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靜雅
摘 要: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保守藝術的瑰寶,以它動聽的音律、優美的曲調、鮮明的節奏、生動的形象、濃郁的風格等特點,幼兒易為感受和體驗,受到幼兒喜愛。《綱要》和《指南》中均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理解人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友好相處,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民間音樂滲透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間音樂文化啟蒙與熏陶,激發其初步的熱愛民間音樂文化情感,對培養幼兒音樂藝術素質,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音樂藝術保守具有不可替代的實際意義,使幼兒園音樂教育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增進幼兒熱愛家鄉情感、萌發幼兒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的尊重意識和豐富民間音樂的認知,加強幼兒的民族意識,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 民間音樂 音樂教育 教學活動 幼兒發展
民間音樂資源,是指全國各地域、各民族流傳在民間的、傳統的、各種風格的以音樂形式呈現的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教育課程或服務于教育活動的材料總稱。民間音樂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有效滲透,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民族情感,還可以很好地拓展幼兒園音樂教育內容和幫助兒童體驗不同民族的藝術文化魅力;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
一、音樂欣賞活動中感受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風格。
音樂欣賞是音樂活動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前兒童音樂欣賞,是讓他們通過傾聽音樂對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的一種審美活動。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與活動內容相關的視頻材料,利用視頻激發幼兒對即將要進行的活動產生興趣,幫助其了解音樂作品內涵,豐富感知經驗。例如大班在《賽馬》活動過程中通過播放草原萬馬奔騰的視頻,感受草原的壯觀及萬馬奔騰的熱烈和牧民的歡快情緒,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觀看視頻推進對音樂性質的了解,從而激發幼兒大膽自信的表現賽馬熱烈奔騰及蒙古族音樂風格特點。結合“道具輔助法”創設一同參加那達慕大會的情境,利用幼兒自制的蒙古帽,激發幼兒用動作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二、歌唱活動中滲透經典民間音樂,進一步感受民間音樂作品情緒情感及風格特點。
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動《編花籃》教師運用“范唱演示法”通過教師范唱示范法,使幼兒展開豐富想象進一步感受音樂作品情緒情感及風格特點。教師運用“作品對比分析法”,直接讓幼兒感知理解不同音樂作品的結構特點、節奏旋律變化、不同音樂風格等等。將節奏舒緩《搖籃曲》與節奏歡快《編花籃》這兩首歌曲進行了對比欣賞,感受理解《搖籃曲》和《編花籃》不同的風格特點。從而進一步了解了《編花籃》這首歌曲的歡快、活潑的特點,以及河南人民在勞動中將疲勞用歌聲進行調節,使人們在勞動中感受快樂。
三、打擊樂活動中促進幼兒了解和演奏民族樂器的能力。
在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活動中,可逐漸的把民間樂器與幼兒常使用的木魚、三角鐵、沙球、碰鈴、園舞板等配合起來,增強了幼兒的節奏感和聲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在《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鳳陽花鼓》等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為主的特點,運用與活動內容及音樂作品相關的圖片、圖譜引導、激發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活動中幼兒結合圖譜進一步感受樂曲柔和輕盈、歡快愉悅、熱鬧歡騰的情感。通過演奏打擊樂,感受了樂曲柔和、輕盈、熱烈、歡快的情緒,培養幼兒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四、音樂韻律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對民間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創設與活動內容相關的、富有趣味的游戲情境,在聽賞音樂作品之前或之后,以游戲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作品本身的興趣。讓幼兒在游戲、玩耍中進一步體驗音樂。例如在律動《拾豆豆》活動中,教師運用“游戲激趣法”結合歌曲內容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熟悉歌詞、旋律、風格、形象等。幼兒一個人扮演胖丫丫,一個扮演俊妞妞,穿上紅色肚兜兜來面對面一起來做拾豆豆的游戲。增強了活動的參與性、游戲性、趣味性。進一步感受了歌曲中描繪的孩子們在田間拾豆豆時那頑皮、愉快而又樸實的形象。通過游戲或扮演角色,幫助幼兒理解歌曲、樂曲的內容,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及音樂表現力。
五、結合區域游戲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民間音樂活動。
以表演區游戲為切入點將民間音樂滲透幼兒藝術活動中。教師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創設、投放及指導,如表演區結合主題將服裝架進行分類,有序投放民族表演服飾,豐富幼兒游戲材料,同時結合幼兒開展教育活動豐富表演曲目《金孔雀》、《娃哈哈》、《茉莉花》等民間音樂,激發幼兒對民間音樂活動的參與興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民族民間音樂理論》中提到:“在幼兒啟蒙時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可使幼兒從小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對祖國悠久的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感情。”將民間音樂與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相結合,以音樂形象感染和影響兒童;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幼兒在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的過程中真正喜愛、理解經典民間音樂,從而體驗和感受民間音樂教學活動的樂趣。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編制,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3】《讓經典音樂回歸幼兒生活》作者:黃培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4】《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作者:黃瑾 出版社:華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