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容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兒童的體育運動技能,使學生通過體育鍛煉,能夠鍛煉身體機能。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尚不成熟,體育課向學生介紹體能并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創造不同的訓練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教育,以便小學體育教師更好地進行體育教學。
隨著小學生體能狀態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有必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發揮小學生的運動潛能。體育教學肩負著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重任。目前,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處于惰性狀態,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向著簡單化的方向發展,處于膚淺認知階段。為了讓學生了解健身的作用并體驗健身的益處。教師在體育課上向學生講解灌輸體育鍛煉的作用,通過加強學生體育鍛煉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小學生在體育課上提高體力,使小學生在運動和游戲中不斷提高身體素質,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小學生訓練體能,實現依靠小學體育課程增長學生體能的教學目標。
1 小學生體能鍛煉現狀
現象一,學生不能充分利用體育課時間鍛煉。體育課時長40分鐘,雖然上課時間分布均勻,但不能滿足學生充分利用體育課時間用來提高體能的需要。所以為滿足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需要教師合理分配體育課時間,為學生進行體能建設做好準備。首先,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課堂時間利用的狀態。向學生灌輸體能的重要性和作用,啟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以及運動自主性,使他們擅長運動增強體能。
現象二,學生缺乏運動習慣。小學生耐力素質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平時的體育課和活動過程中,應加強對小學生的耐力素質的培養。在炎熱的夏天,會出現學生不喜歡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自己鍛煉,他們總是找借口避免運動。學生認為,在體育課上空閑時間可以自由調整。為了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得到適當的鍛煉,教師應指導學生自己進行體育活動,讓他們了解體育課的優點,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鍛煉學生的耐力,慢慢提高學生體能。
現象三,其他不能正常上體育課的原因。天氣影響學生體育的發展。在下雨或高溫的情況下,老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避免學生因道路濕滑而受傷或因過熱而中暑。會將室外體育課改為室內理論知識課,或者調整上其他課。主課科目的進度越來越緊張,而小學體育課程清閑課時多,其他科目的老師就會優先考慮調換體育課課次。因此,體育教師應該選擇有利于學生發展運動的天氣,全班學生作為課程主體,可以組織他們參加小型運動會。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2 小學體育課堂開展體能鍛煉的影響
小學體育是小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要求培養小學生綜合體能,能夠有強健的體魄掌握基本體能及基本的運動能力。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體育鍛煉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例如,參加跑步運動可以提高學生綜合身體素質。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可以提高人體的肺活量,提高身體免疫力。通過有規律的跑步運動,增強了人的體質,提高了人體抵御外來病菌的能力。增強人體的柔韌度,保護心臟。緩解疲勞,消除緊張感。通過鍛煉,人的精神更容易得到振奮,心情也更加開朗。例如,通過參加體育賽事,學生可以體會到跳躍在體育鍛煉中的意義。參加跳遠運動可以鍛煉學生身體柔韌性、彈跳以及爆發力。通過練習提高跳遠的成績,以及學生在運動中控制身體力量,體驗運動中爆發力和勻速力的區別。小學體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強健體魄及適應外界環境的耐力和身體基礎能力。培養小學生對外部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適應能力使學生更容易應對學習任務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育。能夠幫助學生直接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樂觀地應對。培養小學生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體能教學對小學生未來的體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小學生的體能體現在其個人身體素質的不斷增長和提高,使小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超越現狀,突破自我的體能再生長。培養小學生體能逐漸增強,使他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
3 小學體育課堂基本體能教學策略
3.1 指導小學生開展專業體育訓練
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體育教育也是如此,但不同體質的學生訓練方式不同,具有一定體育專業知識的學生應特別注意并加強訓練。讓擅長跑步的人加強跑步訓練,擅長籃球的人多打比賽,擅長足球的人多用大腿力量和運動能力。在體育課上,教師必須觀察學生的表現,在學生中發現好的運動人才。制定體育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實現面授教育效果,打造學校“體育明星”。培養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必須有自己的專長。一是為小學生制定的培養目標要朝著培育體育苗子的目標邁得更高、更遠,制定難度更大的常規訓練計劃。其次,規范并養成專業運動訓練的習慣,比如每天跑500米,每天做30個俯臥撐。這種正則化訓練提高了學生的體力,進而提高了他們的耐力和爆發力。最后,為小學生創造一個專攻體育的平臺,舉辦各種體育比賽,鼓勵他們參加校外的各種體育活動。
3.2 舉辦與訓練體能的體育活動
在一些體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自由分組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通過合理有效地優化體育教學方式,有效促進學生體力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鍛煉效果。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側滾動”內容時,學生在學習新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習體育知識,有效促進學生體能,在學習側滾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復習先前所學的知識和內容,以便他們能夠進行與體育相關的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育意識,教師優化開展各項教育活動,讓學生有效提升體能。
3.3 導入游戲引起小學生運動興趣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關于體能訓練的相關內容進入到體育教學當中,受到廣大小學生的喜愛。教學中應該發揮體育課作用。通過運動來保持小學生身體健康,培養他們健康成長。在體育教學中,有學生存在排斥運動的傾向,認為做戶外運動不如待在教室里。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向學生講解灌輸體育的好處以及體育在生活中的必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保持健康。針對小學生喜歡玩耍的特點,在體育課上采用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運動以及自主鍛煉的能力,可以更輕松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障礙,旨在為學生增強體力的同時培養他們健康成長。例如,以體育課上的游戲《老鷹捉小雞》為例。利用游戲的特質,讓母雞帶著小雞遠離老鷹,幫助學生掌握跑步的基本知識并鍛煉他們的反應能力。在體育課上,通過游戲,鍛煉小學生提升體力,同時鍛煉小學生反應能力,增強學生的體質。游戲是小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教學要考慮小學生愛玩的天性,發揮游戲的特點。在體育教育中,通過游戲來激發孩子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激發孩子的自主運動技能。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運動,達到小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的目的。用游戲加深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影響學生理性認識運動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識體能在成長中的重要性,培養小學生獨立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在體育教育中,小學體育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體能,然而,對小學生體能訓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因此需要教師從小學開始,培養小學生愛運動的思維,通過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3.4 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分組訓練體能
考慮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的異同。在體育課上,教師采用分組訓練方式來幫助學生鍛煉體能。擅長運動的學生放在第一組,不擅長運動的放在第二組。設計相同的鍛煉項目但不同的鍛煉時間。教師充分主導利用體育課時間進行體能提升訓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便利。
例如,老師設計百米接力項目。體能好的組接力距離為200m,體力差組的接力距離為150m。兩組分別匯總接力成績,比較兩組成績,對體力較弱的小組加強體能訓練。并比較學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接力結果。培養學生在運動中逐漸提高身體素質。體育課還可以為學生設計跳長繩比賽,可以8人或10人為一組,學生自由組隊進行比賽。跳長繩比賽不僅對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有幫助,而且還會提高運動強度的適應能力。幫助提高小學生的肌肉力量和骨骼發育,有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和身體能力的全面提高,體育鍛煉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教師可以考查學生之間的身體差距程度,鼓勵學生通過勝負來鼓勵鍛煉自己練習體能,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例如,讓小學生通過公平較量建立體能概念。通過籃球運動學生能夠直觀認識技能差距并開展自主訓練。它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通過體育課分組練習幫助小學生發展體力,影響他們對體能正確認識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5 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
在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學習活動時,教師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有效知識內容,在熟練掌握各種運動技能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相互分享。在體育課程中,學習體驗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在優化學生體育教學效果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從不同的教學角度設置體育活動。例如,在學習“30米交換接力跑”教學時,教師要保證學生在30米跑和步行交替的過程中對健身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施交流接力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行交流和討論,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知識內容理解可以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效果。
4 結論
體育是小學的重要學科之一,要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以科學的教學策略為基礎,綜合運用有效的體育理論,科學發展體育學科,充分強調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尊重每個學生身體素質不同,并據此實施定制化的教學策略,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專業系統的體育訓練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為學生選擇最適合的體育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能,培養建設社會全面發展的下一代接班人。總之,體育教師應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各種方法進行科學適宜的訓練,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體育教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