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1]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城市就業崗位需求的減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流失,也使農村人才空心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能緩解就業壓力,也能為鄉村帶去新技術新理念,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生力量。但由于創業大環境還不成熟,大學生返鄉創業面臨諸多挑戰與困難。
大學生返鄉創業可分流一部分城市就業壓力。據教育部統計,2022 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000 萬。隨著接受高等教育學習的大學生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對于大學生的需求逐漸飽和。同時,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增速總體放緩。選擇出國留學的畢業生情況也不容樂觀,當下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而國外的疫情仍處于大流行階段,一些國家疫情防控政策寬松,甚至直接放開管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留學生的生命安全。同時,線上教學不僅需要倒時差,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溝通也受到限制。種種狀況打亂部分準備出國留學學生的計劃,也使許多畢業生處于觀望狀態。總之,國際國內的經濟都趨緩,可供高校畢業生求職工作的機會也隨之減少,留學之路也充滿坎坷,而返鄉創業則為大學生就業開辟一條新途徑,能有效緩解城市嚴峻的就業形勢,為農村提供一定的青年勞動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對城市發展的貢獻,不僅是最初的資源調配和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人才的支撐。[2]40 多年來,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導致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兒童,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同時,1977 年恢復高考,為一部分農村學子提供了一條通過自身努力走出去發展的機會,這也使得農村出現人才空心化現象,并且隨著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的擴大,農村的人才流失仍在加劇。鄉村振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鄉村人才的振興,鄉村的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青年勞動力反流創造內生力,而大學生返鄉創業無疑為農村缺乏的青年人才資源提供補給,為農村的發展創造人才動力。
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為鄉村帶去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大學生接受了良好的專業知識教育,具有開放性思維,善于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理念,開拓創新能力強。大學生返鄉創業后,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為鄉村的農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率。大學生開闊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更新陳舊的技術管理模式,將互聯網與農業充分融合,增加農產品的推廣銷售渠道,形成完整的生產銷售產業鏈,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鄉村人民的的物質生活水平[3]。
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返鄉創業也為鄉村文化建設增添新元素。大學生接受的新理論新思想與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相交融,在傳承與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同時,也充分吸納新時代下先進的現代化思想,提升農村文化品位,吹奏社會主義主旋律。同時,大學生在與當地村民密切交流與合作中,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村民看問題做事情的方式方法,逐步改善鄉村人民的精神面貌,打造成具有新思想的新時代農民,構造鄉村人才聚集點。鄉村人民思想文化素養的提高,也意味著在使鄉村物質生活條件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人民的思想水平也跟上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4]。
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較高,農村資源條件難以滿足需求。就地域來說,城市由于其獨特便捷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及資本投入,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交通網絡逐步發展成熟,商業也越來越繁華。這吸引著許多高校畢業生的目光,畢業后更傾向于留在城市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更是受到眾多高校畢業生的青睞,他們認為這些地方有著更多的創業機遇,具有優良的就業環境。
從工作性質來看,畢業生期望就業的機構類型按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特別近年來畢業生越來越傾向選擇穩定的工作。[5]許多高校畢業生意識到了私營企業的不穩定性,熱衷于報考公務員等有編制的工作,以對抗不穩定的就業環境。
鄉村不成熟的基礎設施及創業環境,難以支撐大學生的生活工作需求。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崛起,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的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受其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外來物流與貿易達不到短時間高效率流通,在如今快節奏信息化的時代下,難以滿足現代年輕人的生活需求。同時,農村的經濟文化基礎相對落后,現代基礎設施建設仍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醫療資源、教育水平相對落后,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這些農村有限的資源條件難以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發展成長空間,無法使大學生獲得所追求的高質量生活水平。這也使得部分熟悉了城市便捷高效生活的大學生望而卻步,更多選擇留在大城市中謀求發展機會。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缺乏系統成熟的體系,教育效果不顯著。近年來,眾多高校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創青春”“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培育創新創業人才。但由于創業創新教育起步較晚,學校的教育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而課程則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缺少專門的指導教材,這使得部分大學生不夠重視,學習動力不足。同時,高校缺乏具有專門創新創業素養的教師團隊,許多任課教師多是輔導員或兼職教師,沒有相關創新創業背景,自身創業意識淡薄,創業實踐經驗欠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多以自學理論為主,在課堂中也注重理論而缺少系統的實踐教學,這也導致學生無法學到核心技術知識,具備創新創業的相關技能。當大學生實際返鄉創業時,自身由于缺少專業化的理論支撐以及針對性的實際操作歷練,無法結合鄉村已有資源設施創設創業條件,把握創業時機,促成質變,取得創業成果。
城市就業環境優于農村的傳統觀念短時間內難以扭轉,大學生返鄉創業得不到認同。長期以來,城鄉之間在生活條件、工作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收入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在農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
此外,創業也意味著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暗藏著重頭再來的風險。而對于一些農村家庭來說,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父母外出打工,出賣體力賺錢,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供大學生念書后,很難再有閑錢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一旦創業失敗,無疑會加重經濟負擔。在農村文化水平總體不高的社會大環境中,人們普遍將物質生活財富看作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而考上大學又回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白手起家,沒有任何財富積累,反而還要向父母伸手要錢。這可能會招致一些村民的嘲諷與不理解,認為讀書無用,難以支持和理解返鄉創業的想法和做法。
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優化農村創業軟環境。要加快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引流一部分資金技術回流農村,與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現代化鄉村建設。同時,組織基層干部培訓學習,做好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的宣傳,改變村民城市優于農村的偏見,與時俱進,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有正確的認識,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一個和諧有力的社會大環境。要積極搭建各類創業服務交流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交流環境。定期組織專家、創業精英以及回鄉創業人士的交流會,互相交流創業過程中面臨的技術難題,分享自己創業成功的經驗,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有效幫助大學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疑惑與困難。
提供資金支持,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返鄉大學生剛踏入社會,人脈資源大多以同年齡層的同學為主,家庭層面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缺少成熟的資金鏈支持,創業資金相對短缺。雖然政府近幾年相繼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創業項目的發展壯大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對此,政府應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將社會各方資本與大學生創業項目相結合,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創業政策要有傾斜性,對于返鄉創業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在政策范圍內,簡化操作流程,放寬限制,減免返鄉大學生剛創建的小微企業稅收。有針對性的對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及政策優惠,為創業大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助推創業項目的成熟。
開設高質量的專業化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學校教育是大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陣地。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也應立足當下,與社會需要結合,及時調整培養方向,開設相關系統的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理論素養,讓學生逐步具有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熱情。同時,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機會,讓大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理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高校可以加強與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假期實踐或畢業實習,讓有經驗的老員工帶領大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積累實踐經驗,提前了解農村企業的運營模式,鍛煉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其后的返鄉創業打下基礎。
打造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團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素質。聘請生產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省內外知名農業企業家和在農業生產第一線艱苦創業的優秀校友為“創業導師”,通過開展“創業大講堂”“創業面對面”等系列活動,邀請創業導師分享創業經驗,使學生感受創業艱辛、汲取創業失敗教訓。[6]在與這些創業導師的交流與溝通中,大學生也對創業有了真實客觀的認識,逐步具有風險意識,不再過于理想化,面對創業過程中出現的挑戰與困難,也能更從容的應對,想法也更全面。同時,除了專門講授創業經驗的導師團隊,高校還應配備專門負責創業培訓與咨詢的創業導師團隊,指導大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孵化大學生將“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產品”等進行創業的想法,催熟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設計藍圖。
心系家國,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成長于一個偉大的國家,生長在一個鑄造夢想的時代。時代給予我們追逐夢想的機會,祖國為我們提供著堅強的后盾,而今我們也將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奮勇向前,在家鄉的土地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反哺養育自己長大的家鄉。青春是美好的,奮斗的青春更是迷人的,新時代的青年人在學習之余,更要關心國家大事,心系家鄉發展,關注國家出臺的涉農政策,了解鄉村最新動態。而打鐵還需自身硬,空有一腔熱血,夢想變不成現實,有真本領才是關鍵。大學生要認真學習返鄉創業相關知識,主動參加“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等創新創業活動,訓練自身的創業思維模式,積極參與與創業相關的講座活動,在活動中抓住與專家、創業成功人士溝通交流的機會,汲取創業經驗,優化自身的創業意識。同時,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利用假期時間,在家鄉做調研活動,深入了解家鄉的具體發展情況,可提供的資源以及可能面對的問題等,做好總結記錄,在實踐中完善自身的創業規劃,為日后的創業打下基礎。
強大的心理素質為創業之路保駕護航。對于生活環境相對簡單的大學生的來說,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創業的不可控性,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要做好重頭再來的準備,堅定創業信心與決心,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面對問題要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與途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尋找相關創業案例,學習他人的解決之道,也可以與老師同學溝通探討,幫助自己理清思緒。面對周圍環境的不理解與非議,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要學會與自我和解,達到內外在的平衡,關注腳下路,做好眼前事,以一顆百折不撓的青春之心面對創業路上的困難和阻礙。
引用
[1]孫漁珽.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社會融入問題探析[J].農業經濟,2018(07):110-112.
[2]盧玉光.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束縛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0(08):104-105.
[3]王太明.中國共產黨減貧的實踐歷程、基本經驗及未來轉向[J].經濟學家,2021(07):17-26.
[4]王太明,王丹.后脫貧時代相對貧困的類型劃分及治理機制[J].求實,2021(02):51-69.
[5]彭鵬,候佳萌.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21(12):123-128.
[6]郝振萍,郭延樂,宰學明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雙創型“新農人”培養體系[J].江蘇農業科學,2022(04):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