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進行著教學改革,探索人們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并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培養核心素養的綱領或計劃,而“批判性思維”便被普遍關注并高度重視。我國課程改革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提出:“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究
本文圍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根據教學提示,嘗試一篇帶多篇,將“三蘇”的三篇《六國論》組成群文,通過精讀蘇洵的《六國論》、比較閱讀三篇《六國論》的異同,拓展寫作“我的六國破滅觀”,嘗試探究對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的策略。
一、思辨性閱讀的涵義及特點
“思辨讀寫”的創導者余黨緒老師,用批判性閱讀的定義來界定思辨性閱讀的內涵:思辨性閱讀即理性的、反思性的閱讀,目的在于獲取知識或者解決問題。界定強調:“一是閱讀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或者獲得解決問題;二是閱讀狀態,是超越感覺與情感的理性狀態;三是閱讀過程,即防范思維慣性與惰性的反思過程。”
二、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原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先是進行德育,人無德不立。在語文課程中落實立德樹人體現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中國古代優秀作品中無不體現著文人對氣節、德行的自省與苛求,從政治抱負、治國理念到個人情懷、趣向都表現 出鮮明的道德要求,作為其他學科基礎的語文課,更有責任在日常學習中引導學 生分析文本思想,辨別時政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文化的洗禮中做一個于國于家有用的新時代公民。這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其容易困惑的或關心的話題為中心展開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解開道德難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策略過程
以三蘇三篇《六國論》比較教學設計為例。
(一)教學設想
同論一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情境設置為“在差別中尋找共性,在共性中尋找差別”,“以《六國論》為例探討‘同一史實下的不同見解’”,設計活動為“精讀蘇洵的《六國論》、比較閱讀三篇《六國論》、‘我的六國破滅觀’拓展運用與寫作”,以引導學生理解論說文的觀點表達,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使自己的見解有一定的道理,并嘗試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述出來。
(二)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文本,掌握重點字詞
引導學生誦讀蘇洵《六國論》,疏通文言字詞,把握作者的觀點,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與論證方法,在完成蘇洵《六國論》的教學任務后,讓學生再次精讀本文,落實基礎文本,賞析語言,體會嚴密的邏輯。對思辨性強的經典語段作比較分析,以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再讀文本,理清思維脈絡;比較異同,學習如何立論;學會思辨,學以致用。
2.篩選概括信息,理清思維脈絡
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尋找三篇文章的共性并不是重點與難點。尋找共性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明白:同一時代,人們對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不管何種觀點,都要有明晰的論證。所以,在設置尋找“共性”的問題時,筆者用了相對寬泛的問法“請你找找三篇文章的共同點”。學生回答出“題目相同”“都是論述文”“作者同一時代”等等。答出這些就達成了尋其共同點、悟其規律性的教學目的。思維導圖能給予學生明確的任務指令,從而讓學生在自主研讀中熟知文本,并初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圍繞“文章結構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設計了如下輔助學生建立思維導圖的問題:
(1)分析思考:請大家圍繞“文章結構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用思維導圖展現出三篇文章的思維脈絡。
任務一: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歷來蘇洵的《六國論》最為知名,試從立論角度比較三篇文章異同。
任務二:請大家運用比較的方法選擇角度進行比較,也可參看老師提供的角度:1.異中歸共性;2.同中見異處。(以表格的方式給學生填寫)
(2)合作探究:全班學生分為兩大組,在各自研讀的基礎上,合作探討。合作思考角度如下:第三段承“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展開論述,作者是從哪幾個不同層面論證,不同角度進行對比的?
思考結論:一是數量上的對比,將秦作戰所得與六國賄賂所得的土地數量進行夸張的對比,以此證明秦國之欲與諸侯之患都不在“戰”而 在“賂”;二是對待土地態度的對比,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六國創業的先人與守業的子孫對待土地的不同態度進行了對比;三是將諸侯有限的土地與暴秦無厭的欲望進行對比,表達了擔憂之情。最后以典籍中的事理收結段落,卒章顯志。
綜上所述,新課標理念下,教師進行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要結合高中語文的教育思路,創設情境,運用比較法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質疑、釋疑和總結,從而培養思辨能力,以促成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余黨緒.當代時文的文化思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
[2]余黨緒.思辨性閱讀是整本書閱讀的內在需要[J].語文學 習,2019(06):9-14
[3]基礎教育課堂編輯部.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 [J].基礎教育課程,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