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物理探究式學習的策略,認為教師要做好整合處理,精心組織探究式學習活動,通過開展合作探究、實驗探究、辯論探究、生活探究、網絡探究等探究式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探究能力,提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 探究式學習 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34-02
物理學習需要探究實踐,只有在深度研究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才是最為深刻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做好探究活動的篩選和設計,積極推出合作探究、實驗探究、辯論探究、生活探究、網絡探究等探究式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探究機會,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探究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對活動設計、活動組織、活動調度、活動評價等內容進行優化處理,確保活動開展的高效性。
一、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物理學科有著豐富的合作內容,很多實踐活動都需要借助集體的力量才能完成。但是,當前的合作學習出現了合作過程重形式輕內容、學生分工不明確、討論不透徹等現象,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合作探究學習任務,針對話題討論、信息處理、實驗組織、操作梳理、集體演示、互助制作、材料應用等環節進行優化,做好具體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合作學習,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時,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參考系的定義,先提出研究問題:“將一根羽毛放在一定高度后松手,請仔細觀察羽毛下落的過程有什么特點?”教師做演示實驗操作,學生仔細觀察,很快得到觀察結果:“羽毛下落過程中伴隨著自轉。”接著,教師拿出一些“竹蜻蜓”玩具分發給學習小組:大家對“竹蜻蜓”這個東西比較熟悉,用手一搓,“竹蜻蜓”就飛起來了。請觀察“竹蜻蜓”的運動軌跡,它和羽毛的運動一樣嗎?又有什么特點?大家互相交流討論,并嘗試總結觀點。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節,合作學習順利打開。為啟動學生探索思維,教師在學生討論時投放了一些問題:“要準確描述這兩個物體運動的困難在哪里?用什么樣的方法克服這些困難?”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物體運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學生開始深度思考和互動探究,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物體是否在所有的情況下都能看作質點?物體看作質點的條件是什么?”學生順著教師的問題深入探究,總結得出物質看作質點的條件:由問題的性質決定。即物體的各部分的運動情況都相同,此物體可當作質點;物體的形狀大小遠遠小于所研究的距離,此物體可以當作質點;物體自身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不起主要作用。
教師推出思考問題和實驗設計任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學習機會。從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看出,教師設計的合作學習任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為學生順利啟動思維創造良好的條件。學生對具有挑戰性的探究式學習任務有更大的興趣,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和組織,從而促進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實驗探究,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物理學科實驗形式眾多,教師要注意減少演示實驗,多推出觀察實驗、操作實驗、探索實驗、驗證實驗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驗探究。教師在具體組織實驗探究活動時,要先解讀實驗內容,傳授實驗方法,組織學生成立實驗團隊,指導學生做好學習分工,讓學生充分開展互動交流。物理實驗對操作條件有一定的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借助生活條件啟動物理實驗程序,以有效啟動學生的實踐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學生對實驗學習活動充滿好奇,教師及時推出觀察實驗、探索實驗,都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例如,在教學《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速度的概念,然后介紹速度快慢的相關內容,并展開現場調查:速跑100米,你最少需要多長時間?學生開始報數:有人用13秒多,有人要用15秒多,還有人甚至用17秒,等等。此時,教師進一步解讀速度快慢概念的內涵,讓學生對速度快慢有了初步感知。為了形成直觀觀察的效果,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動畫視頻,演示小車運行快慢的比較。學生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對小車快慢進行比較。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對速度計算公式V=S/t也比較熟悉,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做深度研究:自行設計一個生活化小實驗,對物體運動快慢進行深入探索,將實驗方案提交到學習小組進行評選活動。
教師推出非常簡單的實驗內容,讓學生觀看動畫視頻,對速度快慢情況展開直觀體驗,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特別是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對學生形成較大的觸動,學生對實驗操作比較敏感,教師利用實驗展開教學推動,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和啟迪。
三、辯論探究,調動學生學科思維
課堂辯論是比較典型的合作性學習,具有越辯越深刻的探究意味,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時,不僅要精選辯論話題,還要對辯論活動進行合理安排,確保辯論活動順利開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探究時,要引導學生對物理原理、物理現象深入解讀,讓學生在廣泛互動交流中建立學習共識。教師也要主動介入到辯論活動之中,與學生一起展開探究式學習,這樣助學效果會更加顯著。
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存在一些個性化的理解,教師從這個角度進行設計和組織教學,能夠推出更多的辯論機會,讓學生在深度交流中深刻理解物理知識。例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拿出一個小鋼球和一張A4紙,在同一高度同時放手,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鋼球先落地,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重量角度考慮,小鋼球肯定更重一些,是不是可以肯定地說,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呢?你對此持什么觀點?如何證明你的觀點?學生觀看操作展示后,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因為出現了觀點分歧,課堂辯論基礎已經形成。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展開對話交流。學生各抒己見,課堂辯論氣氛逐漸熱烈起來。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認真觀察學生的辯論情況,及時做出引導。
教師推出演示實驗,設計思考問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因為設計投放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引發學生爭辯,課堂進入互動交流環節。學生有實驗觀察經歷,也有生活認知積累,自然會產生個性化的觀點和理解,教師推出辯論活動,給學生提供深度探究的機會。辯論是觀點的集中碰撞,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逐漸找到正確的思維突破口,道理也會愈辯愈明。
四、生活探究,對接學生積累認知
物理學科與學生的生活認知有很多的契合點,教師在具體組織教學時,要做好對接處理,以提高教學組織效果。特別是生活背景下的實驗、制作、觀察等學習活動,非常適合學生展開主動探索學習,從而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學生有豐富的生活認知積累,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開展精準的學情分析,針對學生的學習訴求展開教學設計,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有豐富的生活體驗認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讓學生對接生活進行學科學習,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彈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列舉一些生活中有關彈力的案例,由于學生都有生活經歷和積累,自然會積極響應。鋼尺彎曲后會回彈、塑料泡沫受力后變形撤力后會恢復原形、彈簧秤的應用等,都屬于彈力的生活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對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進行解讀。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觀察生活的機會,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蹦床的畫面,要求學生觀察分析:當人接觸到蹦床時,受到了蹦床的彈力作用,所產生的彈力其方向是豎直向上的。這個過程詮釋了彈力產生的條件。教師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一些物品,嘗試做相同的實驗操作,研究彈力問題。學生開始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受力測試,對彈力的產生情況進行觀察和體驗。
教師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活案例,給學生提供更多觀察分析的機會。學生都有生活認知積累,結合觀察展開深度思考,能夠順利進行物理現象的研究。學生借助身邊的物品展開實踐操作活動,其感知體驗更為深刻,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也會更為直觀。物理實驗內容眾多,教師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推出更多生活化的實驗操作方案,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五、網絡探究,拓寬學生學科訓練視野
學科教學借助網絡信息平臺開展探究式學習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有運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意識,教師推出更多網絡交互活動,其激發效果會更為突出。網絡信息搜集、學科互動交流、信息模式實驗等,都屬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為物理學科教學提供更多學法支持,為學生帶來更多實踐探索的機會。高中生智能手機應用普及率極高,為網絡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探索興趣取向,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參與網絡探索學習,這樣其助學作用更突出。
例如,在教學《力的合成》時,教師先借助歷史故事“曹沖稱象”引入“等效替代”的概念,然后拿出兩個水桶,讓學生現場做實驗操作:這兩桶水是一樣的重量,如果一個人提會很吃力,而兩個人提則會很輕松。如何對相關“等效替代”的方法進行解讀呢?學生開始體驗和觀察,并自發展開深度思考,對兩桶水的不同受力情況做具體分析。教師及時介入,利用圖示對力的合成概念進行審讀解讀。學生有了前面的分析,自然順利接受這個概念。為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鼓勵學生課后借助網絡搜集“平行四邊形定則應用”信息,為參與集體討論學習活動做好準備。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陌生,于是他們積極主動地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課后主動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相關信息的搜集和研究。
教師推出實驗讓學生親自操作和分析,對力的合成進行歸納總結,很快就獲得系統學習認知。為形成延伸訓練,教師推出網絡信息搜集任務,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入學習的機會。學生借助網絡進一步開展探索活動,確保其學習呈現深刻性和探索性。學生對網絡化學習有特殊情結,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有關活動任務,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物理學科教學滲透探究式學習機制,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教師要在活動設計、活動組織、活動調度、活動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效果。物理實驗、物理操作、物理觀察、物理測量、物理調查等,都帶有探究性特點,教師要開展整合優化處理,并對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精心組織,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學習任務,從而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張克忠.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0).
[2]楊學云.例談探究式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物理教學探討,2019(10).
[3]夏曉東.基于有效教學的高中物理教學探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
【作者簡介】張 穎(1989— ),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與研究。
(責編 卓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