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靜
【摘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六大核心素養,吳江區將其具體化為18個品格在內的系列品格課程。在這18個品格中依照學校年度品格課程開展情況及班情,本文主要探究了班級“明辨”品格課程建構的背景以及建構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班級;“明辨”品格;建構
為了深入回答中國教育"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中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吳江區將六大核心素養分化和具體化,2017年在全區范圍內實施“德善”品格課程。作為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學校,我校今年選取“明辨”品格,展開了“明辨天下是與非,清晰人生安與危”主題的德善品格校本課程。
“明辨”品格對應的是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明辨”一詞在中國古籍中曾多次出現,如“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言忠信,行篤敬,本也;博聞明辨,末也。"(·姚鼐《贈孔撝約假歸序》)等等。明辨是批判性思維在中國話語下的表達。批判性思維過程是一個包含表達懷疑、從多元視角看問題(提出替代想法),并在論證的基礎上形成最佳判斷的過程。[]無論是向外到萬千世界還是向內到自身精神世界,在取舍、是非等判斷上都要進行辯證性、批判性地分辨,這樣才有助于構建正確的、健全的思維體系。因而可見,“明辨”是個體成為獨立人格的關鍵之一。
一 、班級“明辨”品格課程建構的背景
1.新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梁,面對著復雜的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時代發展,新舊思想、不同文化、價值的交替、撞擊,青年一代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著睿智、從容的姿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路。2014年,習見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明辨”是指“明辨是非、善于決斷抉擇。”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要有明辨之思,只有這樣,人生才能選對的路,正的路。無論從個人成長還是國家的發展角度考慮,明辨品格在學生德育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2.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體,對事物可以進行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地思考判斷。具備了初步的辯證思想,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思辨因受認知發展的局限,還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在對外界事物進行判斷時,存在一定的偏差。初中階段又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學生所處的外界環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并不友好,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包裹著尚不能正確分辨的初中生周圍,稍有不慎,一個存有偏差的判斷可能就會讓一些學生承受這個年紀難以承受的錯誤、苦果。如不能明辨友誼真偽,偏聽他人之言,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等。因此,在初中階段開展與實施“明辨”品格課程至關重要。
3.校情、學情的客觀要求
我校的生源構成情況比較復雜,一小部分是吳江本地人,更多的是新吳江人。大部分學生因父母在吳江工作的緣故,從而在吳江定居讀書。這些學生的家長有些因為學歷較低不懂得兒童教育、有些因為忙于工作沒有空管孩子等,這使得我校學生整體“明辨”品格塑造較弱。在班級管理中,常常會遇到學生為人處世過于幼稚或者過于偏激。如筆者曾詢問學生什么樣的學生是幸福的,讓筆者詫異的是,有部分學生回答沒有人管的生活是幸福的。再如筆者班級曾有位學生思想非常偏頗,多次犯錯,卻從不認為自己做錯了,甚至認為靠暴力解決問題是正確的。這些客觀存在的校情和學情,讓班級“明辨”品格課程的建構迫在眉睫。
二、班級“明辨”品格課程建構的策略探究
在以往的品格教育中,知識本位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品格的教育基本單純地以專門課程如“道德與法治”等展開。專門的課程教學教授品格相關的知識,這是顯性的品格教育。顯性的品格教育可以將品格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凝練概括性的知識呈現給學生,但一味的將品格與品格相關的理論知識等同是不可取的。品格教育有別于學科教學,品格教育的目的是最終為學生所接納,內化成自己的精神品格,外化為行為習慣,最終為個體生命體驗服務的。因而,品格教育更多應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班級教育教學中。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明辨”品格課程建構的策略。
1.借力傳統文化、鏈接“時間”共情
傳統文化是國人精神世界建構的根基,悠悠中華五千年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明辨”財富。在日常班級教學管理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跨越時間界限,在認知和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內化為自己“明辨”品格的一部分。如可以選取古代“明辨”的事例,樹立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塑造、建構“明辨”品格。如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在南宋土崩瓦解、國將不國之時,面臨著是接受元軍的高官厚祿的誘惑還是忠于國家兩者的選擇,最終文天祥選擇了后者,成為了中華民族史上流芳后世的愛國英雄。文天祥正確的判斷,為后人做了楷模,榜樣。今天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或許也會遇到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情況,那么文天祥的事例會讓學生受到一定啟迪,做出清晰、辯證性的判斷。將明辨性思維培養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開展隱性式的思維教育,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明辨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借助文天祥的事例來學習“明辨”,不僅有助于塑造學生的“明辨”品格,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熏陶了愛國精神。
2.打破傳統課堂界限? 貫穿“空間”融和
“明辨”品格課程的建構不同于一般基礎學科課程。基礎學科課程主要是以課堂的形式進行。品格課程的界限較為模糊,可以以課堂形式進行,如班會課進行“明辨”課程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將課堂的界限模糊化,貫穿到各個學科課程中,或者打破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凡是可以“明辨”品格教育的地方皆可為課堂。如在走廊上遇到學生出口成臟,滿嘴污言穢語的打鬧時,可以實時實地的進行“明辨”品格教育,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進行清晰的判斷這種行為的好與壞,以及帶來的影響等。老師們運用教育智慧,引導學生進行辯證的、精準的辨別對錯,這樣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如若要避免“謂之愚”,達到“謂之知”的高度,那么就要完善“明辨”品格,班級“明辨”品格課程建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初中學生塑造、完善“明辨”品格。在學生的人生道路上,心有“明辨”品格,無論何時,他們都可以分是非、明得失,以自信穩重的新青年姿態,大步走向前方。
參考文獻
[1]武曉蓓 《批判思維的中國話語表達——“明辨”》,《邏輯與科學方法論》,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年第32卷第8期,p15
[2] 苗長青、雷子宸《高校學生明辨性思維培養:內涵·經驗·啟示———基于國外明辨性思維培養實踐的考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年第40卷第 30 期, p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