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祥
【摘要】科技創新大賽是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導向性的一類科技教育活動,是展示科技活動優秀成果的一種形式。本文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出發,對比科技創新大賽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異同點,分析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意義,根據其校本化所面臨的難題提出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策略,并總結了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科技創新;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策略;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學校執行的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課程,是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而科技創新大賽是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導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動之一,是展示科技活動優秀成果的一種形式。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想,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進行科技創新大賽輔導,既可以豐富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也可以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一、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及校本化的必要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科技創新大賽體現了現代化的教育觀,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同時要為學生建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他們體現的教育理念和活動過程是相同的。從活動對象來看,綜合實踐活動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是大眾教育,科技創新大賽面向的則是科技精英;從活動內容來看,大眾的教育必然要求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應具有普及性,而精英的教育就要求活動的內容必須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新;從活動成果來看,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評價是重結果,更重過程,而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在兼顧過程的同時,更重視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創新大賽其實是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一種展現優秀成果的比賽,起到引領學生如何進行研究的作用,同時也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科學研究,體會綜合實踐活動的魅力。因此,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基本策略
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面臨著三個難點,分別是學校與教師對科技教育類校本課程的價值的認識是否統一,學校的教育傳統、教育資源與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是否能有機結合,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觀念差異是否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針對以上問題,在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化解難點,以獲得更為深入的發展。
(一)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時應注意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校的整體追求。校本課程開發是基于一定的學校教育哲學而開展的,也就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目的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來進行,它應該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校的整體追求,因此在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時不僅要注重科技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科學情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據學校的教育傳統,對其進行“校本化”的改造,從而“傳承”學校的文化。
(二)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注意根據學校的資源來整合教學內容。校本課程強調對于地區和學校的適應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資源,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傳統、硬件和師資,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對他們的依賴比較高,因此在開發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自身特點,整合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三)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加強不同學科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學科比一般性校本課程要多,涉及的知識更難,某一學科很少能單獨完成,某方面甚至需要利用校外其它學科資源進行輔導,如果各學科之間加強合作,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時就會少走很多彎路,這對其校本化乃致形成校本特色有極大的幫助。
三、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具體途徑
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應該是學校與教師整合各種資源的過程,此過程以技創新成果為中介,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從而完成具有科技創新特征的學習過程。因此,在將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時要抓住綜合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讓實踐活動與學生、教師,學校資源和校外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見,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多學科老師結合,整合科技創新校本教學內容。科技創新大賽與綜合實踐活動一樣,一個主題項目涉及到多個學科,單靠某個學科進行教學主指導,難以滿足需要,因此開發時要求有統一的思想,從學校整體出發,建立合適的教師團隊,制訂合適的教學內容。可以以某個老師或學科為主,針對涉及的項目內容進行調配相關學科的老師,例如開發發明創造類的校本時,可以由口才好的老師負責發明方法課,具體到發明項目時,再加上相關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等學科老師進行輔導。
(二)結合校內外資源,開設與學校資源相關的校本課程。每個學校擁有的資源都不一樣,資金雄厚的學校可能擁有更多的制造設備,更加容易制作發明類作品,故開設發明創造類校本會更便利;農村類學校可更多關注種植、養植類校本;一些新建的學校,尤其想營造“科技”氛圍的學校,可以以創設學校科技創新教育環境為切入點,開設與學校環境建設相關的校本。例如,“預留”某方面的科技氛圍建設,開發成校本課程,由學生去設計制作或操作,可更有效促進學生的興趣,又如學校路牌的設計,學校田地種植的開發,某板報的外觀設計等可開發成科技創新類校本資源,或者針對學校的遇到的某方面問題,由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尋找解決辦法等。
(三)結合校外資源,共同開發科技創新實踐類校本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延申,也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一個重要支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行社會,因此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是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成功的關鍵。開發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校本時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既可豐富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方法,也能有效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校外的資源包括進行科技創新時所涉及的研究人員、研究條件和研究設備等,比學校更為專業和完備,若能充分利用好校外資源,則學生在此過程學到了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更多的技能,而教師在過程也可得到很大的提升。首先,可結合校外的資源,與校外有相關特長的人員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其次,開發校本課程時可結合校外資源開發相關教學內容,在進行課題研究時,更有針對性地利用校外資源。因此,開發此類校本課程時,一定要結合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好校外資源,如某學校地處制造加工業中心,則應該多開發相關資源;與大學相鄰的學校,應該引進大學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等。
(四)利用教育社會實踐點,建立科技創新實踐活動鍛煉基地,開發與基地相關的科技創新類校本課程。結合基地的設施條件,針對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確定校本課程的內容,有利于課程的持續性,同時能方便課程內容的延伸。如某植物園為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而且植物園植物種類繁多,面積很大,有相關專業人員,因此某學校以它為基地,開發了一系列研究某種植物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校本課程,年年更新,效果明顯。
開發科技創新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是科技教育的有機構成,但由于它對外界的要求比一般校本課程要高,因此在開發的時候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在學校、各學科教師和校外資源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下,挖掘校內資源,選擇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內容,這樣才能達到綜合實踐活動和科技創新輔導的雙重目的。
【 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規劃課題“基于校本的中學創客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8GH284)】
【參考文獻】
[1]陳東,賀興亮.將科技創新教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20(1):47-48.
[2]鄒立波.學校科技創新活動的課程基礎——綜合實踐活動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5(11):8-10.
[3]唐衛軍.基于科技創新理念的綜合實踐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7(11):4-5.
[4]黃麗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J].教師,2020(6):111.
[5]李敏.中小學科技創新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6):69-72.
(責任編輯:鄧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