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存在的宣傳力度不足,心理健康課程標準落實不到位;課時有限,難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偏向理論,大班教學不利于開展實踐活動;評價標準不一,后期個案跟進不足等問題,探索中職心理健康課程的實踐教學方式: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個性化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引入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方式;綜合運用教學評價,加強過程管理與后期個案跟進,以期活躍課堂氛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結構式團體輔導 心理健康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19-03
2008年12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布了公共基礎課程心理健康的教學大綱,大綱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課程的任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環境、知識水平和專業特點、具體教學內容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在活動中體驗和調適”。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之際,探索適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找準當前中職心理健康課程問題癥結,結合結構式團體輔導的特點與優勢,探索其在中職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以期解決以往心理健康課程大班教學難以兼顧學生個體差異,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的問題,讓心理健康課程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選取廣西區7所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調查對象,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現狀,共發放問卷23份,收回有效問卷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然后,以廣西中醫學校2018級5班110名學生為實驗組,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實踐教學對象,其中男生15人,女生95人,授課方式為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與理論講授相結合。2018級4班94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7人,女生77人,授課方式主要為理論講授,中間穿插一些課堂互動內容。
(二)研究工具與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的調查中,以自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況調查問卷》開展調查,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調查,主要包括五個開放式問題,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評價方式、教學方法及其他問題。在心理健康課程結束時,布置自陳報告作業,自陳報告包含八個題目(詳見表1)。同時,在實驗組完成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實踐環節時,采用《團體活動反饋表》進行調查,主要對參與團體的動機、過程、氣氛和內容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條目采用1—7級計分法。分數越低說明評價越趨于積極的、正性,分數越高評價越趨于消極的、負性,以4為居中選項,1—3可認為是積極、正性的評價,5—7為消極、負性的評價。收回問卷后,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二、結果與討論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調查結果
1.宣傳不足,課程標準落實不到位
結果顯示,在“您認為心理健康課標中的課程目標是否準確、清楚、便于操作,對教師確定一節的教學目標和組織教學內容是否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的調查中,23名被調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中,有3名教師表示沒有見到過心理健康課程標準,并說明課程標準是心理健康教師自己設定的。20名教師表示課程目標相對準確、清楚,有一定或明顯的指導意義。可見,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標準,還有待進一步明確,使心理健康教師熟悉教學目標,以便開展教學設計及教學。
2.課時有限,難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在“您認為,課標中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容量是否合適?教師能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嗎?如果不能,請舉例說明原因。假如要增減課程內容,您認為應該做哪些調整?”的調查中,結果顯示,18名教師表示課時少(16—24學時),教學內容基本不可能講完,他們表示團隊關系還沒建立信任感,課程就結束了。3名教師表示內容合適,基本能在規定課時(32—36課時)內完成。2名教師表示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更具體更專業的內容,這些內容在規定課時內可以完成。
3.偏向理論,大班教學不利于開展實踐活動
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您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教師表示大班教學難以兼顧,他們主要采用理論講授,同時結合情景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小組討論、視頻播放等方式開展教學,其中有3名教師提到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開展教學,并強調完善團體輔導室,這樣有利于心理活動課的開展。
4.評價標準不一,缺乏滿足個體需求后期跟進
調查顯示,“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您常用的評價手段有哪幾種?”中,教師提到的教學評價方法為通過提問、寫感想等方式,結合課堂活動評價、作業評價、測試、過程評價、同學互評等方式進行橫向評價、縱向評價、合作評價等。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不過,一般在課程結束后,評價也就結束了,缺乏滿足個體需求的后期跟進。
(二)結構式團體輔導在中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1.自陳報告分析
在實驗組完成最后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時,教師請每一位成員撰寫一份自陳報告,陳述自己的實際感受。對照組則在最后一次理論課結束時,同樣撰寫一份自陳報告,內容主要是針對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的。
在對照組(2018級4班)94份自陳報告中,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對自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更加了解自我,消除了自身的一些困惑,減輕了壓力,并表示對于在理論講授中融入一些互動游戲的內容印象比較深刻。例如,在“人際關系”這一主題的講授中,引入“信任之旅”活動,學生認為這是他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及人際交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94份自陳報告中,有76份報告(占比80.9%)提到希望增加課堂活動。可見,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內容更感興趣,實踐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有2名學生表示在班級開展活動感覺不舒服,不希望在全班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進行理論講授,或進行分小組開展活動,在小范圍內表達自我壓力會變小,能減緩緊張的感覺。
在實驗組(2018級5班)110份自陳報告中,107份報告(占比97.3%)表示非常喜歡團體輔導活動。實驗組的自陳報告語言更加積極,字里行間表達出對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喜愛。他們認為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不僅可以使自己得到小組成員的幫助,自己也可以成為幫助其他成員的力量。較為內向的學生表示在第一次團體輔導活動課時,剛開始有些緊張,但隨著活動的進行,他們越來越放松,能在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加自信,在日常生活中也變得開朗起來,交流能力增強,人際關系變廣。學生對于不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主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如在“萍水相逢,緣聚你我”“融洽關系,健康生活”主題中,他們認識了團體成員,進一步學會了與人交流、合作。在“真我風采,悅納自我”“解密青春,快樂成長”主題中,學生對自己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學會接納成長中的自己,學會處理成長的煩惱。在“調一調心靈的弦,愉快生活”“握手挫折,共舞美姿”主題中,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積極應對挫折。在“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感恩現在,規劃未來”主題中,學生重新認識了學習與未來職業生涯的關系,激發了學習動機。
2.團體活動反饋表
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實踐環節結束時,采用《團體活動反饋表》對團體成員進行調查。如表2所示,2018級5班團體活動反饋表調查結果為,動機、過程、氣氛、內容的均值依次是2.7091、2.3818、1.9955、1.9432,每個項目的均值都小于3分。可見,2018級5班的110名學生對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整體評價是積極的、正性的。
為了進一步了解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生感受,對團體活動反饋表的各項目分數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2018級5班的110名學生中,評價項目的分數為1≤x≤3的有75人,占比68.2%;3 三、建議 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及廣西中醫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實踐情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建議將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方式運用到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個性化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學校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組織教師學習與課程標準相關的文件,使每個心理教師都明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以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例如,本研究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了解常見的問題與表現,學生對中職階段學習、生活的期待以及是否適應課堂教學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按照中職生常見的問題與期待設計團體輔導方案,例如學習動機、時間規劃、人際交往、學習壓力、青春期困擾、情緒管理、生涯規劃等。以“3+X”形式開展,“3”為必選主題一、二、三,“X”為自主選擇的若干主題,學生可自主選擇1—2項。這樣可以在中職心理健康課程中實現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建議增加實踐教學課時 實踐證明,將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運用于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喜愛。但是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方式需要消耗較多時間,即需安排的實踐課時較多。雖然心理健康教學大綱要求:“本課程總學時為34學時,每周2學時。教學時間為30學時,綜合評價2學時,機動2學時。”但調查結果顯示,在不同的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課時分配不一樣,從16—36學時不等,教師們反映總課時為16—24學時難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32—36學時則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學校需更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分配總課時為16—24學時的,學校教務部門可根據每個專業的課程安排,針對心理健康課程酌情增加課時。若增加課時確有困難,可進行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調整,增加實踐教學課時,以便更好地將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的教學方式運用其中。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引入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方式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布的心理健康教學大綱要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活動和案例教學方法,強調在活動中體驗和調適。”本研究針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中大班教學困難的現狀,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將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引入心理健康課程,將大班成員進行分組,30—40人一組;主題一、二、三的成員為全體成員,分組開展活動;X為選修項目,在第一次課時通過招募形式甄選成員,每個成員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參加的主題,必選主題與自選主題相結合,以解決課時少、壓力大、學生動機不足等現實困難。 (四)綜合運用教學評價,加強過程管理與后期個案跟進 心理健康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本課程不允許進行知識性考試。要重視學生自我反思、體驗、感悟、收獲和成長記錄等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反饋、教師自我反思、專家和同行評定等方式。”因此,在評價方式上,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教師需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在本研究中,還特別強調兼顧整體需求與個體需求,在課程結束時,結合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的情況,做好后期個案跟進,對需要進一步幫助的個體提供個體咨詢。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結構式團體輔導在中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XZZJG2018B5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麗坤(1985— ),女,壯族,廣西武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