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摘 ?要:近些年,信息技術已經開始廣泛且深入地進入到教學工作之中,開始通過微課等形式發揮作用,給各個學段學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較大的變化。小學語文學科在這種大趨勢下也深受影響,不少教師都在積極研究和實踐微課的應用。但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工具來說,微課仍然屬于比較新穎的事物,師生雙方都還不夠熟悉,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本文嘗試從做好微課選題,針對小知識點,在短時間內以微型視頻的形式呈現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文以一個制作中文微課的案例設計來分析微課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微課應用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在溝通交流上,人們會使用微信;工作上則使用釘釘;到了娛樂的時候,又會打開各種視頻平臺APP。這種趨勢促進了教育領域的變革,比如已經有了很多受眾的MOOC,很多人通過MOOC學習各種專門課程,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則主要以適用的教學工具的形態出現,微課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鑒于微課的出現還會帶動整個教學流程的變化,所以也有人將微課視為教學方法或策略。對其展開研究,能夠讓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揮更大作用。
一、做好微課選題
對于小學語文的微課教學來說,一個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選題能夠充分結合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那么學生在看到微課選題的那一課就會眼前一亮,帶著強烈的興趣和學習愿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微課的內容才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做好微課選題的設計。而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選題的切入點要小,要盡可能地具體,與學生比較熟悉的直觀事物相聯系。教師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的興趣強加到學生頭上,否則很可能得不償失。
例如,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書寫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少學生在握筆姿勢上存在問題,或者已經養成了不正確的握筆習慣,寫出來的字不夠美觀,而且也容易勞累。錯誤的習慣要糾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學生也不容易理解糾正的意義。此時,教師就應該通過微課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為了吸引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這樣的微課標題“正確握筆,寫出美麗的文字”,足夠具體和直接,學生一眼能夠看出自己要做什么。再加上卡通風格的圖片,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優化微課內容
除了選擇一個好的微課主題之外,精心挑選微課的內容素材也很重要。教師首先要創新微課內容的承載方式。在此前的微課應用實踐中,不少教師習慣直接將制作好的PPT轉化為視頻,但是PPT的功能比較有限,想要做出視覺效果足夠優秀的PPT,提升學生對內容資源的興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師應該多學習一些其他的軟件應用方法,比如一些視頻網站開發的視頻剪輯軟件,比較簡單,而且能夠直接調用網站素材。其次,要做好具體內容的選擇和組合,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形式上則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特點。
例如,在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時,這篇課文在文字上并不難理解,學生缺少的是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學校的直觀認識。在內容上,教師應該通過互聯網廣泛搜集介紹少數民族的紀錄片等內容,從中選擇那些視覺效果比較突出的,因為小學生比較熟悉和習慣的就是通過視覺來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受到視覺上的影響。隨后使用視頻剪輯軟件加以處理,配上有民族風情的音樂,一些卡通的特效和課文的文字,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這種微課一定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學設計
除了對微課本身在主題和內容上進行優化之外,教師還要關注整體上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說,要明確在什么時機引出微課,圍繞微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上文已經提到,微課是教學工具,也被一些人視為教學策略或方法,但并不是教師做好了微課并在課堂上播放就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而且微課的時間比較短,只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其他時間的教學活動要經過設計才能與微課很好地配合起來。教師要加強對微課的實踐并積極吸取經驗教訓,不斷調整微課設計模式,并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靈活應用。
例如,在學習《守株待兔》的時候,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對故事的理解要由學生自己的領悟完成,這方面微課能夠起到的幫助作用不大,主要價值在于進一步提升學習的趣味性。明確這一點后,教師應該設計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隨后使用微課來演示這個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再讓他們帶著這種興趣去進行精讀,展開深入思考。之后再次出示微課最后的部分,這一部分有一兩個問題,學生根據自己思考的結果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做出回答。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使用微課是必要的,是跟上時代發展潮流的必需。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加強對微課的研究,要從教學的整體角度去認識和應用微課,做好相應的教學設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微課的全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雪艷.探索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9(A5):51-52.
[2]楊國順.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現狀及策略[J].天津教育,2019(3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