養新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專項資助項目“新時代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發展研究”(2020017)。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1]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強市是省會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目前,濟南、太原、貴陽等多個省會城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2019年,廣西出臺的《關于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將“做強現代先進制造業”列為首要任務。2021年,廣西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推動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目前,南寧工業強市戰略已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南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增速分別高于廣西、全國平均水平1.8%和0.2%①。但是,南寧工業薄弱基本情況沒有改變。在國內外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下,如何通過工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強首府戰略落實落地是亟待突破的關鍵性問題。
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領會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需要我們從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兩個層面來把握。
(一)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
1.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世界強國興衰史反復證明,制造業是興國之器和強國之基。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曾成為“日不落帝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德國、日本等迎頭追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據統計,1820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28.7%左右[2],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因錯失工業革命的機遇,制造業發展落后,國家積貧積弱,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使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工業化道路,使中國快速成為制造業大國。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須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2.工業強是城市強之基。我國工業強市均是經濟強市。例如,深圳、蘇州、廣州、成都等均是萬億GDP城市,且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深圳市為例,深圳始終堅持制造強市之路,是推動其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深圳是全國制造業規模最大、制造業結構最優、工業利潤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2019年和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均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72.5%和66.1%。深圳5個區上榜“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0.6%,遠高于全國增速。深圳成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3]。南寧要提高經濟綜合實力,真正成為拉動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就必須走工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工業強首府之路。
(二)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
1.工業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工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工業提供的產品是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從需求角度看,中國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我國人均GDP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已基本達到聯合國富足標準,且14億多人口中包含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正處于消費升級加速期。從供給角度看,“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尚未達到消費者高品質需求。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制造業與美、日、德等制造業強國仍存在差距。所以,要更好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就必須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工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我國人均GDP約10504美元,根據2017年世界銀行劃分標準,我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區域[4]。從日本、韓國等國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和拉美各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5]的教訓表明,產業轉型升級和工業高質量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動力[6]。因此,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南寧工業高質量發展除了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優勢“雙向擠壓”嚴峻挑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沖擊之外,更多問題在于自身工業發展質量不高。
(一)產業生態圈不完善
1.產業規模小而弱。與全國省會城市相比,南寧工業總量排名靠后,與東部、中部省會城市差距懸殊。南寧尚無千億元產業,不僅工業體量小,而且增速慢。根據歷年統計公報可知,2017年,南寧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89.89億元,而成都為5217.2億元、長沙為4101.47億元②;2018年,南寧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倒數第一③;2019年,南寧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而昆明和長沙分別增長4.6%、9.0%④。與廣西區內城市比,南寧工業總量位居第二,與排名第一的柳州差距在擴大,與北海、貴港等地市差距在逐漸縮小。從2018-2020年度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成績單看,南寧落后于北海、貴港、玉林、崇左等市,與首府城市地位不相符[7]。
2.產業結構不合理。南寧傳統工業占主導地位,新興產業規模尚小。據統計,2019年,食品加工、機械制造、化工、建材、造紙、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比重超過一半。與成都對比,南寧傳統產業比重大,而成都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產業等增長較快。南寧產業鏈條短。例如,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大量零部件需要從外地購買。在工信部評選的前五批國家級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中,南寧尚無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
3.產業集聚程度低。產業集群特色不突出,工業競爭力不強。目前,南寧尚無千億元產業園區,產業布局較分散,呈現出一個產業分布在多個園區和一個園區擁有多個產業,且同一園區不同產業間關聯性弱。由《南寧年鑒2019》可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的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導(重點)產業中均布局有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中包含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家具制造等多個產業。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排行榜和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行榜中,南寧均榜上無名。南寧缺乏地標性特色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成都的地標性產業,長沙被譽為“工程機械之都”,南寧亟待打造地標性特色產業集群。
4.產業配套設施不完善。部分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產業承載能力較弱。南寧有的工業園,水壓不穩定,生產期間時有停水現象。有的開發區,入駐企業受停電困擾,尤其用電高峰月份,突如其來的停電給企業帶來不小影響。我國很多城市工業園區在開始招商時已基本完成“七通一平”,有的達到“九通一平”。例如,2019年,寧夏70%以上的工業園區實現了“九通一平”[8],而反觀南寧個別工業園區,項目簽約后還未完成“三通一平”。高標準工業廠房少,部分工業園區存在交通不便利、生活配套和商業配套不完善,招人和留人難。
5.營商環境不優。從縱向對比,南寧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從橫向對比,南寧營商環境與國內多個城市差距較大。多個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南寧營商環境排名靠后。《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對全國36個主要城市排名,南寧位列第28名;《2019年廣西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南寧營商環境排名位于貴港、柳州等市之后;《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中,南寧營商環境在經濟實力最強100城市中位于第45名,比貴陽、南昌分別落后16個名次和14個名次。
(二)強優工業企業少
1.工業龍頭企業鳳毛麟角。南寧缺乏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極少。2019年,南寧百億元級企業只有3家,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產值10億元至50億元的工業企業只有24家,50億至100億元企業為空白⑤。2020年中國制造企業500強中所在地在南寧的僅有2家。南寧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數量在減少,由2017年660家,下降至2018年456家和2019年361家。目前,南寧上市的工業企業數量10家左右,而昆山高新區上市掛牌企業30家。
2.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匱乏。南寧不僅工業龍頭企業極少,而且高精尖的中小企業也不多。中小企業數量多、實力弱,中小企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比例超過80%,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很少缺乏單項冠軍企業,與本地大企業產業鏈配套較弱,中小企業發展活力不足。例如,工信部公布的前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冠軍產品名單中,南寧無一上榜。2017年,寧波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僅2家,2020年發展到51家,雄踞全國首位[9]。
3.企業綠色化、智能化步伐緩慢。南寧綠色制造工廠少且增速慢,從工信部公布的前五批綠色工廠名單看,南寧共有6家入圍,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各1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各2家;而深圳綠色工廠有41家,其中第一批8家、第二批2家、第三批5家、第四批9家、第五批17家⑥。南寧智能工廠也較少,2018年首批廣西智能工廠示范企業共25家,其中南寧2家,桂林6家;2019年廣西智能工廠示范企業共35家,其中南寧5家,柳州10家⑦。
4.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南寧工業產品中知名品牌少、高端產品少、綠色設計產品少,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南寧擁有知名品牌數量不僅遠少于發達地區,而且還少于廣西的桂林、柳州。目前,南寧僅擁有4個中國馳名商標,而桂林有6個、柳州有10多個。對比分析2019年南寧與成都主要工業品可知,南寧生產的工業產品多集中在紙漿、飲料、啤酒等低端產品,缺乏像成都的集成電路、手機等高端產品。工信部公布前五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中,南寧缺少綠色設計產品,而廣西的柳州、貴港、來賓等地有綠色設計產品。
(三)要素保障和支撐不足
1.技術創新不足。南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較少,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南寧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1.1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3%[10]。創新扶持政策效果不理想。例如,政府相關部門發布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收入免征增值稅和技術轉讓減免所得稅優惠政策”“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等,不具備享受該政策資格的企業占比分別為76.20%、79.60%;對于“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項政策”“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等,公眾的不知道率分別為29.25%和20.16%[11]。
2.人力資源短缺。南寧面臨高端人才難引進,技術工人難留住的尷尬境地。據調研,多數企業反映很難引進985高校的畢業生,人才瓶頸制約企業發展。長期在南寧工作生活的兩院院士人數很少,南寧的院士多為柔性引進人才。整個廣西的院士人數還沒有國內很多高校一所學校的多。截至2018年底,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97人。南寧不但缺乏高層次人才,而且技術工人也短缺,一些企業反映熟練的藍領技術工人最為緊缺。目前,南寧高技能人才約占全市技能人才總量的22%[12];廣州高技能人才占全市技能勞動者比例約33%[13]。南寧本地培養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流失到外地,高技能人才數量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之間存在較大缺口。
3.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據調研,企業融資渠道較少。融資方式以傳統不動產抵押貸款為主,對稅務貸款、知識產權貸款等新的融資模式應用較少。企業難獲得“信用貸”,即便獲得往往金額較小,難以滿足企業融資需求。部分工業企業因規模較小,缺乏可抵押的不動產,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融資支持。南寧優質工業企業少,大部分企業無法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獲得資金。現有產業發展基金發揮的杠桿作用較小,個別金融機構對國家、各級政府推行的優惠政策執行不到位。擔保融資成本仍較高,且擔保機構放大效應不明顯。
4.工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南寧工業園區用地緊張與閑置、低效工業用地并存,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2019年底,廣西—東盟經開區標準廠房空置率達60.91%⑧,橫縣六景工業園內存在一些閑置工業用地。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用地十分緊張,一些好的工業項目因土地供給不足而無法引進和及時落地。同時,部分園區可利用土地中,相當一部分被其他項目占用,符合“兩規”的剩余工業用地嚴重不足,工業發展空間被大幅擠壓,難以承載較大工業項目落地。
5.工業數據利用不充分。工業數據尚未有效發揮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南寧有的企業數據資源豐富,但對數據不重視,大部分工業數據處于“睡眠”狀態,“不想用”;有的企業對大量工業數據想用,但缺乏數據分析的手段和人才,“不會用”;有的企業對數據應用規律認識不足,認為數據應用投入大,“不敢用”;有的企業信息化基礎差,企業數據底賬不清,數據采集不上來或者數據質量不高,“不能用”;等等。目前,大量工業企業的數據是低水平的、零散的、局部的,數據管理粗放、應用程度不深、應用范圍不廣,限制了數據要素的價值發揮。
南寧市應針對自身發展不足,多措并舉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強首府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一)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1.做強先進制造業。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產業。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顯示,廣西中藥資源總數居全國首位。南寧應發揮廣西藥用植物園和廣西中藥資源優勢,加快中醫藥壯瑤醫藥產業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利用大數據、互聯網、5G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展智能制造進園區活動,引導鼓勵工業企業盡快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構建服務型制造體系,深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兩業融合”。例如,促進現代物流和制造業高效融合、強化研發設計服務和制造業有機融合。
2.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品牌建設,增加國內外知名品牌數量。創品牌,打響南寧制造品牌,實施“南寧品牌提升計劃”,努力從“南寧制造”向“南寧創造”轉變,由產品向品牌轉變。加大對已有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的宣傳和推廣,提升品牌價值、影響力和競爭力,利用媒體、廣交會、展覽會、各種推介會等多種平臺,向市內外推廣宣傳“南寧制造”的優質產品,不斷提升知名度,由廣西知名品牌逐步向中國馳名商標和國際名牌邁進。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企業追求卓越品質,打造世界品牌。
3.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圍繞產業鏈全景圖,加快生物醫藥、鋁加工、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業等“建鏈延鏈補鏈強鏈”,采取產業鏈精準招商。例如,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圍繞現代中藥領域招大引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圍繞申龍、天際等新能源汽車項目,引進零部件配套企業。加快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高端環保裝備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提升關鍵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學習杭州圍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推進建立“鏈長制”常態化機制,全面統籌產業鏈規劃和發展。同時,應注重挖掘產業鏈中加工制造部分利潤,努力形成競爭優勢。
(二)做強做優工業園區
1.構建“產城人”融合格局。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在招商開始時完成“七通一平”,提高產業承載力。堅持綠色理念,以綠色制造為抓手,深入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的創建活動,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步伐。將產業園區發展與城市發展相融合,以南寧高新區為試點,借鑒蘇州工業園區內擁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高端公共配套服務的發展經驗,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產、城、人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打造成為企業“來了就不想走”的產業高地。
2.優化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堅持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對南寧工業園區布局進行優化調整,突出各工業園區主導產業。每個工業園區確定3-5個主導產業,進行錯位發展,并作為后期招商引資和項目布局依據。充分發揮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瑞聲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行精準招商,著力培育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現代產業集群。同時,對全市產業園區內存量企業進行整合,逐步將不符合各產業定位的企業騰移,對于不符合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產業定位的企業有計劃地疏導至縣域工業園區;對新引進的企業嚴格按照各產業園定位進行合理布局,進而加快產業集群化、集群特色化,早日實現千億元產業和千億元產業園的目標。
(三)“內育外引”一批龍頭企業
1.多措并舉招大引強。瞄準世界制造業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和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等,以“三企入桂”為重點,以商招商帶動形成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南寧地理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東盟國家小語種人才優勢,構建多元化招商機制,通過主要領導帶頭招商、產業鏈精準招商、市場化招商、主題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吸引強優企業來南寧落地生根。例如,南寧引進全球精密制造龍頭企業瑞聲科技之后,瑞聲科技相繼已在南寧落戶7個項目。
2.著力培育本土企業。建立南寧工業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庫,推動本土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抓好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本土成長性企業培育發展。根據企業生命周期,有效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抓兩頭、放中間”,對處于形成期的企業給予扶持;對處于衰退期的企業給予退出援助;對處于“中間”即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充分放開,交給市場。采取“一企一策”幫扶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爭做單項冠軍企業和產業鏈領航企業。總結推廣復制本土成功培育“瞪羚”企業的經驗,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對年產值(或營業收入)增速達20%以上的明星企業,可給予企業所得稅市、縣兩級留成部分一定比例的獎勵,激勵明星企業快速發展,支持明星企業兼并重組。
3.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以深圳、廣州等國內營商環境一流城市為標桿,推進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和提高企業滿意度。提高惠企政策的針對性、知曉率、普惠率,學習深圳通過在線課堂、專題培訓、媒體等多種形式,及時宣傳、解讀涉企政策措施,讓企業感受得到改革紅利。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難點”“痛點”“堵點”,進行及時整改,推行“一企一策”精準幫扶,為企業提供“五星級服務”,促進政府與企業間的良性互動。
(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
1.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依托“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廣西申能達科技企業孵化器、“南寧創客城”等平臺,著力培育自主創新企業群;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研發中心,增加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堅持科技自立自強,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優化創新生態系統,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鼓勵首臺(套)關鍵技術攻關政策扶持力度,并對應國家級和省級分別給予大額一次性獎勵。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和中介服務體系,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建立健全“揭榜掛帥”機制,加速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政府加大采購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大力度激勵企業創新活力。
2.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育企業競爭最需要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最適用的實用型人才,并盡力將人才留在本地。加大校企院所聯合培養人才力度,構建多元化的學習體系,推進全民終身學習教育機制。統籌產業規劃和人才引進,提升人才與產業發展匹配度。創新引才模式,鼓勵南寧企業通過“人才飛地”引才。祛除“官本位”思想,營造尊重人才的氛圍,充分發揮經濟利益和社會榮譽的雙重激勵作用,讓人才自身價值得到充分實現。落實《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和歸屬感。
3.加快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搭建更多資本融資平臺,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上市、科創板、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設立更多產業引導基金,并放大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提升廣西(南寧)民營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中心、企業金融超市、“兩臺一會”、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平臺功能,推動政金企對接,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引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保持良好信用,提高信貸機率和信貸額度。創新融資手段和方式,借鑒蘇州高新區“高新貸”、濟南“人才有價”的融資形式,解決企業融資困難。利用南寧打造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的機遇,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充分抓住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機遇,貫徹落實科技部印發的《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促進企業與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對接,大力支持西部優質企業通過“新三板”、科創板上市融資。
4.調節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南寧規劃工業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例,通過清理僵尸企業、盤活閑置土地、實施差別化供地等解決土地供需矛盾。強化產業用地和項目落地統籌,優先解決工業百強企業擴大產能用地用房需求,優先滿足和保障重點招商項目用地需求。考慮重型設備廠房要求,提高標準廠房建設等級。對企業進行“畝均論英雄”改革,優先支持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成績”高的企業用地需求。完善司法處置存量工業用地機制,杜絕投機資本炒作工業用地資源。
5.提升數據要素價值。相比土地、資本、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數據生產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在快速提升。提高企業對數據新要素的認識,引導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步伐,不斷擴大數據創造和采集規模,完善數據采集、使用、統計分析、風險感知等。深入挖掘數據創造價值,充分發揮數據預測市場需求、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數據實時監測預警等功能。建議南寧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水平摸底調查,建立一個項目庫,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并舉辦制造業數字改造攻關項目對接會,幫企業牽線搭橋。
(五)深化區域產業合作
1.積極探索完善“飛地園區”。建議借鑒蘇宿工業園區的共建經驗。蘇宿工業園區將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整體移植,雙方攜手共建高效協調機制,成立聯合協調理事會、雙邊工作委員會等管理層級,形成蘇宿兩地權責明確、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的體制機制,把兩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巧妙“圓融”后真正實現了“共贏”。同時,借鑒蘇州工業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理念,以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14]。總結南寧高新區與武鳴區“飛地園區”合作共建有效做法,創新飛地園區合作機制,從稅收、GDP分成、投資、飛地管理等方面確定雙方合作形式,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探索南寧與深圳、廣州等地共建“飛地園區”模式,引入先進理念,對標最高標準,切實提高“飛地園區”發展質量,及時推廣可復制的園區共建經驗,促進區域合作共贏、協調發展。
2.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產業協作。加強與廣西區內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產業合作,提高周邊城市配套性來保證產業鏈效率。加強跨界合作,共建市際合作示范區,構建市際邊界地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產業合作中,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理念,尋找契合點,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兩地或三地產業融合發展。主動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對接,利用產業梯度差優勢,加強產業協作。例如,將廣西中醫藥資源稟賦優勢與香港中醫藥標準化體系優勢、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優勢相結合,合作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15];加快建立南寧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相關部門常態化交流對接機制,在深圳設立南寧駐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服務中心,從服務好企業入手,努力成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示范城市。
3.扎實推進跨國產業合作。以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RCEP等為載體,推動跨國合作園區建設,加快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爭取一批跨境合作產業園落地南寧,爭建中新(南寧)工業園、中澳(澳大利亞)產業園等多個國際合作園區,全力推進園區制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轉變、產品向品牌轉變,并通過“泰中羅勇工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等平臺,加快走向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步伐,建設面向東盟的電子信息產品、城軌車輛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出口基地[15]。
①根據《2020年南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資料整理。
②根據《2017年南寧市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資料整理。
③參見《南寧年鑒(2019)》第407頁。
④根據《2019年南寧市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長沙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資料整理得出。
⑤參見《南寧年鑒(2020)》第187頁。
⑥根據《2017年第一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公示》《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二批綠色制造名單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四批綠色制造名單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五批綠色制造名單的通知》等資料整理。
⑦根據《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委關于公布2018年首批廣西智能工廠示范企業名單的通知》《關于公布2019年智能工廠示范企業名單的通知》等資料整理。
⑧胡明峰:《直面監督擔起責任解決問題》,南寧日報,2019-12-30(2)。
[1]鹿心社,藍天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N].人民日報,2021-05-21(13).
[2]黃泰巖,楊杰東.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與價值[N].經濟日報,2021-01-21(10).
[3]姚龍華.先行示范,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N].深圳特區報,2021-03-07(A8).
[4]趙磊.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價值理性?[J].黨政研究,2019(6):118-128.
[5]高謙.拉美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N].學習時報,2018-09-17(2).
[6]吳漾.韓國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學習時報,2021-01-22(2).
[7]廣西推進工業振興,這4個地市獲補助1億元[EB/OL].http://gxt.gxzf.gov.cn/wzsy/tzgg_6719901/ gxyw/t8018278.shtml.
[8]丁建峰.寧夏70%以上工業園區實現“九通一平”[EB / OL]. https://www. nxnews. net / cj / cjdyx / 202001/t20200123_6562243.html.
[9]寧波:煉成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的方法論[N].佛山日報,2021-03-03(7).
[10]南寧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推進強創新工作,研發投入強度定下新目標[EB/OL].http://kjj. nanning.gov.cn/kjgl_13355/kjdt/mtjj/t4677229.html.
[11]四上企業創新發展平穩,制約因素不可忽視[EB / OL]. https://www. nanning. gov. cn / sifw / sjjd / t3996260.html.
[12]陳蕾.南寧市有力實施“支撐計劃”等人才激勵政策[EB/OL].http://www.nnnews.net/yaowen/p/ 3010222.html.
[13]廣州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GDI智庫聯合發布《廣州人才發展白皮書(2018)》[EB/OL]. http://www.gz.gov.cn/zwfw/zxfw/kjcy/content/mpost_ 2860998.html.
[14]http://www. sipac. gov. cn / szgyyqtzyq / txdt / 202101/bdf3qqc6df3841f28c45eb942d69flcd.sheml
[15]周志超.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扎實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N].南寧日報,2020-01-03(10).
責任編輯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