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潔瑩,王藝博,鄭陽春
(1.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299;2.南寧市第二十中學,廣西南寧,530003)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工作指南》),明確提出“堅持協同配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協同育人”是創新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徑之一。同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以下簡稱《實施手冊》)強調:“學生的成長環境除了學校,還包括家庭和社會。學校教育的成效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離不開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工作指南》和《實施手冊》的相繼出臺為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督導和評價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后,協同育人的研究主題引起學界關注,反映出學界對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現有研究主要聚焦城市或農村的協同育人狀況,對城中村社區的家校協同育人關注不夠。
城中村是隨著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而出現的產物,被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城中村具有制度管理農村性、經濟收入城市性、人口結構多重性、文化素質多元性的復雜特征[1],存在社區教育環境不佳、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家長缺乏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式落后[2]、家庭教育模式與學校存在著一定偏差[3]的狀況,導致城中村青少年出現“社會主流價值觀模糊、理想信仰缺失、道德素質滑坡、價值認知和行為失調、擇業標準功利性、炫耀性消費的價值觀念”[4]問題,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5]。可見,城中村青少年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難點,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的力量,難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急需家庭的支持、參與和配合。因此,對城中村社區的學校與家庭協同育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考察,探討促進城中村家校協同育人的對策和建議,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現實意義。
本研究選取N市三個城中村社區的三所學校作為調查場所。三所學校均位于城中村內或城中村周邊,三所學校的初中部,戶口在城中村或者家庭租住在城中村的學生占比超過50%。本研究對三所學校的家長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學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和德育主任進行訪談。
調查采用自編的家長問卷和教師問卷,調查城中村家校雙方對協同育人的認識、家校協同育人的途徑、影響城中村家校協同育人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家長和教師對協同育人的滿意度。本研究發放教師問卷107份,回收有效問卷107份,回收率為100%,發放家長問卷415份,回收有效問卷415份,回收率為100%。此外,本研究還對三所學校的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和德育主任進行訪談,挖掘家校協同德育工作開展實施細節。
人類的行為是由其思想和意識決定的。城中村社區中學校和家庭認識到雙方在德育中的重要性,認識到家校合作開展德育的必要性,是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
1.家校雙方認同家庭和學校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88.67%的家長和87.85%的教師認為,學校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共同起主要作用。此外,42.89%的家長和53.27%的教師認為,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品德培養方面同等重要。從整體上看,絕大部分家長和教師都認同雙方在德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表1 學校和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2.家校雙方認同家校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家庭與學校對協同育人的態度影響協同育人活動的開展和實施,積極的態度有利于推動協同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如表2所示,97.2%的教師和85.78%的家長認為非常有必要在學生德育中進行家校合作,2.8%的教師和12.53%的家長則認為比較有必要進行家校合作,僅有個別家長對家校協同育人持反對態度。可見,家長和教師都清楚地意識到家校協同育人的必要性,而且教師群體比家長群體對家校協同育人的意愿更強烈。教師作為學校的代表,他們的認識和意愿反映出學校期望城中村家庭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訴求。

表2 家校協同德育的必要性
家校之間具備溝通、聯系、交流的途徑是家校協同育人的前提,順暢的家校聯系和交流為家校協同育人提供基本保障。
1.家校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途徑多樣
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家校聯系的途徑多樣,而家長會、電話溝通和網上交流是家長和教師之間常用的聯系和交流途徑。家訪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補充和延伸,在家校雙方的聯系和交流途徑選擇中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71.03%的教師把家訪作為家校溝通的途徑之一,僅有3.13%的家長在家訪時才與教師有交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家長認為,學校和教師是家訪主動發起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擁有是否進行家訪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和教師對家訪采取了靈活的處理方式,但家長不了解這些方式。結合訪談了解到,N市教育局曾組織全市中小學開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6],上述三所學校在落實教育主管部門文件時,結合學校和受訪家庭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操作。E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反映,該校班主任較多采取電話家訪而非實地家訪的形式。通過訪談了解到,除了以上溝通渠道,上述三所學校都建立了家委會,家委會每年開一到兩次會,收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看法和意見,在家長會召開前反饋給學校。

表3 家校雙方聯系和交流的途徑
2.家校交流所關注的育人內容多元
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家校雙方協同育人所關注的內容多元。從交流的主要內容所占比重來看,家校雙方關注的重點略有差異。關注的內容方面,家長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學生的學業成績、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際交往,教師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人際交往。通過比較家長和教師關注的內容可以發現,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教師首要關注的重點,其次是學業成績,而對于家庭而言,學業成績是家長最關注的問題。這與訪談調查了解到的情況是一致的,城中村的家長對子女有著樸素的“一代比一代強”的教育期待,希望子女通過學校教育,從“干體力活”的藍領階層上升到“坐辦公室”的白領階層,實現階層跨越。

表4 家校協同育人關注的主要內容
3.家校雙方尋求德育交流與合作的主動性存在差異
家校雙方尋求德育交流與合作的主動性存在較明顯的差異。調查發現,主動指導家長進行德育的教師達85%以上(33.64%的教師經常主動指導,51.4%的教師有時主動指導),很少或從不指導家長的教師占比不到15%。可見,學校作為德育的主體,在尋求家庭對德育工作的支持、參與和配合上態度和行為更積極主動。而家庭方面,僅有8.67%的家長經常主動向教師尋求德育方面的指導,41.21%的家長有時向教師尋求德育指導,42.17%和7.95%的家長很少或從不向教師尋求指導。約50%的家長缺乏協同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諸多因素影響著城中村社區家校協同育人活動的開展,鑒于此,筆者將從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
1.影響家校協同育人的消極因素
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在家長群體看來,自身工作繁忙、文化程度低導致無力參與、缺乏家校溝通的平臺和渠道是阻礙家校協同育人的主要消極因素。對家長學歷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影響其家校協同育人的消極因素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家長文化程度越高,越有信心和能力參與家校協同育人,越傾向于希望增加、拓寬家校溝通渠道,越對協同育人的質量有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而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家長(小學占74.36%,初中占55.15%)對參與協同育人感到力不從心,因而對現有的家校協同育人渠道和平臺要求不高。這與訪談調查了解到的信息相互印證,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對協同育人的參與意識更強,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對參與協同育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傾向于服從學校權威。

表5 不同學歷家長視角中阻礙家校協同育人的消極因素
調查發現,對于教師群體而言,阻礙家校協同育人的消極因素依次為家長工作繁忙(84.11%)、家長溝通態度敷衍(78.5%)、家長推脫教育責任(74.77%)、缺乏家校溝通的平臺和渠道(43.93%)、家校之間教育理念沖突(15.89%)、家長教育能力不足(10.28%)。只有10.28%的教師認為家長教育能力不足是消極的影響因素。可見,大部分城中村學校的教師認為家長對協同育人的態度不積極是阻礙協同育人的重要消極因素。而對于家長的教育能力,教師并沒有過高的要求。
2.影響家校協同育人的積極因素
調查發現,影響家校雙方協同育人的積極因素在教師和家長視角中存在一定差異。家長認為,促進協同育人最重要的因素是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家校協同育人活動(37.35%),其次是家校之間具備多種交流溝通的渠道和途徑(27.23%)。而對教師而言,家長積極推動和參與是促進協同育人活動開展的最重要的因素(38.25%),其次是組織豐富的協同育人活動(25.23%)。可見,豐富多樣的家校協同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可能是促進和吸引家長參與協同育人活動的有效手段,為開展高質量協同育人活動提供了參考。
家校雙方對協同育人的滿意度是衡量協同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發現,家長群體對協同育人的效果滿意度比較高,非常滿意(22.89%)和比較滿意(61.20%)的家長達84.09%,不大滿意和不滿意的家長只占15.91%。而教師群體中,非常滿意與比較滿意的教師和不大滿意甚至不滿意的教師各占一半。可見,家長群體比教師群體對家校協同育人的滿意度更高,教師群體對家校協同育人的訴求更強烈,比家長更迫切期望開展高質量的家校協同育人活動,也比家長更重視家校協同育人活動開展的效果。
通過對N市城中村三所學校的家校協同育人狀況進行調查發現,當前城中村家校雙方對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正確認識,家校之間聯系和交流的途徑較多,雙方關注的育人內容比較多元,家長對家校協同育人的滿意度比較高。但是,城中村家校協同育人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如果不加以關注,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就會影響協同育人的成效。
第一,學校和家庭在家校協同育人中存在不對等性。現有的家校溝通交流途徑雖然比較多,但是從溝通的形式來看,家長會、網上交流(班級QQ群、微信群)、家長開放日、家訪等都是由學校組織發起的,學校處于上位,扮演領導者和主導者角色,發通知、發信息要求家長參加。而家長居于下位,只能被動配合,扮演服從者和參與者角色,家校之間沒有建立起相對平等的互動機制。
第二,“家長工作繁忙制約其參與家校協同育人”是個偽命題。調查發現,84.11%的教師和58.07%的家長一致認為家長工作繁忙是影響城中村家校協同育人最重要的消極因素。本研究了解到,19.04%的家長為企業員工、0.96%的家長為公務員、3.86%的家長為事業單位員工、21.45%的家長為商販、54.69%的家長為自由職業者(含14.7%的外來務工人員)。其中,工作相對穩定、上班時間和時長相對固定的家長如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員工,他們占比只有23.86%,余下的占比76.14%,他們的工作時間和時長難以確定,工作繁忙程度難以評估。可見,“工作繁忙”不是制約城中村家長參與協同育人的真正原因,工作性質導致的上下班時間不固定、工作時長難確定、工作場所經常變更、勞動強度大等現實因素,使他們難以兼顧協同育人活動。
第三,部分家長缺乏與學校進行德育交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導致學校對協同育人的滿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其根源可能來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城中村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面對青春期子女的管教問題,面對復雜的時代變遷,他們在知識儲備、教養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難以與學校教育同步,對協同育人工作感到力不從心;二是城中村部分家長靠出租多余住房、商鋪以及分紅等方式獲取高額收入,缺乏競爭意識和上進心,對子女疏于管教,對學校教育不夠關心;三是城中村家長首先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其次才是子女的品德教育,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重智輕德的價值取向。
要改善城中村家校協同育人的現狀,學校和家長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家校協同育人雙向溝通機制。家校協同育人雙向溝通機制的建立是良好的家校協同育人的基礎和保障。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學校應將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體系,制訂家委會章程,發揮家委會在家校協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所調查的三所城中村中學都建立了家委會,但是,由于城中村家長學歷偏低、教育能力參差不齊,家委會基本上一年只開一次或兩次成員會議,其監督、參與、協調等作用并沒有完全體現和發揮出來。城中村學校要進一步改變觀念,改變家校合作中的“上位者”“領導者”定位,不能將家校協同育人停留在家長對學校的配合、服從、支持和參與的單向交流模式上,應進一步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和指導,在現有家委會的基礎上,推動家委會的工作系統化、規范化,使家長成為學校的育人同盟者,促使家校協同育人逐漸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第二,組織開展特色鮮明、有針對性的協同育人活動。除傳統常規育人活動外,城中村學校還應針對城中村家長工作性質、受教育程度等具體情況,組織開展富有特色的協同育人活動。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協同組織育人活動。學校爭取城中村社區的支持,創設良好的社區教育環境,面向社區居民和家長開展教育宣傳活動月或宣傳周活動,宣傳本地區、本學校教育改革的措施、成績和前景,聽取家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為家長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提供咨詢等。二是深入開展實地家訪工作。教師要擴大實地家訪的覆蓋面,主動向家長介紹學校、班級及其子女的情況,共同探討教育學生的措施和辦法,做好家訪記錄,把家訪目的、任務、過程、達成的共識、獲得的啟發和反思記錄下來,提高家訪的實效性。三是組織與家長密切相關的育人活動。如感恩教育活動,既能進行德育,又能增進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促進親子交流,教育學生學會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感恩父母。
第三,增強家長培訓的針對性、計劃性和系統性。城中村學校對家長的培訓方式單一,以講座形式為主,通常在召開家長會前先開展家長培訓講座,講座內容與親子教育、家庭科學教養方式或者考前心理輔導相關。針對城中村家長普遍缺乏教育知識、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學校應增強家長培訓的針對性,有計劃、有系統地培訓家長,提升他們協同育人的能力。對家長的培訓應該有組織、有要求、有評估地向前推進。在形式上,突破單一的講座形式,學校可以采取研發培訓家長的校本培訓教材、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開設家長網絡學堂、定期發布培訓主題、組織家長開展教育交流活動等形式。在內容上,學校應該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城中村家庭教育或者家校溝通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專題分析和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親子觀、育兒觀、家庭觀。學校通過有針對性、有計劃性的家長教育培訓,幫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城中村家長逐漸成長為“力所能及”甚至“得心應手”的家庭教育能手,真正實現學校與家庭育人在目標、理念和方法上同步。
總而言之,城中村學校德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難點,學校和家庭應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協同育人雙向溝通機制,組織開展特色鮮明的育人活動,創設和諧的家校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