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寶聰

摘要:黔東南栽麻鄉深林水谷之地有侗民者,伐山取木以穿斗之術營建居所。在此以黔東南典型的侗寨——大利村為例,記述村寨的整體村落布局, 作為資料收集的初步整理,對更深入的探討侗寨建筑形態提供幫助意義。
關鍵詞:黔東南;村落格局;穿斗;花橋;公共空間
1考察概況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筆者在湘桂黔交界——尤其是黔東南一帶進行了前后為期13天的侗寨考察活動。包括了對貴州省黔東南苗侗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進行的當地建筑測繪工作,后又考察了湘桂黔一帶的十余個侗寨。
在這些侗寨里,建筑技藝始終在流傳并得到尊重,建造事件不僅僅營建本身,還是聚落社交的一種方式。其中,筆者在大利村內居住的數天里,可較為細致得觀察村落居民的生活狀態、營造活動和展開訪談工作。在此,結合田野考察的經歷、閱讀的書籍論文,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大利村作為實地調研的案例,展開一點討論。
2村寨簡介
大利村是湘桂黔侗寨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中的一個村落,位于一片山谷低洼地帶,絕對海拔在600米左右,氣候溫和濕潤。四周為樹木茂盛的山體和開辟為梯田的田地。 村落中有利侗河穿流而過,從東北流向西南,沿河建有六座橋梁,五座為木構風雨橋,一座是新修的石拱橋。村中民居大都沿河而建,中北部地勢較為平坦,早期的民居也多建造于此。后期村落拓展新修建的民居多往村頭村尾及山上選址。村落南端進村處蓋有新修的寨門和戲臺,形成現今的村寨主入口空間。村落中心位置高臺上建有鼓樓和薩壇,薩壇年代久遠,據記載期間始建于明代。村中古建難得之處為仍保留有11座形制較為獨特的糧倉,散落分布在村落各處。大都臨水而建,少量建在坡上。農田中廣種水稻,田中養殖鯉魚,保持著稻魚共生的農作系統。村落外圍林地中杉木遍植,是侗民們用做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更有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木楠木數株。(圖1)
大利村內有上寨和下寨之分,上下寨各有三個分部,聚族而居村民之間多少有些沾親帶故,一些分部之間由于親緣較近明確規定不通婚。
3村寨整體布局規劃
村落整體布局在當地的山水格局中達到制衡。在兩邊山地夾出的一片相對平坦的位置,并沿東北—西南走向的利侗河鋪展開整個村落。村頭寨尾延伸開去則是開墾的梯田。外地通往此村唯有一條從東南方向蜿蜒曲折的道路可通行。房屋朝向大抵是面朝利侗河,而村落中北部有較多平坦土地的區域房屋朝向則變為村落主路為主導因素。
大利村村落格局主要受當地山水自然形勢的影響,在地生養繁衍的數百年中,與自然界中的陽光、氣流、降雨體察交互,選擇出來了與自然嵌合的最優布局方式村寨公共建筑系統
與許許多多由新修公路重新界定寨頭的侗寨一樣,大利在通村公路至寨頭的節點處新修了寨門和戲臺,并與下步花橋圍合成了村口空間。在此處向西望去,可見村寨中部高臺上修建的鼓樓,鼓樓前端是年代久遠的石砌薩壇。薩壇祭祀的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女性神“薩”,意為始祖母,為村寨的保護神。唯有在吉日和節慶的時候會舉行祭拜。鼓樓地勢較高,人們更愿意選擇聚集在尺度宜人的花橋處活動。花橋內是村落中活躍度最大的空間,除了承擔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侗民們還在橋里進行閑坐談天, 下侗棋,午睡,結會議事等社交行為,并餐飲、物產售賣等商業行為。寨頭的寨頭石拱橋和寨尾的寨尾花橋同一界定了村落居住區的邊界,再往外便是耕作的梯田。
4村寨典型居住建筑模式
此處居住的侗民都住在用穿斗技藝營造的民居之中。雖然有一些新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磚塊會用到新民居的建造上,但絕大部分的民居還是很忠實于傳統的營造材料、 技藝和儀式。在這里營建技術還沒有出現“傳 統”和“現代”的斷層,新的建造方式沒有舍棄傳統,傳統技藝仍處在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需求的狀態。
大利侗寨民居基本結構是“橫架體系”,既五柱八瓜的一榀桁架為支撐結構單元, 用木枋連接每一榀桁架,組成整個結構體系。單榀桁架會用到過間枋來穿接,而每榀桁架之間則用較短的枋來穿連,交接處都用榫卯構造。湊巧有一晚適逢一棟新蓋房子的搭接儀式,我有幸目睹了抬架穿接的過程。
當時凌晨4點煙花爆竹聲大作,村里的青壯年男性大都聚到了新房建造處。在此之前,三榀桁架已經穿接好了,斜靠在一邊。大伙兒先是將最邊上的一榀桁架立起來,通過在柱子間捆綁木頭作為扛起的著力點。這榀桁架就然后又將中間的一榀桁架立起,地基沒有刻意夯實和找平,如掌墨師傅覺得地面不平,則通過墊石頭調節高度。 之后大伙兒拉著繩索沿著柱子就爬上了邊上立起的桁架,將事先加工好的木枋插入榫口中。此時,掌墨師傅所掌握的一整套“香桿”體系就在穿枋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了。 “香桿”先是確定了所有加工枋木的尺寸和接口方式,使所有枋木的尺寸規模都處在同一的系統中,而此時,在每一根枋木上做好的標記,則確定了每根枋木具體的穿插位置(圖1)。在移動桁架的過程,村里德高望重的掌墨師傅會在一旁吆喝指揮,及時調整角度。構架搭建好了之后還會有上梁儀式。一根并沒有承重作用的、披上紅布的曲梁會架設在正檁之下,作為房屋堅固耐久的守護。該日上午,屋主會殺豬宰牛,大宴村民,作為夜間搭建房屋的犒賞。房屋的建造不僅具有儀式性還是溝通聯結親友的社交行為,而村民們也樂于遵循這樣的建造傳統,可見傳統建造技藝在大利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5小結
歸納該階段大利實地測繪調研的成果,可以認識到大利村寨的整體布局受制于當地的山水形勢,在兩山交加的河谷地帶營建居所。河流之上架設花橋以聯絡兩岸同時也是侗民日常交流之所在。公路的修建重新劃定了寨口的位置,與寨門、戲臺、花橋一道,組成了村口空間。鼓樓和薩壇處于村落的區位中心海拔相對較高的位置。侗民們仍使用穿斗之術營建自己的住所,杉木之易得可以實現在地性的建造。穿斗造法的靈活輕便使得對地形的適應和利用成為可能。侗民尊重自己的建筑傳統并樂于繼承,不僅僅是一項獨立的建造行為更是一種凝聚宗族勢力,鄰里社交的方式。這里呈現出一派從傳統到現代有序和諧過渡的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蔡凌.斗的聚居和衍生—解讀貴州黎平肇興大寨.
[2]蔡凌.侗文化圈傳統村落及建筑研究框架.
[3]蔡凌.湖南通道侗族住宅建筑技術研究.
[4]蔡凌.視野與方法—文化圈背景下的侗族傳統村落及建筑研究.
[5]趙辰.中國木構傳統的重新詮釋.
[6]趙辰.木之建構—關于國際當代木構建筑的發展.
[7]畢勝.浙閩木拱廊橋的人居文化特殊意義.
[8]白天宜.嶺侗族斗栱與如意斗栱關系初探.
[9]吳琳.貴州侗族鼓樓寶頂斗栱構造.
10]Klaus Zwerger.中國禾晾架.
[11]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