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落實好教學方案的制定,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為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實踐空間,助力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能夠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提供根本保障。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做合一;教學效率;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闡述了“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重要性,認為教學必須要還原到具體生活實踐中去,利用實踐來驗證理論,通過創新來改善教學質量,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建立在案例分析的角度進行探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落實創新。
1.落實好教材內容的挖掘,強化教學質量
語文教材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和整體性,為學生提供了最為明確的教學知識以及基礎框架[1],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能夠有效強化教學質量,也是“教學做合一”理念得以實行的根本保障。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3單元中,《老王》《賣油翁》甚至名著導讀《駱駝祥子》,都在著名人物以及著名事件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同時《竹里館》《逢入京使》又涵蓋了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相關事件。這是建立在整體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將現實中常見的人物以及事件作為核心,能夠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歷史人物身上具有的艱苦奮斗的精神,還展現了社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緊密關聯。教師將這些思想提煉出來,然后通過互動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現實社會的發展規律,并且認識到人的變化或者事件的形成往往是社會發展演變以及思想碰撞的結果。這種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并且解析精神體系和主題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教材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點,是進行思維拓展的主要方法,也是真正使“教學做合一”理念中的“教”與實踐相關聯的重要途徑。
2.強化引導,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改變原有的以自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進而才可以使“學”更具備主動性,從而為后期的“做”奠定良好基礎[2]。從具體實踐角度來講,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的方式來為學生提供框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建立在第三人稱的角度,通過具有趣味性的人物表現以及情節描寫來為學生呈現了一個荒誕的故事。在初讀這篇文章時,學生的感受只是單一的有趣,還未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該篇文章的具體內容以及課后習題制定導學案,凝練其中的具體問題,并且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比如: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新衣服的制作經歷了哪些環節?皇帝的言行舉止與人們生活中的哪些情景比較相似?在正式上課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5分鐘的時間快速地瀏覽文章,然后總結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常規的授課,在講述的過程中透露其中的正確答案,并且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述進行前期擬定答案的修改。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討論答案是否正確,并且與教師達成共識。導學案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制定一個最基礎的自學框架,同時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也能夠主動地分析答案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3.構建實踐空間,強化實踐質量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強調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并且能夠在實踐中合理利用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認識、強化語文素養[3]。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建立在第一理論課堂的基礎上營造第二實踐課堂,而實踐課堂的構建必須要服務于理論課堂,并且能夠實現知識體系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當前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名著導讀”專業模塊,而常規的名著導讀環節都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和學習的環境。那么,與實踐融合起來之后,教師可以將原有的名著導讀進行創新,增加情景劇、觀影、資料收集、社會調查等具體的時間活動。比如,《紅星照耀中國》展現了上世紀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具有較強的情緒調動以及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思想意識的作用,不僅能夠強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開展實踐活動的良好載體。教師可以建立在名著情節的基礎上,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可以首先讓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以及歷史檔案館,進一步了解真實的革命歷史發展進程;然后,建立在學生自身的角度,撰寫一篇關于討論中國革命時期的文章,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現自己的思想意識以及見解。這不僅為學生的閱讀、實踐打造了一個串聯的紐帶,也真正將語文教學上升到學生思想情感培養以及核心素養提升層面,從而真正實現了在實踐中教學的目的。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建立在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強化學生的主觀認知,同時打造科學有效的實踐空間,可以為初中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也能夠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婷.基于“教學做”深度融合的課程教學探賾[J].成才之路,2020(33):128-129.
[2]甄學良.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20(22):79-80.
[3]張慧慧.關于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