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莉莉 黃 燦 蘇廣實
自2017 年起,我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門開設了“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這個賽道旨在鼓勵廣大青年學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比賽宗旨正是響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新時代條件下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需要各類專業、各種層次人才,地方高校應當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發揮地方高校在創業大環境中的作用,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效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適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鄉村地區可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實踐空間,例如“三下鄉”活動、農村電商、特色農產品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生態資源、文旅資源等,鄉村的地域廣闊、生態資源豐富、環境復雜多樣,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和很好的實踐機會。
鄉村振興戰略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政策機遇,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鄉村就業和創業,拓寬就業渠道。如大學生創業項目資金扶持、生活補貼、稅收減免、免息或低息貸款、創業導師指導等多項政策支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也涌現出大量的創業機會,如農產品銷售、農業產業升級、鄉村文旅項目、生態資源建設與開發等等。引領大學生識別并抓住鄉村的創業機會,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
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應用性”的辦學定位,就要求應用型高校要將科研成果孵化為改善地方經濟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成果。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實踐教學,對于幫助應用型高校明確科研方向和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積極的牽引作用。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練就和提升專業本領;另一方面促進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地方原生特色非常重要。相比城市,鄉村受到的污染較少,生態環境好,風景宜人,是城市居民周末和節假日進行近郊旅游的好去處。因此,創業導師應該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識別鄉村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挖掘本地資源,開發相應產品與服務的創業項目,因地制宜地利用鄉村資源來發展和推動農村產業建設。
鄉村的自然環境優勢可以衍生發展自然的生態商圈,尤其是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比如農家樂、鄉村研學、鄉村旅游等。高校可以幫助大學生尋找政策扶持,組織大學生進行鄉村生態體驗,引導學生跨界思維,為鄉村發展注入多元化的思考,提高鄉村自然生態商圈的覆蓋率。
區域性的民俗文化是鄉村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開發利用好,可以為地方經濟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例如廣西少數民族人口較多,民俗文化非常豐富,例如武鳴三月三歌、賓陽炮龍節、隆林彝族火把節、瑤族盤王節、巴馬瑤族祝著節等等,地方民俗文化是文創產品和服務的豐富資源,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開發出更加多元化的創業項目。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具體就是指以村為基本單位,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一個鎮)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這樣的產業發展格局,可以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使鄉村的優勢產業潛力得以釋放。通過“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做法,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這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大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將傳統行業與鄉村文化特色有機結合,通過創業項目,實現鄉村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一心想走出農村,而城市里的大學生對農村不盡了解。盡管國家一直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建設的首位,但政策落實到,一些大學生對于到鄉村創業存在顧慮。一方面,農村的條件相對較差,資源開發難度大,另一方面,沒有資金、沒有思路、沒有門路,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產出,讓大學生對返鄉創業缺乏信心。因此,大學生對于扎根農村、創新創業存在一些顧慮,思想認知不足,缺乏信心,到農村創業的意愿較低。
考核、評估和反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的評價系統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既是培養過程的課程體系,也是最終評價的成績單。通過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進行評價,檢驗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效果,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現階段,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的課程結構不完善,與專業課程、創業項目的融合不夠,與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融合不夠,因此評價體系也有待完善。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一些農民文化層次較低,因循守舊,農產品或者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意設計不足,產品做工較為粗糙,造成產品層次較低,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的銷量不理想。
一些農村農業經營項目的商業模式相對落后,地區經濟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和資源整合,服務能力較弱,服務水平較低。
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大多在校內進行,實踐課程有校內也有校外,受到交通條件等方面的制約,校外實踐課程可能是在城市里進行。到農村開展的實踐活動主要就是“三下鄉”活動。大學生的“三下鄉”活動大多數是體驗式的實踐活動,對鄉村當地的企業發展、產業發展很難深入了解。鄉村產業的發展涉及面廣,分析鄉村產業發展現狀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分析和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與鄉村政府、企業、農民多方的溝通協調,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進入了落地實施的階段,高校校內的創新創業理論課程應設置鄉村振興專題,進行政策宣導,可以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和形勢,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優化鄉村創業的宣傳和傳播,激發大學生返鄉創業支持家鄉經濟建設的熱情。組織學生到鄉村開展社會實踐與市場調查活動,引領大學生到鄉村參觀考察,了解學習鄉村企業的經營模式,參加鄉村創業相關的訓練活動,提升大學生識別更多的鄉村創業機會的認知能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充分挖掘創新創業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育人元素,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用鄉村振興典型人物先進事跡和案例進行思政教育,在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分析的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艱苦奮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鼓勵大學生到鄉村就業創業,用創新、智慧和汗水為家鄉的發展建設做貢獻。
概況說來,創業者的能力素質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思維要素、知識要素、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四個方面。大學生創新創業要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要求,也應具備這四個方面的能力素質。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圍繞思維、知識、能力及精神這四個方面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評價體系。
一是思維要素。具體指大學生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意識,自覺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二是知識要素。創新創業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經濟學原理、鄉村發展現狀、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三是能力要素。創新創業者需要具備洞察能力、分析能力、資源整合、知識遷移、溝通表達、管理決策能力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四是精神要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應具體考查是否具備創業激情、雄心壯志、頑強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撓的適應性、領導力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和品質。
教學方面,在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把鄉村創新創業項目的識別、團隊建設、資源整合、商業模式創新等設計成專題教學內容。在賽事和活動方面,要組織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實踐活動,創業導師組織學生團隊參加鄉村振興方面的創新創業大賽或者營銷大賽。通過教學與賽事、活動的融合,加強開展大學生到農村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通過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為大學生開展鄉村創新創業打造具備相應服務能力的眾創空間和平臺,提供包括辦公或經營場地、創業平臺、創業導師、項目對接、技術咨詢等各方面的支持,吸引大學生入駐。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經過祖祖輩輩的傳承,是鄉村積淀的歷史財富,有著厚重的文化價值,是鄉村發展的特色資源,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源泉。品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開展鄉村創業項目,要樹立品牌意識,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建設“鄉”、“土”特色農產品品牌,文化品牌,節慶品牌、手工藝品品牌等,打造地方知名品牌,以鄉村品牌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互聯網+農業”可以在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與銷售、鄉村文創、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各個方面創新商業模式。高校擁有專業和科研的優勢,把互聯網、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融入鄉村創業項目,創新商業模式,推進農產品銷售、鄉村文創、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將農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結合,鄉村生態與旅游、健康養生結合,使其產生更高的附加值,豐富鄉村創業項目經營模式,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各地鄉村資源各異,高校應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通過整合資源,深度挖掘、科學開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服務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例如,廣西作為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其中各類水果、甘蔗等物產資源,以及鄉村文旅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廣西高校在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可以立足林木、果蔬、養殖、蔗糖、茶葉、桑蠶等特色資源,發揮本校專業優勢,將創新創業項目圍繞研究和發展生態、綠色、有機高品質農產品展開,挖掘和拓展鄉村綠色生態、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樣資源和多維功能,總結和推廣螺螄粉產業的發展經驗,將現代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與傳統農業相融合,利用本土特色資源,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助力地方經濟建設發展。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大學生開展鄉村創新創業實踐,面臨很多困難,但并非無法戰勝。通過轉變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加強鄉村調查與實踐,進行“課程思政”、“教賽融合”等課程教學改革,傳承與創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設“鄉”、“土”特色品牌,以“互聯網+農業”創新鄉村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立足鄉村本土資源,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引用
[1]林樹生,陳章宮,劉武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服務鄉村振興融合的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1):66-68.
[2]張金邦,付艷萍,陳曉偉.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0,51(20):135-136.
[3]潘立軍,劉喜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創業模式、路徑與配套政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1(10):93-95.
[4]陳燦煌,王軻.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0):188-189.
[5]吳昌嶸.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創業實施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3):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