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銘 胡藝
摘要:抽象繪畫藝術對于目前普遍高中生而言較為晦澀難懂,往往無法用言語描述,深奧且虛無縹緲。筆者通過分析本節美術鑒賞課,捕捉到教師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形式描述并解釋抽象繪畫,讓同學們在語言輔助下接觸到由遠及近的抽象藝術,感受抽象藝術魅力。
關鍵詞:語言;抽象;美術鑒賞
一.課例介紹
此課例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六中學的一堂美術鑒賞課,教材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的第五課,屬于四大模塊中的欣賞·評述模塊,受眾群體為高中一年級學生。
本次課程共45分鐘,包括六個教學環節:課堂導入環節4分鐘,授課環節39分鐘,總結評價2分鐘,實踐練習環節融進授課環節,板書貫穿其他環節中,作業布置放在總結評價之后。
二.美術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一)圖片導入,巧設提問
上課前,教師用多媒體放映一張照片,以照片和提問的方式導入課堂,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心思慢慢從課下收攏回課堂上。教師語言流暢悅耳,抑揚頓挫,提問時有意抬高聲調,給本節課堂一個精彩鋪墊。提問時由一開始的面對全體學生,讓全班32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再到單獨提問學生,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但本次課堂導入環節時間過長,一共4分鐘,可適當縮減時間,以保證其它教學環節時間充足。
【案例1】教師提問同學:“照片上這些人在做什么?”全班齊聲回答。教師:“對了,是個藝術品拍賣現場。那么照片里的藝術品叫什么名字?”全班回答:“蒙娜麗莎。”教師提問:“如果你也在這個拍賣現場,你想出多少的價位買下這張畫?”教師改用單獨提問,有近10位同學給出反應,1位同學起身回答。教師再次給出另一張照片,是一張抽象作品,提問:“如果是這張,大家想出什么價位?”有3位同學給出回答:“八十。”“一千萬。”教師揭曉此畫的拍賣價格:7053萬美元,并注明是湯伯利的作品《黑板》。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一張潦草的畫能拍賣至此價位?并用板書形式揭示本節課課題——《走進抽象繪畫藝術》。
(二)解答問題,循序漸進
進入正式授課環節,教師先擺出六個問題:什么樣的繪畫作品是抽象繪畫藝術?抽象繪畫藝術是如何出現的?藝術家是如何創作繪畫作品的?如何欣賞抽象繪畫?抽象繪畫藝術家的審美追求和風格是不是都一樣?抽象繪畫藝術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讓同學們帶著問題與思考進入課堂,跟隨教師的腳步逐一解決以上六個問題,也就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教師展示了三張抽象繪畫作品并提問:“大家從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看不出是什么,沒有具體的形。”教師由同學們對這些抽象畫的第一感覺引出抽象繪畫定義——沒有具體可識別的物象的繪畫屬于抽象繪畫藝術。緊接著,教師順勢講述西方經濟發展與社會歷史,闡述各類因素促成的抽象繪畫藝術,并選取典型抽象繪畫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生平小故事作為具體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繪畫的由來。之后,教師繼續拓展,展示其代表作品,以揭示第三個問題的答案——以康定斯基為例,藝術家創作時會運用大量顏色和線條,并堅持自己的童話世界。教師根據作品再次提問:此作家創作時的狀態是什么樣的?此時有3位同學起身回答:“快樂”、“積極”,教師由此引出康定斯基“熱抽象”這一概念并板書,再次展示其繪畫作品,讓同學們講述自己對所展示的抽象畫面的感受,作為實踐練習環節。練習后,教師通過播放一段視頻,引出另一位將理性進行到極致的抽象繪畫代表人物——蒙德里安,展示其將一棵樹進行變形的過程,圍繞畫面疏密排布、比例大小等繪畫基本元素,解構作品畫面,再展示蒙德里安的《紅黃藍》系列作品,引出“冷抽象”概念,表明作家追溯繪畫本質,致力于將所觀物象概括到極致,最終只剩下簡約的直線與方格,以此對比抽象畫家的不同繪畫風格理念,以此順帶解決了第五個課前問題。而教師將第四個問題作為重點內容,單獨抽取出來,再次詳細展開,并融合實踐練習環節,給予學生充足的作品賞析和語言表達時間。
從問題設置上可知,教師有意增強問題之間的連貫性與順序性,在問題之間建立隱含聯系,并用適當的語言方式將這些問題依次推進,啟發學生朝目標去聯想與思考,最終在問題的引領暗示下循序漸進地解決課堂問題,獲得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三)語言表達,實踐練習
教師帶領同學們解決完第五個問題后,再重新返回第四個問題,展示同樣只有直線與方格的蒙德里安的另一張抽象作品,教會學生從三個方面賞析一幅抽象繪畫作品:一是看畫面內容,二是看作品題目,三是看作者信息,包括其經歷、創作風格等。教師用照片形式展示百老匯的繁華,和著節奏輕快的爵士樂,營造濃濃的百老匯熱鬧氛圍,再次切換到此作品中,用語言描述畫面中點的距離遠近不一、色彩紛呈多樣,讓同學們的思維跟隨教師步伐,從具象的照片、輔助的樂聲中去感受眼前抽象的繪畫作品,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說出畫面感受,嘗試從抽象作品中提取主觀情感色彩。待同學們表達自己感受后,教師再結合蒙德里安的生平背景,闡述作者從早期單一顏色到后來畫面豐富雀躍的轉變的原因,表明背景環境會對作者的創作風格產生巨大影響。本次給予學生實踐練習的時間大致只有10分鐘,融匯進授課環節,若教師將練習時間延至15到20分鐘,把更多課堂練習時間交予學生,并設置小組討論、有獎競答等環節,能更加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用專業術語欣賞評述一幅作品,進而形成鑒賞習慣。
教師具體分析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繪畫,再次返回第五個問題,展示馬列維奇、波洛克、羅斯科、戈特利布、趙無極等抽象畫家的代表作品,提問:這些藝術家的審美追求一樣嗎?抽象繪畫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影響?以此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中西方文化以及不同畫家風格流派的對比中更深層次感受抽象藝術的魅力。。教師最后提出思辨:抽象繪畫藝術出現后,具象繪畫藝術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學生舉手表達觀點,教師總結學生觀點并回顧課堂內容,最后以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結束本次課堂:談談我們自己能創作抽象繪畫嗎?為什么?寫成一篇簡短的小論文。
三.結論
本次美術公開課采用多媒體,以語言表述為特色,將抽象的作品以具體的形式進行描述,并以圖像、音樂為輔助,增加語言感染力,使深奧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易于吸收。教學中的一些美術概念都是由學生觀察對比、感受分析所得,教師再結合所引導出的學生答案進行總結具體化,使抽象概念變得清晰明了、印象深刻。本課堂具備了美術五大核心素養:審美判斷、圖像識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美術表現,教學環節完整,整體過程流暢。教學過程中,教師共提問28次,大部分為單獨提問同學,少數為提問全體學生,沒有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等環節,顯得單一,可在此教學設計方面多加改進,完善課堂,以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達到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互促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錢初熹.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M].上海:華東大學師范出版社,2015
[2]裴娣娜.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麻亞.論抽象藝術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5
[4]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