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職教育成為了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必須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出發點,在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和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系統性闡述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滲透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推動思政工作的更好開展,同時培養一大批有著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
十二屆全國人大上首次提出了要培養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并為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也是第一次將其上升到了國家的層面。會議提出,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研發均離不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共同努力,鼓勵人人爭做大國工匠,實現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作為當前社會中被重點提及和關注的一種職業精神,高職教育應承擔起培育工匠精神的責任,為社會提供遠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一、“工匠精神”滲透于思政教育課堂的意義
關于工匠的定義,傳統意義上指那些具有工藝專長的人。在現在這個時代,工匠的范圍已經擴大了,泛指所有的工人、從業工作者。有關“工匠精神”,學術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概念,但是社會上對于這一精神卻有著普遍的認可。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工匠們以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認真鉆研技術的核心內容,并在工藝技術方面不斷琢磨,力求技藝精湛的基礎上,努力提升產品性能,促進行業的持續發展,這是一種對產品、對技藝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及態度。
在當今時代,教育事業持續繁榮,各大高校紛紛擴招,在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擠壓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空間。同時在傳統職業教育體系中,未能對職業道德教育表達出足夠的重視程度,雖然學生具備較高的知識技能,但卻缺乏配套的職業素養,僅僅是將職業當作一種謀生盈利的手段。“工匠精神”的表現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有所變化,但是其鉆研、求精、創新的精神本質是一致的。將工匠精神滲透于高職思政課堂,從思想層面予以引領,針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可以有效補充傳統職業教育的短板,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職業素養,樹立終生學習理念,使其在職業生涯和就業競爭中占據更多的優勢。
二、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結合思政理論,加強“工匠精神”供給力度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及方案時,不僅要重視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他們道德素質的養成及態度的樹立。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的宣傳力度不足,沒有打出工匠型人才特色品牌,雖然部分學校正在進行轉變辦學理念、加強技能訓練、開設大師工作室等方面的改革,但在多數學校工匠型人才培養改革措施仍然形同虛設,缺乏統籌全局的人才培養行動指南,人才供給力度不足,導致培養的工匠型人才各方面的工作實施積極性受挫[1]。
理論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工匠精神”培養存在較大的交叉點,具有較好的結合基礎。高職思政教師要深度挖掘本專業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切實了解當前專業行業的發展需求,將“工匠精神”和現實案例結合在一起融入到理論課程中,以工匠精神求遠謀,以社會需求為己任,不斷開拓進取,創新機制,樹發展、立品牌,讓學生通過切實的感受加深對工匠精神價值及意義的認知,并逐漸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理想及追求。
(二)結合課程思政,創建“工匠精神”生態環境
工匠型人才供給是適應我國未來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是做強我國制造業的內驅力。在以“服務育人、技能成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調查中,大部分院校并沒有將工匠型人才培養相關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供給生態受限使學校很難發揮工匠型人才供給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教師思政專業課內容可以作為“工匠精神”融入的基礎,一方面圍繞著相關思政課程體系進行不斷調整和完善,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培養更多高素質工匠型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通過開發專題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來形成宣傳和傳播工匠精神的網絡陣地,讓學生可以通過更廣闊和更容易接受的渠道來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及事跡等,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進而反省自身,促進自身的發展[2]。
(三)結合工匠精神文化建設,平衡人才培養供給結構
“工匠精神”是一種思想理念,讓學生對其了解容易,但要學生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同,必須塑造出一個良好的思政文化環境,幫助學生塑造“工匠精神”[3]。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院校需針對自身的教育以及辦學特色,將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等思想融入到校園文化氛圍中,帶領學生到職業一線參觀學習,以此立足于現實情境,更加全面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觸動,也可以通過組織大國工匠、優秀技能傳承人等走進校園開展技藝展示、經驗分享等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切實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價值和影響,并逐漸將其作為自身的職業信仰,更好地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提出,不僅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在需求。唯有深入貫徹工匠精神,才能夠保障學生更加地投入到職業生涯中去,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工匠精神與專業技能的培養不同,作為一種職業精神與價值取向,應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概念,所以,它應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從多個角度探討培養路徑和方法,促使學生具備更高工匠精神,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新技能人才要求。
參考文獻
[1]徐迪靜,張慧波.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79-81.
[2]劉玉峰.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課教育的具體措施分析[J].學周刊,2021(2):17-18.
[3]田鳳秋.傳承傳統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動漫專業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1):128-129.
作者簡介
劉曉梅(1962.10.11),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大學本科,職稱副教授,籍貫河北唐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