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一直是學校,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工作,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當前是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參差不齊,傳播速度較為快速,高職院校作為連接學生與社會溝通的紐帶,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則更高。在此背景下本文對高職院校在互聯網時代下面臨的挑戰進行細致分析,探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教育創新
互聯網時代是新媒體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將各種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幅度加快,傳播的范圍也更加寬闊,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高職院校學生是即將和已經成年的學生,其思維開闊、敏捷,對網絡信息這種新穎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同時也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帶來的負面信息影響,從而對自身學習乃至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探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特點
互聯網時代使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教師教學也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的使用,通過技術和理念創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運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因此高校可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據中心,一方面能夠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思政教育進程,另一方面能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服務功能。并通過這些途徑構建人人互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構建媒體矩陣,積極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發揮信息化思政教育。這就需要高校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的具體需求,借鑒互聯網優勢,探索滿足學生需求、貼合時代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優化創新路徑
(一)構建有效的思政教學模式
當前是21世紀,高職院校學生大都是2000年以后的,這些學生出生以來就深受互聯網的熏陶,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較高,同時在學習中也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使得自身學習主動性及學習質量不高,在獲取知識時偏向于利用互聯網快速的查找,而失去自身主動獲取知識的樂趣,對枯燥的課堂知識喪失興趣,因此高職院校應對充分考慮這一現狀,改進當前工作方式,根據學生固有學習特點、學習興趣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善于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設備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借助于互聯網開展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通過欣賞案例、討論案例,并對其進行分解等形式,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貫穿進去,讓學生感悟到思政課程與自身生活與工作之間的關系,從而自覺主動的去接受課程,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從而提高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也應當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庫,擅于利用互聯網時代特點,引導學生對當前形勢政策進行了解,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加強課堂之間的互動環節,提高學生溝通能力,從而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到學習的作用,從而有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質量與效果。
(二)多部門協同育人
在新興起的大數據時代,不僅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時的轉變觀念,跟緊時代的步伐,更應當及時的轉變管理模式,向更好的管理模式進發。一方面是要強化合作,要求各部門協同進行。只有各個部門積極參與,才能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局面的產生。這時高職院校黨委要擔起擔子,積極工作起來,努力推動系系統的設計和整體的計劃進行多管齊下,對各個部門進行整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科學有效的開展下去,從而能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局面,達到提高育人效果的目的。
要搭建起不同部門之間共同商議事情的組織條約,使得對于學生的管理服務于一體的平臺,通過平臺的創立來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工作的重點應當是日常的教務工作以及學工戰線的合作協同方面,學校日常的管理和司正主渠道共同協同方面,不同教育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個人教育,社會教育這四個教育共同協同方面,校園內的各部門如教務部門,管理部門的與校外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同協同方面。二是要不斷強化隊伍內部的建設以及協同工作。高效的教育工作是每位教師的重要職責,他們既要做解惑授業的教師,又要起到示范的作用,給學生樹立起榜樣,學生們可以以他們為學習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它們又被稱為人師或者經師。與此同時,要重點打造一支高覺悟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得教師能夠人人參與,隊伍的內部結構相對合理,師生之間可以優勢互補,個老師之間也能夠揚長避短,與此同時,還應當不斷強化這支隊伍的技術水平,以及教育水平,要不斷培養他們應用大數據來解決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理念。
(三)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落實精準教學理念
互聯網固然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式也并不能完全被互聯網所取締,因此高職院校在全面改進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優勢,對傳統課堂進行改革,從優化課程內容、整合課程資源從而創新課程模式的方式與角度逐步構建起互聯網與思政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開陣多元互動教學。同時將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支持、大數據技術構建在線學習平臺、思政教師憑借自身多年傳統思政教育經驗,共同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如思政課程中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講解的課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需求和教學要求,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秉承著精準教學的理念,設計既能滿足學生需求,又能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景教學活動,如構建虛擬的仿真空間,在虛擬仿真空間中帶領學生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并通過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先進事跡的學習了解治國理念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僅存,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效果,并通過建黨百年來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對我國的影響,將其中反映出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滲透進去,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深刻認識黨成立百年來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對民族的歸屬感,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自身使命與擔當,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立保; 柏來任.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06).
[2]卞堯欽.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0(12).
作者簡介:李小剛,性別,男,民族漢族,1985年4月出生,籍貫甘肅天水麥積區,工作單位,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單位所在地,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郵編7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