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
[摘 ? 要]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明確課堂教具的重要性,靈活運用教具進行輔助教學。文章從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具的作用意義入手,探索教具的種類與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合理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具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1-0070-02
新課標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具的教學價值,保證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加深記憶,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一、初中歷史課堂運用教具的作用
(一)促使學生感知力提升
歷史學科與其他科目存在明顯的差別,歷史學科知識不可再現,學生難以直觀地感受,而且歷史學科的實踐教學很難開展。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以證明實踐的重要性。合理應用歷史教具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如選擇圖片、模型、實物等開展直觀的教學,可克服傳統教學的限制,在教具的幫助下促使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對比與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講解原始社會中的“石器工具”時,僅靠口頭闡述學生可能難以想象石器工具的形狀與作用,此時運用教具引導學生對石器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對比石頭與石器之間的區別,可以使知識內容更加形象具體,從而實現直觀教學。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整體教學效率。興趣是人類積極的認知與情緒,使人類產生認知的主動性,進而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效率。靈活利用教具,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利用形象的教具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主動學習相關知識。
二、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具的種類
(一)圖片
圖片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教具,如歷史照片、教學掛圖、教材插圖等都具有巨大的教學價值。通過圖片將歷史知識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向學生進行直觀的講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二)模型
模型是初中歷史課堂中常見的教具,相比于圖片模型其更具真實感,甚至部分優秀的模型從外表上看與實物幾乎一模一樣,可以還原歷史事物的真實面貌。通常情況下,模型多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制作,造價較為低廉,但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
(三)實物
這里的實物主要是指真實的歷史遺物或者遺址,如出土的文物等。常見的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鐵器、瓷器、貨幣、衣服等,其可以真實地反映歷史,是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文物通常保存在博物館中,需要學生去文化館、博物館參觀,并與課程進行關聯學習,以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四)年表
年表有助于學生形成時間概念,常見于歷史教材的附錄中。如表1:
表1為歷史分期年表,可以折射出某一時期的歷史特征,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年表的種類較多,不同種類的年表所起的效果也有明顯的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恰當的年表。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具運用策略
(一)靈活運用歷史圖畫為學生展現真實的歷史形象
歷史圖畫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靈活利用歷史圖畫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認識歷史事物與事件,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如在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教學中,單憑口頭描述甲骨文與青銅器的形狀難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而結合相應的歷史圖畫進行具體的講解,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的甲骨文符號的印象,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運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形成歷史空間概念
部分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空間性,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對于這類知識,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歷史地圖進行引導教學。如在教學“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等內容時,學生對“西洋”“西域”的地理位置較難理解,教師這時就可以利用歷史地圖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入分析地理環境因素,降低歷史變遷對歷史知識學習產生的干擾。不同的國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存在明顯的不同,教師還可以利用歷史地圖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例如在講解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時,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筆者以“春秋五霸”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地圖掌握五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條件對當時社會動蕩產生的影響,最終使學生認識到齊國稱霸與其地理位置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三)引導學生自行制作教具,培養創新思維
新課改要求落實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實踐教學,對學生進行實踐引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自行制作教具,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知識的擴展延伸。如在講解“三國鼎立”的內容時,可要求學生制作三國的地形分布圖,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地圖制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甲骨文”的內容時,可引導學生在模板上刻字,使學生通過分析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的差別,進而分析漢字的演變進程,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歷史素養。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制作的優秀作品在班級中傳遞觀看,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相互學習中取得進步。
綜上所述,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利用教具,以降低知識的抽象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王競成.新時代視域下的大學歷史教學探究[J].甘肅教育,2018(24):97.
[2] ?冉碧仙.談談直觀教具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2019(33):99.
[3] ?李則怡.歷史課堂播撒創新種子的實踐與思考:從教具指南針的制作說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2X):57-58.
[4] ?李林奎.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初探[J].青海教育,2015(Z1):64.
[5] ?聶幼犁.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9):4-8.
(責任編輯 ? ?柳 ?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