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的“兩個相結合”拓展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理解,是對“一個相結合”的堅持與發展、守正與創新,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內在的邏輯關系。“第一個相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的過程,也是中國實踐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第二個相結合”一方面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精神境界等得到具有馬克思主義導向的根本性改造與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下推動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中國新文化之主要組成部分,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文化風格、文化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兩個相結合”之間不是外在并列的關系,既有不同的內涵側重,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結,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大命題之中。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具體實際
[作者簡介]秦志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創新中心(華中師范大學)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①,即“兩個相結合”的新論斷。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把“兩個相結合”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寫進《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之中:“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②“兩個相結合”的科學內涵是什么?特別是為何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同時提出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相結合”之間是什么關系?這是理論界必須深刻把握和科學回答的理論課題。為此,筆者擬在考察“兩個相結合”提出的歷史進程的基礎上,闡釋“兩個相結合”的科學內涵、辨析“兩個相結合”的邏輯關系。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深層邏輯關聯,也有利于新征程上我們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為發展2 1世紀馬克思主義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一 “兩個相結合”提出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的提出有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是對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的堅持與發展、守正與創新。梳理把握這一歷史進程,在歷時性比較中體悟“兩個相結合”的新意涵和新意蘊,是我們全面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進而清晰闡明它們之間邏輯關系的必要準備。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歷史出場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始終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和理論內核。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問題,我們黨并不是甫一開始就認識深刻和保持清醒的,而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出場雖有其邏輯必然性,但更是特定時空境遇下的歷史必然。
1 9 2 1年7月,“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①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黨在成立初期,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缺乏深刻認識和清醒把握,對于中國革命實際缺少深入調研和精準分析,教條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機械地接受共產國際指導和照搬蘇聯經驗,因而在早期的革命實踐中犯了很多教條主義錯誤,走了不少彎路,經歷了嚴重挫折,遭受了極大損失,甚至一度使革命事業陷入絕境。
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在付出沉重慘痛代價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開始探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認為,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既不能采取從書本出發、以為照抄照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就能解決中國問題的教條主義態度,也不能采取輕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于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的經驗主義態度,因為二者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究其實質“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②。1 9 3 8年1 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③“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④,從而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與此同時,當時在黨中央負總責的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報告中,也明確使用了“中國化”這一概念。他指出:“在組織工作中必須熟習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但必須嚴格的估計到中國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習慣的各種特點,來決定組織工作的特點,來使組織工作中國化。”⑤《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亦強調:“必須加緊認真地提高全黨理論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學會靈活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國際經驗應用到中國每一個實際斗爭中來。”⑥這表明,當時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上已經達成了一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命題可以說正式地歷史性出場了。這一出場建立在對早期革命實踐教訓的深刻總結反思基礎之上,是歷史的必然,標志著我們黨在思想理論上開始從幼稚走向成熟。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內涵拓展:從“一個相結合”到“兩個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歷史性出場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其認識不斷加深,其內涵也不斷地得到拓展與深化。
1.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不斷加深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毛澤東雖然在個別場合繼續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如1 9 4 1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要分清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⑦,“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員,才算好教員”⑧,但他更多使用的是“相結合(之統一)”的表述,如1 9 3 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提出和闡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原則,強調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①;又如1 9 5 6年4月,毛澤東明確強調“以蘇為鑒”,“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②,找出一條符合中國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再如1 9 5 6年9月,在同參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黨的代表談話時,毛澤東回顧指出,我們黨清算了教條主義的錯誤路線,才“真正找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的道路”③。1 9 6 1年1月,毛澤東在重提六屆六中全會上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述時,進一步明確將“中國化”和“相結合(之統一)”兩種表述等同起來。他指出:“所謂馬列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一,一個普遍一個具體,兩個東西的統一就叫中國化。”④“相結合(之統一)”與“中國化”兩種表述雖然沒有本質差異,但“相結合(之統一)”的表述畢竟語義更明確、內涵更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的深化,也因此成為之后很長時間里我們黨的重要文獻表達“中國化”的主要話語。
2.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與時俱進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個相結合”表述的同時不斷結合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后,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鄧小平反復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基本點是實事求是,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⑤。與此同時,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解放思想”的時代要求,并把“解放思想”置于“實事求是”之前。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⑥;而解放思想的實質就是“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⑦,“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⑧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歷史性決策。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進一步深刻指出,總結我們黨的長期歷史經驗得到的基本結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⑨自此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命題,正式開啟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新進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嶄新的時代內涵;并逐漸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一系列原創性的理論成果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成功實現了在毛澤東對“第二次結合”艱辛探索基礎上的“接著講”,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了新的歷史階段。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個相結合”表述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它們進行了深入闡釋。他指出,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關鍵在于深刻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深刻認識和掌握中國的國情,并把兩者正確地統一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之中”??,并提出了實現這種結合的“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的基本方法,即:要以“中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他還強調,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①在這一思想原則的指引下,江澤民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大時代課題,成功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了2 1世紀。
黨的十六大后,胡錦濤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個相結合”表述和思想路線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我們黨關于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表達。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②,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③。他強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④。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引下,胡錦濤逐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成功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大大推動了一步。
3.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實現了新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提到了史無前例的新高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擺到了關系民族精神獨立、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位置,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同時還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和文化虛無主義者,從來認為“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⑥;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⑦;“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⑧。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回望過去的奮斗路,展望未來的奮進路,習近平以更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寬廣的理論視野進一步鮮明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命題新論斷,形成了“兩個相結合”的新表述、新敘事話語。“兩個相結合”“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⑨,從廣度和深度上大大深化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認識,突出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們黨的百年奮斗、百年輝煌的思想文化密碼的精準把握。在很大意義上,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在思想文化上實現超越和自強。可以說,“兩個相結合”是百年中國社會歷史演進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百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辯證統一的必然結果,深刻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實現了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的新飛躍。
二 “兩個相結合”的科學內涵
“兩個相結合”既是對我們黨百年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我們黨百年理論創新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還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 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莊嚴宣示,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全面準確深入把握這一思想內涵,我們可以進行“三階”分析,既要具體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也要分別把握每一個相結合的內涵,更要整體把握“兩個相結合”的內涵。
(一)“一階”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含義
“兩個相結合”是從“一個相結合”拓展而來的。不管是“一個相結合”還是“兩個相結合”,結合的一方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關于這一方,縱覽我們黨的重要文獻,曾有不同的表述,如理論、普遍真理、普遍原理、基本原理、普遍原則①、基本原則②等。這些不同的表述并沒有根本性差異,意涵基本一致,強調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那些規律性的認識、基本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內容。那么,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能夠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對其認識是不斷拓展與深化的。從內涵來看,目前共識性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在其形成、發展和運用過程中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而確立起來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論”③,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基本觀點和科學方法的有機統一。從外延來看,學界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統一等1 3條原理④;也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括為1 2條⑤。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 0 0周年大會上提出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9個方面的思想⑥,這9個方面的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延的概括。可以看到,盡管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內容(外延)上存在不同看法,但在其基本內涵上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區別于、相較于特定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作的個別論斷和具體結論而言的。這里應當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身也是發展的,具有時代涵括性,既包括原發性原理(馬克思恩格斯闡明的) ,也包括繼發性原理(后繼者闡發的)。
不管是“一個相結合”還是“兩個相結合”,結合的另一方都有中國具體實際。關于這一方,在我們黨的重要文獻中同樣曾有不同的表述。如改革開放前使用過實踐、具體實踐、具體實際、具體情況等表述,改革開放后還使用過“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等表述。這些不同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雖有不同的內涵側重,但也沒有實質性不同,基本可以概況為“具體實踐”和“具體實際”⑦。那么,具體實踐與具體實際之間是什么關系?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具體實踐強調的是實踐性,是與理論性相對而言的,具體實際強調的是特殊性,是與普遍性相對而言的。兩者的聯系在于,普遍性是理論上的,特殊性是實踐上的;具體實際內含著具體實踐,或者說在具體實際下的只能是具體實踐(實踐都是具體實踐,都是在具體的歷史的條件下的實踐,具體實際是具體實踐的時空條件)。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之相結合的這一方概括為“中國具體實際”更為合理(但這并不否定特定語境下使用“具體實踐”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是中國具體實際?從內涵來看,中國具體實際不是雜多的任意客觀事實,而是主要的穩定的長時間存在的客觀事實,主要是指中國的基本國情,包括社會性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階段或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等。此外,雖然中國具體實際凸顯的是中國的現實(當下)或現實(當下)的中國,但中國的現實是以中國的歷史為基礎或前提的,現實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⑧,因而中國具體實際還潛隱地包含著中國歷史文化實際。從外延來看,中國具體實際則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既有其穩定性又有其漸變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具體實際是一個歷史性范疇。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分析和把握是動態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看到的當時中國最大的實際是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看到的當時中國最大的實際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的階段;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中國最大的實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
此外,“第二個相結合”特別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那么,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什么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后又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中華傳統文化?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內涵來看,是指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能夠“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①的精華部分;從外延來看,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②等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其次,如前所述,中國具體實際潛隱地包含中國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因而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具體實際也潛隱地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是靈肉同軀、不可割裂的有機體。但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不是中國具體實際能夠完全涵蓋的,有著超越中國具體實際的外延。③或者說,兩者側重不同,中國具體實際更加凸顯的是中國實際的“現實之維”和“物質方面”(社會存在維度的物質實際) ,指稱具體化的客觀環境、時代條件、生產力水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凸顯的是中國實際的“歷史之維”和“精神方面”(社會意識維度的文化實際) ,指稱抽象性的價值理念、文化心理、思維模式等。再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是,能夠和需要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只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這是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中華文化系統中既有文化精華,也有大量的文化糟粕,對于落后腐朽的文化糟粕,它們是不需要且不夠格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是需要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而被拋棄的。而即使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由于時代的變遷,也需要把其精華的內容從陳舊的形式中抽剝出來,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大時代之“時代精神的精華”與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結合。這里應當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靜態的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具有延續性,是動態的、延續到當代的文化,是現在還存在、還在發揮作用的、從傳統社會承繼下來的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二階”把握:每一個相結合的含義
通過上面對三個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相結合的含義。這里需要指出,既然是兩者相結合,那就說明相結合的雙方是同等重要的主體,不能以一方為主體另一方為客體,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視另一方。據此,“第一個相結合”至少包括兩重含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化”中國具體實際。這里的“化”是指理論指導、理論應用,也就是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來具體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和審視中國,去分析和解決中國問題,主要是觀察和審視中國社會性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階段或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等,并由此出發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既防止超越階段發展也防止落后于中國實際,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的過程。如,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研判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并進而確定中心任務、制定戰略策略。二是中國具體實際“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里的“化”是理論檢驗、理論升華,也就是通過中國具體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科學性、真理性,并把中國具體實踐經驗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提煉升華為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原則,這是中國實踐檢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過程。關于前一點,毛澤東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之初就明確強調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④,并“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⑤。關于后一點,毛澤東事實上在1 9 4 1年也曾講過“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①。馬克思也說“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②在這個意義上,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既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實踐檢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發生了轉化,繼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首先就要從這些基本國情出發,不斷結合新的實踐推進理論創新。
同理,“第二個相結合”也應該包括兩重含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里的“化”是理論改造、思想激活,也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精神境界等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下得到具有馬克思主義導向的根本性改造與提升,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其實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現代化。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改造激活轉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等。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里的“化”是內化、文化化,也就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下推動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中國新文化之主要組成部分,使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活的民族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文化風格、文化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其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化。毛澤東是這方面的光輝典范,他把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基本原理表達為具有中國文化風格的“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認識與實踐的關系闡釋為知與行的關系。習近平也是這方面的光輝典范,他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改造與提升,更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中國話語表達;他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對傳統“協和萬邦”理念、“天下大同”理想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國際主義精神的彰顯與發展。
(三)“三階”把握:“兩個相結合”的含義
“兩個相結合”中的每一個相結合雖各有思想內涵側重,但不是可以決然分開的,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整體,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大命題之中,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實踐,是其具體展開。整體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本身就包含兩重含義: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或化為中國的) ;二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化(或化為馬克思主義的)。前者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具體時空場域的具體運用、對中國具體實踐的理論指導,包括需要轉化為民族形式、內化為中國新文化。后者強調的是中國具體實踐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檢驗、豐富和發展,蘊含著中國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即把中國實踐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也包括中國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化(改造)。要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動態”角度來理解,是一個雙向的運動過程,從“靜態”角度來把握,蘊藏雙向提升的結果。
三 “兩個相結合”的邏輯關系
如上所述,“兩個相結合”既相互區別,又分別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這是“第二個相結合”之所以能夠和必然會時代性出場的依據。與此同時,“兩個相結合”更是一個內在聯結、緊密聯系、不可割裂的有機統一整體。
(一)“兩個相結合”內在聯結、不可分割
“兩個相結合”內在聯結,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內在聯結。如前所述,中國具體實際潛隱地包含著中國歷史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雖然是中國的現實,但隱含著以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歷史前提、文化基礎。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③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實際上蘊含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換言之,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不能算全面了解了中國具體實際,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能算完全做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事實上,雖然在黨的十八大以前沒有明確正式地提出“第二個相結合”,但從毛澤東提出和闡發“一個相結合”之初,“一個相結合”就蘊含著“兩個相結合”。早在1 9 4 3年《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①。所以說,“兩個相結合”不是外在并列的關系,而是內在聯結的有機整體。
二是旨趣相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②,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還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系列重大成果。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管是“第一個相結合”還是“第二個相結合”,從理論維度來看,目標指向都是發展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實現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既是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事業(實踐)發展的需要。而從實踐維度來看,當前“兩個相結合”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以不斷發展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兩個相結合”相互區別、相對獨立
“兩個相結合”各自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相互區別、相對獨立。主要表現為如下三點:
一是內涵不同。如前所述,“第一個相結合”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現實的結合,遵循的是從理論到實踐、從一般到特殊的轉化邏輯。既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具體實踐的過程,也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具體實踐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其實質是一般理論的具體化、實踐化與具體實踐經驗的理論化、一般化。“第二個相結合”突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歷史文化的結合,既是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具有馬克思主義導向的根本性改造和提升,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下內化為中國新文化之主要組成部分,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文化風格、文化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二是地位不同。“兩個相結合”都很重要,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這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從中汲取智慧和養分,所以提出“第二個相結合”有其現實針對性和戰略考量。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兩個相結合”的地位并不等同。比較而言,“第一個相結合”是第一位的、主要的;“第二個相結合”是第二位的、次要的,是對“第一個相結合”的有益補充。這既是因為“第一個相結合”內含著“第二個相結合”,“第二個相結合”是“第一個相結合”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因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實踐已經證明:什么時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得好,什么時候我們黨的事業就能取得成功,而在這種結合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時刻顯性“在場”的。
三是要求不同。“兩個相結合”的內涵不同、地位不同必然意味著要求不同。從根本上說“第一個相結合”處理的是理論與實踐、普遍與特殊、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它要求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或是強調理論、原理而忽視實踐、實際,或是強調具體實際而違背甚至否定基本原理。真正追求這一相結合,當遇到實踐與理論、實際與原理沖突時,應堅持實踐優先、實際第一。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④,實踐之于理論具有優先性,特殊性之于普遍性也具有優先性。事實上,在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上,曾經犯過這兩種錯誤:一是對中國社會和實踐的特殊性估計不足,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左”傾機會主義;二是對中國社會和實踐的特殊性做過度詮釋。⑤具體而言,我們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實踐、引領現實,又要推動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對時代之問作出科學的理論應答,實現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
“第二個相結合”從根本上說處理的是今與古、中與外、東與西的關系問題。作為兩種文化范式,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結合的基礎,也有結合的現實必要性。兩者具有天然的內在契合性,如為人類求解放與以民為本的理念貫通、共產主義社會與大同社會的目標匯通。在當今依然存在兩種極端觀點:一是文化復古主義的觀點,如新儒家認為,要解決當代人類的難題、當今中國的問題只能全面復興傳統文化,而不能以源自歐洲的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二是文化激進主義的觀點,認為傳統文化一無是處,應該被全盤否定、徹底拋棄。“第二個相結合”要求辯證對待傳統文化,科學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把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內化為中國新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當代中國的新文化,既包括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思想、理念,更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理想。今后,繼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關鍵點就是遵循我們黨提出的“雙百”“二為”“兩創”的文化方針,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總之,“兩個相結合”既相互區別、又內在聯結,是不可分割、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展開、表現與要求。一方面,我們不能看不到兩者的“同”,要防止把兩者絕對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看不到兩者的“異”,要防止否定“第二個相結合”合理性的錯誤傾向。
四 結語
回望百年,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成長為世界上長期執政的最強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關鍵的就是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徹底的理論自覺、堅定的理論自信和持續的理論自強的貫通統一,在“中國樣態”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了彪炳人間的偉大成就。在很大意義上,一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百年創造、百年輝煌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可以說,黨的百年輝煌正是從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中啟航的。眺望未來,中國共產黨承擔著更大的使命、承載著更大的期待,要想始終成為最強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再創新輝煌,再贏新榮光,就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既是歷史經驗之啟示,更是歷史規律之要求。
*[基金項目]本文系2 0 2 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建黨百年思政課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發展規律研究”( 2 1 J D S Z K 0 2)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研究”( 1 9 C K S 0 2 5)的階段性成果。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1: 1 3.
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1: 6 6 - 6 7.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1: 3.
②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2 9 5.
③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 9 2 1—1 9 4 9) :第1 5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6 5 1.
④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 9 2 1—1 9 4 9) :第1 5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6 5 1.
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 9 2 1—1 9 4 9) :第1 5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6 6 5.
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 9 2 1—1 9 4 9) :第1 5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7 6 3.
⑦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3 7 3.
⑧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3 7 4.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6 1 1 - 6 1 2.
②毛澤東年譜( 1 9 4 9—1 9 7 6) :第2卷[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3: 5 5 7.
③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9: 1 3 3.
④龔育之.黨史札記:末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4: 2 8.
⑤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1 2 6.
⑥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1 4 1.
⑦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1 7 9.
⑧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3 6 4.
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3.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9.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6: 3 0 4.
①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0 1: 1 1 2.
②胡錦濤.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6: 1 1.
③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3 9.
④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1 5.
⑤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 6 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4: 1 3 .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5 5.
⑦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0: 3 5.
⑧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 N].人民日報, 2 0 2 1 - 0 3 - 2 6( 0 1).
⑨黃坤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2 2( 0 6).
①參見: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1 5 3.
②參見: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1 7 3.
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2 1: 3.
④靳輝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括為1 3條,包括: ( 1)關于客觀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運動發展的原理; ( 2)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和發展規律的原理; ( 3)關于時代本質和階段性特征的原理; (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統一的原理; ( 5)階級觀點與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 6)剩余價值學說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理論; ( 7)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和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的學說; ( 8)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的學說; ( 9)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律的理論; ( 1 0)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規律的學說; ( 1 1)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 1 2)人的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的原理; ( 1 3)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原理。參見:靳輝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老生常談[ N].社會科學報, 2 0 0 8 - 0 1 - 2 4( 0 3).
⑤參見:梅榮政.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幾個問題[ J].馬克思主義研究, 2 0 1 3( 0 3) : 1 0 - 1 1.
⑥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8: 1 6 - 2 3.
⑦參見:陳占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 0 0 7( 0 1) : 9.
⑧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 6 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4: 1 2 .
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7.
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6 4.
③陳培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 0 2 1( 0 3).
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5 3 4.
⑤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5 3 4.
①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3 7 4.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1 1.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7 0.
①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 9 2 1—1 9 4 9) :第2 0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3 1 8 - 3 1 9.
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1: 6 6.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4 9.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0 1.
⑤參見:俞吾金.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化[ J].現代哲學, 2 0 0 9( 0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