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鋒
【摘要】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作業設計和評價的方略,進一步優化與創新初中語文作業。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作業設計;作業評價
初中語文作業不僅是學生構建學科知識、提升學習能力、積淀學科素養的重要渠道,更是學科教師踐行“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相應的合理評價培育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的教育目標。
一、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的任務形式單一
語文作業注重書寫訓練,缺少綜合訓練。調查中,我們發現初中語文作業形式單一,一般都是“一抄、二答、三背、四做”,即抄寫字詞、回答教材后習題、背誦教材注明要背誦的段落詩文、做教輔書上的作業題,集中表現為讀一讀、寫一寫、背一背。作業不應該是簡單體力活動形式,而是有一定強度的思維活動體操,更應是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訓練場。
(三)作業評價以批評性為主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激發其學習興趣為目的,因此,當以積極的鼓勵性評價為主。而且,在漫長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此時通過激勵性評價也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這并不代表教師不能進行負面評價。當學生出現不認真聽講、不按要求完成作業等具有代表性的負面表現時,教師可進行針對性的負面評價,對整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有效的警示,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作業的設計意圖隨意
不少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在實際操作方面,很多教師布置作業很隨意,無計劃,無準備,更無系統,通常是根據課堂教學發生的實際情況隨意選擇幾道習題讓學生完成。這樣,作業的針對性不強,作業效果無法得到保證。作業不應是課堂教學中無足輕重的一個環節,而應是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部分,更應成為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
(五)作業評價只有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往往以考試的成敗論英雄,這樣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其實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證明,而是改進。變終點判斷為節點判斷就是著眼“過程”,立足“發展”。教師記錄學生在平時的作業或解題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價值觀、認知能力以及知識能力等,進行歸納統計,階段性“把脈”,實施差異化教學,這樣的形成性評價更具有包容性。過程性評價幫助教師把目光投向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目了然,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得到較公正、合理的評判。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的策略
(一)設計探究型作業,指向核心素養培育
探究性作業指的是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解決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學習體驗、獲得新的學習發現、形成新的認識的作業形式。例如,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讀懂了這一文本,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濃濃的家國情。但是,那場戰爭畢竟發生在七十多年前,現在的學生未必能深刻體會其中的內涵。為此,在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完成一些探究性的作業:朝鮮戰爭是如何發生、如何進行、如何結束的;朝鮮戰爭與祖國和平繁榮的關系;我們不應該遺忘的時代英雄;我們如何傳承和發揚愛國精神……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重在讓學生更深入地閱讀歷史、讀懂時代、感受情懷,這遠比單一的知識鞏固型的作業要有價值得多。學生在探究型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未來生活必備的能力和素養。為此,教師要主動作為,設計一些探究性的作業:一要發現那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意愿;二要給學生方法指導,特別是在學生對作業無從下手時給予學法指導;三要在合宜的時機介入學生作業,特別是在學生遇到作業困難時給予學生適當幫助,讓學生在解決困難中獲得新知。
(二)設計開放型作業,培育語文思維與語文品質
開放型作業指的是不囿于課本、學科知識本身而指向于個體全面發展的作業形式。例如,在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歌后,我布置了如下作業:(1)在家人面前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在朗誦中體味詩歌的意韻,在作業中與家人交流情感。(2)仿照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體驗寫作一首小詩《假如生活________》,并把自己的小詩在小組內誦讀交流。又如,在學習了《濟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設計了“比較一下南北方景致的差異,動筆寫一寫家鄉的風景”的作業。與此同時,我們班不僅有個人日記,還建立了班級日記。全班同學在班級日記本上輪流寫下班級日記,共同記錄青蔥歲月和成長印記。總之,指向于學生全面成長的開放型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陶冶情操、豐富情感、提升思維品質。
(三)用過程性作業評價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以《月光曲》一課為例,巧妙的作業設計和過程性作業評價方式,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習興趣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對于這首名曲是如何誕生的,有兩個版本的說法:課文中的版本是貝多芬深受兄妹倆的感動,在月光下即興演奏出該曲;另一個版本是貝多芬因戀情草草結束,悲傷之下作出此曲。對樂曲情感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不妨嘗試用先聽曲后析文的方式進行討論式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前,我布置了預習作業:聽《月光曲》后展開聯想,用幾句話來描繪你想到的情景;課上,我在評價預習作業時,并沒有局限于一種“答案”,而是充分肯定了幾種合理的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后,我給學生的任務是立足于自己的觀點,對樂曲三個小節的情感色彩進行分析。很多同學在課堂上備受鼓舞,課后反復地聽曲探討,對欣賞古典樂曲的興趣史無前例的濃厚。可見,教師對作業設計和評價進行一定的創新,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興趣。
三、結束語
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一樣,是培育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情、興趣為先、素養為旨,全面建設初中語文作業系統,充分發揮作業設計的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李燕.關于初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J].學周刊.2021(17)
[2]李海鋒,鄭亞.對初中語文測試與評價的幾點思考[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