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芷任 柴丹娜 王偲婉玥 山東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展現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漢語課堂上“講什么中國故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擺在對外漢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因此特成立調研團隊,面向山東省內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師生及各國漢語學習者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實操性建議。
本次調研內容主要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生群體對于中英雙語中國故事的認知情況,以及目前對外漢語教師講述中國故事的教學實況。通過問卷調查加以分析總結,向學界提供相關信息及數據,幫助其更好地進行有關“講好中國故事”內容的深度研究。本次調研也可向處于教學階段的教師提供上述認知和教學方面的情況,便于其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并通過課堂實驗對中國故事的實際講述情況進行改進。
山東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李群、王偲婉玥、柴丹娜、李瑞琪、李芷任。
山東省內高校對外漢語教師:25 人;
各國漢語學習者:52 人。
2021 年2 月20 日—2021 年3 月10 日。
(1)問卷調查法:為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生群體對于中英雙語中國故事的認知情況和目前對外漢語教師講述中國故事的教學實況,調研團隊借助“問卷星”平臺,編制、下發了針對對外漢語教師和漢語學習者的2 類調查問卷:《中英中國故事編排策略與教學實況調查問卷》,共18 個題目(含一個開放題目);《關于中國故事的調查問卷》,共15 個題目。問卷調查于2021 年2 月20 日—2021 年3 月10 日進行,分別發放77 份問卷,第一類問卷回收25 份,第二類問卷回收52 份,有效問卷共計77 份。利用SPSS 等專業軟件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2)訪談調查法:在問卷末對愿意接受后續訪談的教師聯系方式進行了統計。根據問卷回答情況設計訪談問題,成員每人對接教師進行訪談,并對訪談內容分類進行整理、分析。
(3)文獻調查法:根據調研內容,以“中英雙語”“中國故事”“對外漢語教學”等為關鍵詞于知網、萬方等數據知識平臺查閱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利用文獻中相關數據及已有研究協助設計問卷及訪談問題,并通過問卷及訪談對現有文獻研究內容的缺失進行補充。
1.對于中國故事的認知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71.43%的漢語學習者在“為什么選擇學習漢語”這一問題中選擇了“喜歡中國文化”,而實際上,中國故事便是中國文化呈現的一個重要載體。91.43%的漢語學習者認為十分有必要開設一門專門講中國故事的課程,同時有60%的漢語學習者支持在綜合課堂中添加中國故事的專門講解。這說明當前在課堂中增加中國故事的需求情況較為樂觀。80%的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故事的途徑來源于課堂,由此表明課堂是中國故事講授的重要場景。
2.對課堂講述情況的評價
通過調研得出,目前課堂中講述中國故事存在一些問題。在“關于老師在課堂上呈現中國故事及其講述過程有哪些不足”的數據顯示中,62.07%的漢語學習者認為,有些故事道理太深奧,很難理解,44.83%的漢語學習者認為內容故事較為相似,17.24%認為老師無法明確闡述故事的內容和含義,3.45%認為老師的講解過于枯燥單一。這說明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故事的選擇。一方面,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使得中國故事數量繁多,內容豐富,一定會存在漢語學習者難以理解的情況。另一方面教師在故事選擇時往往缺乏新意或存在重復選擇的問題,使漢語學習者對中國故事的興趣度有所降低,教師在課堂講述中國故事時尚有進步空間。
在對“漢語學習者接觸和學習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的調查中,60%的漢語學習者認為中國故事復雜,40%的漢語學習者認為文化差異大,難以理解,同時也存在著缺乏教師指導以及語言水平較低的情況。這說明在漢語學習者學習中國故事的過程中,理解中國故事難度較高是主要困難,同時,跨文化講述中產生的差異問題也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對外漢語教師是直接接觸漢語學習者的群體,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對“什么是中國故事”“講什么中國故事”“如何講中國故事”及各種相關情況的認知和看法尤為重要。
1.中國故事課堂講述情況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在課堂講述時,84%的教師采取根據課文內容,需要解釋的時候進行講解,8%的教師選擇不刻意講解,學生問到才講,而選擇專門用一節課或幾節課講(專題講述)和與學生課下交流的時候,如有需要,用故事向其解釋的教師比例各占4%。這說明在目前課堂講述的過程中,講中國故事時更多是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而進行選擇性講解,其講解往往是被動的,而不是進行主動的專題講述。
此外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頻率上,56%的教師1~2 周講一次,28%的教師極少或無規律講解。該頻率與上文的調研結果相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中國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講授頻率很低。中國故事雖為目前研究熱點,但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教師講解體系尚未完善。
2.課堂講述中國故事存在的問題
統計結果顯示,教師對我們給出的五種問題類型選擇較為平均,在教師的選擇中,問題類型為“不貼合學生生活,實用性差”的占比60%,“缺乏趣味性”的占比56%,“故事內容單一”和“道理難以理解”的均占比44%,“中外語言障礙”的占比40%。
這一方面說明,對外漢語教師對自己講述中國故事的情況有較為客觀的認識,并且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前對外漢語課堂上講述中國故事的確存在多方面問題。例如如何選擇故事內容、怎樣體現故事內涵、中英雙使用比例等,這一定程度上能為今后的針對性改進措施提供方向上的參考。
3.對于出版中國故事教學用書的觀點
鑒于目前對外漢語課堂講述中國故事尚存在一些問題,是否出版一本針對中國故事講述的教學參考用書是我們亟須了解的問題。
統計結果顯示,92%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對外漢語教師并沒有比較完整的講解體系,因此對“中國故事”教學參考書的需求較為迫切,一本/套教學參考用書的出版需要提上日程。
4.針對對外漢語教師講述中國故事的建議
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習者對中國故事的接受情況不同,因此分階段講述中國故事很有必要。在不同階段,應選擇合適的中國故事,講述符合“i+1”原則的內容。
(1)關于教學參考用書中涉及的中國故事內容,我們經過對文獻、現有中國故事出版書籍等整理和篩選,確定出13種中國故事內容類型,要求教師選擇出各語言水平階段最應涉及的內容,最后根據數據內容選出前6 項。
根據問卷統計結果,為如下情況:
①初級參考書涉及內容的前6 項分別是:“中國利儀與習俗”“中國節日”“歷史傳統”“中國飲食”“中國精神”“成語故事”;
②中級參考書涉及內容的前6 項分別是:“中國精神”“中國成就”“中國利儀與習俗”“成語故事”“文學與藝術”“中國人物”;
③高級參考書涉及內容的前6 項分別是:“中國成就”“歷史傳說”“中國精神”“時事新聞”“文學與藝術”“中國人物”。
這說明,對外漢語教師根據課堂講述中國故事的教學經驗,對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習者易接受什么樣的中國故事、什么樣的中國故事適合不同水平的漢語學習者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2)關于講述中國故事時的側重,問卷中主要體現了“詞匯”“語法”“內容理解”“文化內涵”“修辭手法”五項,統計結果如下:
①初級中,“內容理解”占比84%,“文化內涵”占比60%,“詞匯”占比40%,“語法”占比16%,“修辭手法”占比0%。
②中級中,“文化內涵”和“內容理解”均占比80%,“詞匯”占比24%,“語法”占比16%,“修辭手法”占比0%。
③高級中,“文化內涵”占比88%,“內容理解”占比64%,“修辭手法”占比52%,“語法”占比20%,“詞匯”占比4%。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內容理解”雖然占比一直很高,但是從初級到高級,它的占比呈下降趨勢,“文化內涵”占比呈上升趨勢,“修辭手法”也由0%升至52%。這說明對于不同階段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對外漢語教師需要把握重點,符合教師的講解目標及學生的學習需求。
5.未來對外漢語教師的能力培養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生是“中國故事”的直接與間接講述者,因此對未來對外漢語教師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講好中國故事中非常重要,與上文“文化內涵”在講述中國時較為側重的結果一致。且對外漢語教師需要對中國故事進行大量儲備,并培養對中英兩種語言的處理能力和故事講述能力。
6.中國故事講述過程中的語言地位
中國故事需要講給世界,英語是當今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對外漢語教師在講述過程中也應對中英兩種語言選擇與表述有一定了解。
統計結果顯示,88%的教師選擇了“漢語為主,英語為輔助的解釋作用”,12%的教師選擇了“中英語言同等重要,一個故事要用兩種語言呈現”,沒有教師選擇“只用漢語或英語即可”。這說明使用中英兩種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對外漢語教師比較認可的觀點,而且更多的還是主張漢語為主,重視強調中國故事中漢語的本體地位。
7.中國故事的傾向問題
“中國故事”自提出以來,已經擴展到了世界范圍,因此要想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愿意聽、想要聽,那么中國故事的展現與講述過程中應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88%的教師選擇了“是”,12%的教師選擇了“否”。這說明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中國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的情況較為普遍,這給了我們較大的啟示,講述中國故事需要拓寬視角,將眼光放于人類命運共同體。
1.培養對外漢語教師故事講述能力,增加中國故事講授頻率
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首先要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增強其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考慮如何將復雜深奧的中國故事轉化成淺顯易懂的道理,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興趣。數據顯示80%的漢語學習者偏向于通過教師結合圖片、視頻等內容講授,65.71%的漢語學習者選擇教師單純語言講授,22.86%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生展示來學習中國故事,這說明對外漢語教師要多了解漢語學習者想要的聽取方式,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是漢語學習者接受中國故事最主要的場景,因此教師應該提升自己在課堂上的講述能力,同時適當增加中國故事講授頻率。
2.出版針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故事教學參考用書
統計數據顯示92%的教師認為出版一套講述中國故事的教學參考用書是十分必要的,經過在當當網等各大網站的查閱,可以發現目前講授中國故事的書籍受眾大多是中國學生,有雙語版本的中國故事書籍,但是往往只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且沒有難易程度劃分,難以符合各個水平漢語學習者的需求,故事內涵區分度較小。因此,出版針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故事書是十分有必要的。
數據顯示,在我們所列出的13 種中國故事種類中,漢語學習者對中國節日的興趣度最高,占比62.86%。歷史傳說、成語故事、中國人物占比均為54.29%,占比最低的為中國精神,僅為28.57%。因此,在編寫中國故事書時可酌情增加中國節日、歷史傳說、成語故事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應參考對外漢語教師對初、中、高級參考書的內容建議,最終出版一本優質的中國故事教學參考用書。
3.教學用書版塊設置需具有趣味性,形式多樣
上文中提到過目前市面上的中國故事書往往存在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情況,內容區分度不大,并不能吸引漢語學習者的興趣。因此在中國故事書的版塊設置上,就應當有所創新。如探究多樣的分類方式、語言更加活潑輕松、添加適當的活用練習、增加相關視頻等,使版塊設置更加豐富。
同時滿足漢語學習者“隨時學”的需求,在書中增加二維碼,創設與書籍同步的公眾號等,使漢語學習者可以“隨掃隨看”,不受限制。
4.以客觀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目前國際背景下,世界上有許多防止“文化入侵”的聲音,許多海外孔子學院的關閉就是現如今對外漢語教學困境的真實寫照。這要求我們在選擇以及講述中國故事視角時應客觀真實,向漢語學習者展現真實的中國,不要刻意對其進行美化,避免強行輸出,立足中國實情,有什么講什么,發揮中國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最佳效用。
綜上所述,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時代課題,講什么、如何講,是擺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生面前的重要任務。本篇調研報告已將“漢語學習者對于中國故事的認知及對課堂講述情況的評價”“對外漢語教師對中國故事的認知和講述中國故事的情況”以及部分建議與思考展示出來。希望引起學界的重視,并針對本文所調查的漢語學習者和對外漢語教師的情況,深入挖掘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對中國故事內容如何選擇等問題做出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