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介紹基于文化的地域性、思想的傳承性、教育的先進性、民族的融合性、政策的優越性,實施緊扣“一條主線”、建設“兩支隊伍”、依托“三個平臺”、打造“四個課程”、達到“五個提升”的“12345”工程,以期為地方民族文化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文化 學校特色 民主課程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20-03
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部分,課程文化可以說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課程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對學校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通過學校課程文化的構建,充分發揮課程文化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正面價值,可以進一步優化學校文化,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及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創建于1952年,是南寧市國有公辦完全中學、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鴻先生名字命名的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現有高中和初中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3.5公頃,共有教職工265人,學生3382人。本文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介紹其民族校本課程,以期為地方民族文化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研究民族課程的緣由
(一)文化的地域性:本土民族文化豐富
一萬年到幾千年前,壯族先民的足跡遍及嶺西。西漢以前,壯族是嶺南百越的重要部落,他們的祖先被稱為西甌、駱越等,今天的壯人就是他們的后裔。秀美壯麗的廣西山水,天成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勤勞、善良、勇敢的壯族人民。壯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豐厚的壯族文化又培養滋生出壯民族文化教育,為學校開發民族課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思想的傳承性:校名以著名教育家——壯鄉鄉賢雷沛鴻先生名字命名
雷沛鴻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有影響的、愛國的教育革新家。他曾赴英、美留學,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為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他學成后毅然回國辦學。雷沛鴻先生的教育思想照亮了八桂城鄉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街街巷巷,他的民族教育思想體系為壯鄉教育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學校以雷沛鴻的名字命名體現了民族性和傳承性。
(三)教育的先進性: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校本課程最能凸顯學校的特色和個性。學校是廣西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樣本學校,一直走在課程改革的前列,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并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充分挖掘、傳承民族文化。
(四)民族的融合性:師生民族構成涵蓋了廣西12個世居民族
目前學校師生的民族構成,有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其中,少數民族教師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58%,少數民族學生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59%。各民族之間相敬相愛,和睦相處。多民族的融合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局面。
(五)政策的優越性:政府和相關部門扶持和幫助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南寧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寧市委員會、南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南寧市教育局等部門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學校大力支持,為學校民族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由此可見,在開發與利用地方民族課程資源方面,學校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二、民族校本課程“12345”工程簡介
(一)緊扣“一條主線”
學校以壯鄉本土文化元素為主線,充分挖掘其教育內涵和教育價值。越韻僚風,八桂流芳。壯鄉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名揚中外的銅鼓、山歌文化、花山巖畫、“三月三”歌圩節、五色糯米飯等享有盛名。有些民族體育項目、民族音樂等瀕臨失傳,學校師生開展田野采風,主動聯系少數民族民間藝人,搶救民族文化。多年來,學校對壯鄉的民俗、民風,特別是民族舞蹈、民族體育等方面進行了許多研究,開發了十幾種校本課程。
(二)建設“兩支隊伍”
1.建設有鮮明辦學思想的領導班子
首先,轉變辦學觀念,達成特色辦學共識。學校每年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參觀其他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學習其辦學經驗,以期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學校實際工作,尋求辦學突破口,形成一校一特色的辦學思想。其次,樹立品牌意識。將學校的民族性擺在突出的位置,推動民族校本課程的開設和完善,發揮引領作用。最后,樹立質量意識。通過民族校本課程的開設和深層次實施,激發學生對所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2.建設具有學科素養和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隊伍
學校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學科素養和課程開發能力。通過微型校本課題的研究,開設民族校本課程,開闊教師的視野,提升民族校本課程的影響力。
(三)依托“三個平臺”
1.依托廣西民族博物館
學校邀請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專家到校開設民族文化賞析課,同時廣西民族博物館也招募學校師生作為志愿者到館學習和服務,并培訓師生掌握一些民族工藝品制作方法。校館合作豐富了學校民族校本課程的內容,拓寬了民族校本課程的渠道,提升了民族校本課程的層次。
2.依托區、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與南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歷來關心并支持學校的發展,其領導多次來學校視察工作,并給予指導和支持,提供學習民族、民俗、民風的景區或場所。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推動了學校民族校本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3.依托南寧市工藝美術協會
學校多次邀請南寧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李晶輝、副會長黃冬鵬等工藝美術大師到校開設講座(大師進校園、進課堂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展示泥陶、書畫、篆刻、壯刀、刺繡、剪紙等作品,同時也組織部分師生代表到一些民間藝人作坊參觀工藝品制作流程,激發學生對民族校本課程的興趣。
(四)打造“四個課程”
1.社團活動課程
學校成立了鴻舞團。該社團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學生能歌善舞的天賦,精心打造以民俗、民樂、民歌、民族舞蹈為主要載體的校園民族文化。學校通過開設社團活動課程,大力培養民族藝術人才。
2.校本選修課程
學校體育組教師深入基層,通過采風、學習,自編了體育校本選修課程。首先開發出拋繡球課程,然后逐步開發出毽球、珍珠球、天地球、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13項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其中,拋繡球這一校本課程被南寧市教育局采用,推廣到全南寧市中小學體育課,作為中考體育的選考科目之一。
3.研究性學習課程
學校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各相關學科有機結合,開發出《從詩經到劉三姐》《壯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賞》等10多門獨具民族特色的校本選修教材,并組織學生進行“關于京族的風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廣西東蘭山歌的生存現狀調查與研究”“從花山巖畫看壯族先民生活”“關于壯族傳統服飾的研究”“關于傳統文化(粽子)繼承的現狀和展望”等80多個關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學校民族類研究課題已經形成了微型課題、市級課題、自治區級課題、國家級課題層層遞進的格局(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自治區級課題11項、市級課題31項),通過研究性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提高師生的科研水平。
4.社會實踐活動課程
“三月三”是壯族較為重要的節日,為充分利用壯族的節日文化這一課程資源,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大型的校園歌圩文化節活動。文化節內容豐富多彩,有竹竿舞比賽、民族知識搶答、歌圩一條街歡樂行、一班一民族的風情才藝展示、師生壯鄉美食團圓宴、民族歌舞大賽和篝火晚會等。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旨在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了學校的美譽度。
(五)達到“五個提升”
1.校園文化環境的提升
學校歷來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圖書樓、食堂、學生宿舍等樓宇建筑風格參照壯鄉少數民族住宅特點而建,校園里有銅鼓、繡球、祥云、劉三姐雕塑、迎客歌歌墻等民族文化景點,各樓宇的大門懸掛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對聯,每一副勵志的對聯都充滿著民族的情感和正能量。
2.教師開發校本課程能力的提升
教師開發民族體育校本課程成果突出:自行開發的校本課程“民族健身操”進入了南寧市體育中考科目名錄,學校榮獲“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稱號,自治區級立項課題“民族體育在高中課改中的實驗與應用研究”順利結題。
教師開發民族歌舞校本課程成績斐然:民樂隊演奏的曲目《輝煌》(原創)榮獲南寧市金獎(第一名)、廣西中學生藝術會演一等獎;大型舞蹈《溫飄貝哲》(原創)榮獲“魅力校園”第四屆全國展演金獎,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鴻舞團節目《駱越歡歌》(原創)與《天琴神韻》(原創)分別榮獲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藝術展演舞蹈類金獎與銀獎。
3.學生文化素養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展現出自己的歌舞、繪畫、民族體育、手工編織、印染等特長和潛能。學生承擔的民族文化類研究性學習課題“有關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縣三聲部民歌歷史發展的研究”榮獲廣西科技創新大賽決賽二等獎。
4.對外交流能力的提升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壯鄉民族文化教育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近年來,學校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所兄弟學校校長、教師來校學習、交流,還接待了日本、越南、法國、泰國、新西蘭等國外教育參觀團來校考察交流,并與泰國孔敬市瓦卡郎中學結為友好學校,為民族校本課程建設搭起了對外交流的橋梁。
5.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
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連續18年榮獲南寧市教育局高三畢業班工作成績卓越獎、優秀獎。學校課題“廣西民族地區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踐研究”獲得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資助經費重點課題并順利結題。2014年6月23日和7月7日的《當代生活報》“教育關注”版塊對學校民族課程文化建設特色做了專題報道。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八集央視大型政論片《必由之路》采用了學校壯拳操、跑操等活動場景。2019年學校承辦了南寧市慶祝“壯族三月三”活動暨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
【參考文獻】
[1]周雪紅.新建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1(11).
[2]廖輝.基于文化自覺的多元文化校本課程開發[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1(1).
[3]顏圻.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文化建設[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4).
[4]林國清.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路徑探索:以寧德市民族中學校本課程建設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8).
[5]張翔剛,馮虎.少數民族高中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貴州省思南中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0(10).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壯鄉民族中學文化建設的行動研究——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編號:FFB16059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岑家輝(1966— ),男,瑤族,廣西賀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