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途徑,認為教師在設計操作時要踐行生本理論,從不同層面出發展開設計和指引,提出資源整合中吸引主體眼球、文本深探中激活參與主體、歸納反思中升級主體思維等教學建議,為自主課堂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 主體參與 切點 視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106-02
高中歷史課程在設計時應注重多樣性與專業性、廣泛性與針對性相融合的原則,施教時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采用多元教學手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同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成為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師根據學科屬性設計趣味化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造多重參與機會,讓他們在多重感受、體驗中完成交流互動,找到學習的方向和樂趣,培養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一、資源整合中吸引主體眼球
要想吸引學生眼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多元,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如何在既豐富又復雜的教學資源中剔除無效信息,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價值,優化整合學習資源,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學習材料。
(一)課內資源整合
作為學習活動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文本的作用和價值不容忽視。它是學生汲取知識、獲得成長力量最重要的依據,也是教師施教的主要參考。沒有文本的支撐,學習活動將難以順利推進。豐富的文本資源會讓學生清晰地感知到知識的力量。但文本資源也不是萬能的,其內容含金量不一,有些內容是學生必須識記的,是考試的重難點,而有些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只要簡單了解就好。面對知識的差異性,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篩選、整合,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有目的地突破基礎知識點,然后再進行認知拓展,接著豐富知識學習維度。整合課內資源時,教師也不能孤軍奮戰,要廣泛發動學生,讓其主動參與到梳理知識的環節中,這樣學生對自己整理出來的知識點才會印象深刻,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課外資源搜集
新課程不僅關注文本資源的開發,還格外重視課外資源的開發。文本資源是精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容量有限,文本不可能完全涵蓋所有知識點。適時搜集課外知識,將其融入教學活動十分必要。為了更好地補充課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購入大量教輔材料。這些寶貴的學習資源,學生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將其最大價值發揮出來,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不僅是學生手中掌握的資源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也為資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搜集更多與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學生獲得的信息量都極為豐富。有了課外信息流的補充,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了文本的知識點。
以人教版歷史必修1《鴉片戰爭》教學為例。教材內容比較豐富,將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都呈現了出來,但受文本容量的限制,仍有一些內容只是一筆帶過。為了豐厚教學內容,給學生以更深刻的啟迪,教師讓學生自主搜集、整理鴉片戰爭的相關素材。這樣的要求是寬泛的,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搜索相關知識。教學活動伊始,教師讓學生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信息。因為提前做了準備,學生往往能夠積極主動展示?!拔宜鸭肆謩t徐的相關資料,發現他是一個敢吐真言、為國思慮的真英雄,雖然他在兩廣焚燒鴉片,但對西方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和科技,他還是樂于接受的,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我曾經看過《虎門銷煙》這部電影,看到鴉片對中國人的毒害,真是悲憤不已,為清政府的無能感到無奈?!睂W生的表述讓課堂不再沉悶,瞬間活躍起來。課內外資源的相互融合快速激活了學生情感,讓他們對鴉片戰爭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有了更多資源作為學習依據,學生的思維靈活度更高,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更濃厚。
二、文本深探中激活參與主體
文本的價值不容忽視,只有吃透文本,才能更好地拓展思維、升華認知。文本深探需要從不同層面切入,梳理思路,在此基礎上學生對學習重難點展開深度剖析,有助于突破學習阻礙。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的思維才會有棲息的土壤,認知才會得到無限延展。
(一)理清文本思路
文本內容不是隨意組合的,它按照一定順序有序組織而成。對此,學生不僅要有清晰的認知,還要厘清具體內容的組合順序,做到心中有數。高中歷史教材的構建是以單元形式呈現,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教師要對單元主題了如指掌,以便更積極地引導學生感知,明確學習方向。教材文本內容學習啟動之后,教師在有效設計的同時,學生也要建立循序漸進的意識,從最基本的結構進行感知,由點及面,進入知識核心的學習。高中生個性特征相對明顯,他們對知識構成有了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具體操作時教師不能完全“包辦”,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梳理,按照他們的思路探索學習。當課堂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學生自然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探索中,快速觸碰文本內核。
(二)剖析重點難點
整體性感知是知識學習的基礎,也是深度探研的有效保障,但知識難易度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面對眾多知識點,學生必須有意識地進行區分并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傳統學習活動中,突破知識重難點的方法是多元的,最常見的是講授法,教師細致講解、學生聆聽。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雖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識點,但學習相對被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現代教學理念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知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上生成新的理解和感悟。學生自主把握學習重難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疑難,抓住知識內核,這才是最優的學習方式。
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宏觀層面著手,根據文本內容結構進行文章的梳理。學生對這項任務還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從結構內容出發梳理探索。結構框架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思維延伸的起點。整體感知結束后,學生對知識的熟識度進一步深化,知識框架逐漸生成。這時教師把握住有利的教學契機,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展開探索。這一節內容組成相對簡單,主要是由幾個起義構成,學習重點較為明顯。在突破學習重難點時,教師沒有進行細致講述,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提出相關質疑。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對知識產生了疑問,說明他們的思維已經啟動。學生各自提問,紛紛將自己的疑惑呈現出來,如“辛亥革命意義重大,大家已經對其進行了梳理,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那它有沒有什么消極影響或者是不足之處?”學生積極思考,結合自身認知整理出專屬認知: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評價不能只看到積極方面,而是要站在不同的視角下進行總結。經過系統梳理,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有了精準把握;通過提問質疑,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迅速突破學習難點。
三、歸納反思中升級主體思維
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感知知識過程中,每一個學習主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學習方法。學習過后,教師要發動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歸納反思,形成特有的知識體系,確保學習品質快速升級。
(一)實踐訓練印證
學習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感知、理解、歸納、反思、升華,這些都是學習活動不可或缺的環節。知識歸納總結方式多樣,實踐訓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為了強化學生認知思維,教師往往會給出對應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夯實知識基礎。這些訓練往往是教師站在自己角度設置出來的練習題,學生雖然也能順利完成,但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那么強烈。為了讓實踐訓練更接地氣,教師可以將布設訓練任務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思考、自主設計。高中生思維能力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整體把握能力較強,已經完全具備自主設計訓練題的能力。他們更清楚自身的短板在哪里,設計的訓練任務自然更有針對性,訓練活動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力也更強。
(二)正面導向評價
訓練活動結束后,及時有效的評價必不可少。但高中學生似乎不太關注學習評價,即使偶爾被評價,評價的內容也相對單一,更多的是判斷命題正確與否。其他的諸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這些需要評價的內容往往是被忽視的。且學習評價往往由教師獨自操縱,學生是單純的被評價者。為了更全面更客觀地開展評價活動,評價過程也需要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參與。教師要讓學生轉變角色,廣泛開展自評、互評,在多元化的學習氛圍中和正面導向中升級體驗,提升學習品質。在參與評價過程中,學生主人翁意識增強,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課堂評價真正成了學生學習探索的加油站,為助力歷史學科素養升級奠定了基礎。
以高中歷史必修1《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為例。該課內容的豐富性讓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這時教師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用角色感知的形式強化體驗。“假如你是明太祖朱元璋,面對剛剛建成的政權、百廢俱興的局面,你會采取哪些措施強化自己的君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站在朱元璋的角度考慮問題。該方法同樣適用于清朝君主專制相關內容的學習。從教學反饋來看,效果比較顯著。相較于以前學生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評價這些對策,現在的學生能從皇帝的角度和立場出發,認知不同,為人處世的手段也會不一樣。這一環節結束后,學生感受深刻,對強化君主專制有了新的理解。在評價環節,學生作為主角出現,對不同“皇帝”的不同措施展開評價。課堂瞬間變成了辯論的舞臺,學生各抒己見,擺事實、講道理,思維活躍度極高。
課堂本來就是學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符合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實現了教學本位的回歸。高中歷史學科具有獨特屬性,面對復雜多變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的。教師要發揮積極作用,在資源整合中吸引主體眼球,借助文本深探激活主體參與主動性,同時在歸納反思中升級學生的多元思維。在綜合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學生自然沉浸于學習活動之中,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形成獨特的、有效的學習認知。
【參考文獻】
[1]胡新勇.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以統編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專題教學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21(3).
[2]沈鈺.高中歷史暢態課堂的三大維度[J].中學歷史教學,2021(6).
[3]沈衛冬.基于問題教學的高中歷史新教材課堂實踐的點滴思考[J].新課程導學,2021(16).
【作者簡介】董自珍(1984— ),女,江蘇連云港人,二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厲莊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 柳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