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羅飛洋

摘? 要:隨著消費物質超級豐富的“后消費時代”的到來,出現了空前的“物資”消費熱,豐富的“精神文化”消費也伴隨而來。音樂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場域,面對后消費時代大眾的高度參與性和開放性,如何運用當代青年人接受度高的音樂元素,借助新媒體、短視頻等青年人喜愛的媒介,激發年輕人的審美熱情和藝術創新,是當下值得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后消費時代;音樂審美;藝術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重點社科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川東紅色音樂文化研究——川東歷史民歌特點與價值研究”(SLQ2020SD-07)階段性研究成果。
隨著消費物質超級豐富的“后消費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后消費時代”注重顧客對多方位、多層次消費體驗的需求,這種體驗需求給品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通過梳理我國“后消費時代”音樂文化審美與消費的關系,旨在探索在全媒體時代大眾音樂文化發展和創新,對促進新時期音樂文化審美與創新,意義重大。
一、“后消費時代”音樂審美現狀與反思
全球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快了時代的更迭速度,人類物質文明的空前進步,物質的豐盈讓人們達到超前消費自信。“后消費時代”的主要特征是體驗式需求增強,品牌消費營銷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的體驗空間,基于消費群個性的生活形態,為消費群提供橫向、縱向的全新體驗平臺。所謂“后消費”即注意消費者、關注消費者消費體驗行為、重視消費者的情商、讓消費者以最低的消費成本獲得最滿意的產品價值。“后消費時代”也帶來社會的文化經濟化或經濟文化化的“消費文化”現象,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空前繁榮。消費時代成為一種文化與美學生存的特殊文化語境,重視消費者的“情感滿足”“精神消費”,民眾的“生活的審美化”與“藝術生活化”,改變著美的內涵,也讓精英文化、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形成合流,使消費者在社會物質的體驗中獲得一定精神美的體驗。文化審美逐漸走出傳統精英文化模式,進入大眾泛審美的狂歡,正在形成一種以大眾文化審美之維的新型社會行為學審美自律的內聚模式。
由于互聯網的助力,新媒體已成為最重要的交往平臺,也成為文化、藝術、音樂等新的交流、表達方式。它依附在虛擬性、交互性的網絡空間,成為匯聚普通大眾積極參與、可聽、可評、可傳播的平臺,前所未有地釋放著大眾的音樂生活參與能力和表現潛力,顛覆性地改變著傳統音樂生活的運作方式。新媒體既是新作品聚散的平臺,也是音樂創作、欣賞以及音樂經營者的經濟紐帶,已形成產業鏈模式。中國音樂的消費自20世紀后期開始,經過了“無功利”創作到版權化市場探索,日趨形成創作、演藝、粉絲效應、有聲伴奏下載等產業鏈延伸的“長尾效應”。“多層次、多方位的體驗式消費”,為文化、藝術或音樂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此空間、平臺的核心是突出大眾化、平民化,借助網絡空間的匯聚,自由地參與音樂的創作、表現和評論、傳播。這種開放性使更多的人開始喜歡音樂、參與音樂,互相之間能寫又能評,打破了傳統音樂表現、評論的藩籬,各種網絡論壇、貼吧、博客,大眾都可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新媒體讓大眾參與和表現的社會性,得到極大提升。歌手與粉絲互嗨、互評,一起分享,這些群體性“粉絲”借助媒體達到音樂傳播的“群造經典”,使傳統的引領關系被打破,“分享”式得到更多關注。
文化在不斷地拓展著人們的審美視野,提升著人們觀察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能力。比如由全媒體帶來的“場景時代”,即通過移動設備、定位系統、網絡、數據等多要素的整合,讓用戶感受到實時、空間場景的搜索,從中獲得特定情境、場景下的感知和體驗服務,獲得“體驗”開掘和“想象”生成的新維度。這種體驗讓人感到審美真實度高,更具可靠性。更多地是通過各種手機App所結成的“應用平臺”,把用戶、顧客與供應商連接、匯集一起運行,音樂人與用戶相互也形成互動與制約,以數據的積累形成對信息發布者的信用評級和對廣告價值的評估。公共文藝平臺的建構、海量數據的形成以及讀者的聚集取決于平臺的社會性、公共性和分享性特點和功能。場景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共存,需要健康的環境和發展的有序性。如一些網絡作品一度出現了抄襲模仿、千篇一律、快餐式消費等現象,網絡歌曲品味低俗,以自我表現為核中心,博出位,搞笑、賺流量,或“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現象從音樂特點上往往顛覆了歌曲的基本規律,也拉低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審美品格。這些作品的偽個性化,刺激著人們被動式消費,它也成為社會的粘合劑。這種新的消費方式的急劇擴展,也給人們帶來了審美不適和價值混亂。數據顯示,音樂在線的大量作品,數量達數百萬,但大量都是蹭流量,不求質量。這些問題已逐漸融入藝術的表達與創作,有的更已生成了一定產品的風格與特色,它也在影響或改變著審美客體,或解構著審美主體,同時也伴生出諸多創作與審美的問題,加劇了審美復雜性和價值判斷的難度。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使藝術審美失去了感人的內涵和深邃的意味,欣賞者只滿足于外觀的快適而無意去體味作品的內在意蘊。因此,網絡歌曲應進一步加強管理,需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
二、“后消費時代”音樂審美的時代創新
“后消費時代”音樂與審美已向日常生活回歸,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極限,生活美學也已向人們展示。首先,表現在生活的情境化,呈現出生活與音樂情境中的多種交流和表現,讓傳統文化裝點的詩意生活傳遞著追求完美的藝術精神,隱藏于生活中的藝術精神和音樂創作被激發出來。其次,還呈現出表現內容的大眾化,不管是在互聯網的空間或是現實空間,人們的生活在此時空間自由轉換,也在一定廣度上匯聚人們的審美感知,給生活賦予了一定的審美價值。這種分享和創作催生出人們對音樂審美情趣的追求和創造,激發出豐富的創新活力,更讓音樂表達與審美融合于豐富的生活。音樂表達體現出一種溫暖力量,形成集體記憶式的精神和情感傳播。
新媒體的高頻傳與自由性特點,給音樂的創作、傳播與欣賞敞開了大門,為傳統的音樂生產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成為全新的音樂生產力。技術與藝術既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也是一個年輕的命題,藝術起源的早期,技術與藝術的差別不大,技術的提高使藝術表達更為豐富,而技術的進步也為人類音樂審美實踐提供了更為多元的元素和感悟,現代技術正在逐漸改變著音樂藝術原有的創作范式。技術與藝術又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藝術的創作具有非預期性,音樂家的靈感不可編碼,數據與算法不能簡單與音樂創作畫上等號。人工智能的創作,雖然能模仿,或能引起短暫的“震驚”體驗,但它不具有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刻度。人類的感性與情感是音樂創作不可或缺的品格,它需要大腦神經的調節作用,而“感性”則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能力。同時,人類音樂創造的主體性特質,也是人工智能難以達到的,人類的這種特定的自我反省、反思,是藝術創作與表達產生的本源,它包含藝術創作中的規劃與構思,音樂結構與節奏,音樂意象的形成,內容的整合,思維的跳躍,具有極強的精神層面的內涵屬性,這種屬性可能有技術的特點,但更多屬于藝術的創造。這種新技術可能給欣賞著帶來好奇心,或淺表性的體驗,但往往不能讓欣賞者獲得永恒、崇高的審美感悟。
音樂創作是藝術家心靈世界的感性、思維能力,需要創作主體的靈感頓悟,這也是新技術難以達到的,它可以復制“經驗”,但難以讓音樂“浪漫”。新媒體整個經濟紐帶的形成,都以欣賞者的娛樂體驗性消費為中心,雖然存在重商業利益而忽視社會效應的不足,但由此卻帶動和激活了大眾娛樂“體驗式”的音樂文化市場,成為我國新媒體音樂迅速崛起和發展的內驅動力。由于大數據伴隨互聯網,能對用戶未來行為與行業發展進行精準預測,揭示出海量數據后的用戶行為軌跡,以及潛在愛好和意愿,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流行音樂創作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網絡歌曲的興起,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力量,其消費群的定位,也不斷改變著主流歌曲、網絡歌曲創作的格局。
音樂創作要把握時代語境的“度”,表達廣大民眾的理想訴求。新時代歌曲的創作應更多地融入新的時代語境,契合現代民眾的審美意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情懷。互聯網的發展顛覆了藝術的傳播方式,現代傳播工具的多元化,使創作門檻較低。作曲家張千一曾說:“當下歌曲創作存在‘居中現象’,特別差的歌曲隨著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豐富和藝術欣賞趣味的提高,已逐漸淡出舞臺,但能傳得開、留得下,特別是能夠經典化的歌曲寥寥無幾,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擠壓在中間,‘高原之作’相對較多,‘高峰之作’卻千呼萬喚出不來,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感受多、感悟少;共性多、個性少;寫得多,唱得少。”“歌曲是音樂體裁形式中比較小的形式,但卻承載著億萬聽眾”,時代需要音樂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億萬聽眾負責任地創作出更多符合新時代、反映新生活的好作品”,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廣大音樂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新媒體時代的藝術創作要走向精品化、經典化,音樂的時代性創作要善于撲捉每一個敏感題材。媒體的“即時性”傳播,以謳歌、宣傳為主題,不需要曇花一現的“流量作品”。要避免內容的“千歌一面”或“扭曲式狂歡”。為博人眼球蹭“熱搜”的,難以引發跨越時空的共鳴,難以留下經典。青年題材作品歷來都是被廣泛關注和熱議的主題,時代將催生出青年群體風貌以及書寫青年品格的佳作。音樂人視角的延伸,要與時代節奏同步,格局要更為開闊,情節、人物要更為立體而豐滿,要以獨特的視角洞察現代人生活的精神底色,提煉和挖掘人們精神的美感與詩意。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強調:“音樂創作者只有真正融入新時代發展洪流,把握住生活和音樂的關系,才能創作出打動人、感染人的作品;只有走出方寸空間,走進更廣闊、更基層的現場,扎實采訪、精心創作,才是產生精品力作的關鍵。”而新生代音樂人何沐陽借鑒現代技法,創作調動具有未來感的音樂元素,有效激發了青年受眾的興趣。在新語境下,只有努力引領時代風氣,積極回應時代訴求,才能創作出打動人、感染人的藝術精品。
三、結語
“后消費時代”帶來了“精神文化”消費熱,音樂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熱點則更為明顯。音樂創作與審美是人類精神創造的重要內涵,它與科技、社會環境的生存發展互相依存,面對互聯網、全媒體、微視頻等與網絡音樂高速發展的時代,需要音樂家與時俱進,以堅實的精神廣度、恢弘的音樂旋律、鮮活的藝術魅力、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國人的豪邁之美,展現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時代的美學神韻。
作者簡介:
趙海峰,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
羅飛洋,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