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曄
【摘要】在高中歷史課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可以鍛煉高中生的探究意識以及學習能力,讓高中生充分發揮在高中歷史課中的主人翁作用,摒棄以往一些陳舊的理念和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歷史課的探究學習中。文章主要分析了探究式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 高中歷史 應用思考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04
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將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使學生不能對歷史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學生獨自思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相對不足。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探究式學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獨自思索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在探究式學習進程中熟知并運用新的學習方法的能力。探究式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但可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品質,也可以提升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能力,最終達成培養素質全面的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
一、探究式學習的基本理念
探究式學習的重點就是“研究與探索”。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另外,探究式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不同,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以問題為中心,對問題進行分析、理解并找到答案。學生可以基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探究意識。也許在多年之后學生會忘記知識內容,但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已經養成了探究學習意識,探究式學習的方式仍然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中大有幫助,這就是探究式學習的基本理念。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的作用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經驗,同時也具備創造性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歷史教師始終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很容易對課程學習和教師產生厭煩心理。另外,因為高中歷史學科較為特殊,其對真實歷史現象要求極高。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也符合相關教育部門對學生的培養需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式學習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歷史知識,這樣不僅可以緩解教師的授課壓力,還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探究歷史知識。另外,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在高中歷史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探究式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預習環節自主收集史料,拓展視野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隱含在教學的全過程里。針對預習環節來講,許多歷史教師都沒有重視課前預習環節的重要性,進而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熟悉課程內容,與教師難以實現互動,這樣會使歷史課堂教學難以順利開展。如何發揮預習環節的作用且體現出史料學習功能是歷史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在預習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內容收集,同時還可以將史料內容收集作為預習的關鍵環節。在此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掌握歷史信息的渠道,同時還可以為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幫助。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祖國統一大業”這一內容中,在課程教學開展之前,為進一步提升高中生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預習,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即熟悉“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以及內涵等。另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讓其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進行展示。學生借助上網查詢或者翻閱文獻資料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史料,然后通過在課堂中的展示可以讓其他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自己沒有收集到的史料。歷史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對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還可以有效提升歷史史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就是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既是其開展探究的基礎,也是根本,如果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差,那么他們難以提出問題。所以歷史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出自己的各種問題。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下,難以激發創造性思維,而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就是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理解知識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探究能力。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那么就難以激發內在的潛質,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制造提出問題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促使學生質疑,激發思維的活躍性
首先,學生一定要大聲講出自己質疑的問題。探究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質疑。質疑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其次,學生要有勇氣去解構頭腦中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如果學生不假思索就相信教師和教科書等權威斷定的結論,自然而然會在接受知識以后,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同質化。因此,學生要有勇氣去解構,把原本的認知結構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做到除舊布新。解構的途徑有:第一,教師需要針對學生頭腦中原本的認知要害和本質能力實行糾正,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二,教師需要對學生原本的認知結構實行原因的構建,指導學生進一步做出正確的解析,最終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建立科學的歷史概念。
四、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探究式學習與歷史教學進行結合,這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分析與研究,以便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李艷紅.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考試周刊,2019,000(044):145.
[2]李偉金.探究歷史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J].考試周刊,2018,000(0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