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歷史合理性。它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的需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必然結果。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執政為民的初心體現與內在要求,這就必然對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理念、方式、載體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應緊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抓牢鄉村振興對象這一關鍵主體,轉變其思想認識,提高其自身素養,增強其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信心和能力。與此同時,既要發揮鄉村群眾主體作用,激活內生動力,也需要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積極拓展鄉村文化振興主體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美好生活需要;新時代
[作者簡介]唐順利: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①,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雹谶@一認識必將有力推進新時代黨領導的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增強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價值。
一 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美好生活的內在邏輯體現
美好生活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同時又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現代化的政策視野和目標要求,厘清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然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而鄉村文化振興也構成了美好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美好生活對衡量鄉村文化振興成效提出了新指標,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踐要求,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是有效提升鄉村文化振興實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
(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
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既依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應扎實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多方位改善人民生活,高標準增強民生福祉。同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取決于良好社會物質財富供給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又取決于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保障實施。實際上,美好生活不是純粹的“經濟概念”。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美好生活“不是只要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就能實現的,而是要求創造社會綜合條件,實現對人們生活的全面而高質量的供給?!雹僬\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②,“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③的活動。人的需要層次逐漸遞增,“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雹苓@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滿足其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還有追求高層次的社會性和心理性的需要,期盼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實踐中,美好生活既關涉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硬實力,還關涉文化、教育、精神世界這樣一些不可忽視且極具力量的軟實力?,F如今,前一層次的物質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⑤不難看出,要想實現美好生活,應立足精準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超越單一經濟、政治、科技等范疇的考量,進行全面高效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供給,這正好符合鄉村文化振興應該包含的義理。鄉村文化振興是在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開展的一項精神文化工作,它更加注重教育、技能和主觀能動性,其實質是借助文化元素轉變振興主體思想觀念,改變其精神面貌,激發其內生動力,提升其發展能力,不斷賦能人民,讓人民用勤勞雙手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實際上,鄉村文化振興既能啟迪認知,也能化解精神危機;既能提升精神境界,又能賦予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鄉村群眾生活是否有獲得感,是不是美好而幸福地生活,關鍵在于群眾是否能克服“等靠要、庸懶散”,用持之以恒的辛勤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叭耸篱g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⑥,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感和認知感,真正享受美好生活樂趣。因而美好生活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自由自主的實踐創造活動。就此而言,鄉村文化振興對群眾美好生活追求的回應和引領,既能為美好生活夯實基礎,也能為美好生活展現優勢,不僅使其在實現形式上有了可能性,而且在實質內容上具有必要性。
(二)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路徑
美好生活是一種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活動,也是人的思維認知和實踐體驗。同樣地,美好生活既是人精神塑造和心靈成熟的過程,也是人提升精神生活品位的過程。而此過程既受外界條件影響,也受內心活動干預。在外界影響中,既有客觀存在外界環境的影響與自然而然生活經歷的熏陶,也有鄉風家訓民俗的浸染教化作用。實施鄉村振興工作要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既抓物質文明建設也抓精神文明建設,既改善物質獲得感又增強文化幸福感。因而,作為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和靈魂工程的文化振興,恰恰是致力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戰略舉措,其作用在于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營造濃厚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環境,既影響人、感染人,又塑造人、啟迪人,既文化鑄魂,又物質塑形。
不僅如此,鄉村文化振興以提升群眾發展能力并使其過上美好生活為導向,聚焦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指明鄉村文化振興需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⑦為主要內容。而這一戰略內容實質上就是發揮文化振興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作用,讓文化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引擎”。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容包括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精神文明、科技教育、生態文明等方面,這幾個方面,都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從文化產業方面來看,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促進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持續增加這一群體收入來源,推動鄉村文化產業提檔升級,無疑是提升群眾發展能力的現實經濟基礎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條件;從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來看,通過打造特色品牌農家書屋、村史館、民俗舞臺等陣地,將先進有益的文化輸送到群眾生活之中,使鄉村公共文化陣地成為群眾生活歡樂之地、鄉風民風的和諧之地;從生態文明方面來看,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與居住條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增強生態安全感與生態幸福感。這些既是鄉村文化振興不容忽視且應引起廣泛關注的生活需求問題,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需求。由于鄉村文化振興與消除群眾內心精神貧困、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以及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緊密相關、相互促進,因而有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要順應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方法為引領,以需求為目標,把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心理變化,精準補齊觀念短板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板,理清思路,強化落實;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鄉村振興主體作用,不斷提升其文化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使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過上美好生活。
(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目標
美好生活內涵極為豐富,既包括人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生活,還包括人的生存、發展、權利、享受等需要的生活。而鄉村振興既是物質硬實力的全面振興,也是精神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振興,這恰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來看,鄉村文化振興和美好生活均反映了馬克思的美好生活觀,既有繼承弘揚又有豐富發展。馬克思指出:“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①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發生變革會隨之引起人們生活觀念和道德觀念的變革,物質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礎,精神生活則彰顯美好生活的品質和層次。個體物質上的滿足是追求更高層次美好生活的基礎?!皾M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雹?/p>
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目標,無疑是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發展實踐能力層面來看,我國鄉村極少數人之所以心理消極、焦慮、苦惱、擔憂,甚至怨天尤人,恰是因自身信仰迷茫、信念模糊、奮斗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缺失所致。“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雹勖篮蒙罴仁抢碚撆c實踐問題,也是奮斗能力與發展能力問題,歸根到底需要人民群眾在實踐中踏實肯干和吃苦耐勞,如此方能步入美好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爸袊嗣褚^上美好生活,還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恰恰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賦予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要求,同時也是基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邏輯自洽,亦是說鄉村文化振興本身內含著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因而,在實踐中應賦予鄉村文化振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新目標,鄉村文化振興應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落腳點,以順應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為新增量,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的發展權利需要和發展機會需要,全力滿足人民公共道德需求、消費需求和安全需求。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鄉村文化振興要突出問題導向,抓住要害,找準關鍵,“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⑤。通過強基礎、析要害、提素質,把準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方向和文化脈搏,牢牢牽住鄉村獨特文脈的牛鼻子。全面系統了解鄉村地區人民群眾期盼和向往什么樣的美好生活,其內心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在此基礎上,既全面把握和精準分析人民對美好生活中的文化產品質量、品種、風格、層次等方面的各種要求,又積極構建農家書屋、廣播電視、道德講堂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出鄉村文化建設重點,建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機制;推進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全面優化精神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 鄉村文化振興助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維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了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①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在慶祝改革開放4 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既通過提出并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②。鄉村文化振興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具有價值引領與信仰塑造的獨特優勢。從歷史維度來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歷史必然性;從文化角度來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側重物質層面需要轉變為側重精神層面需要。從思想觀念轉變為實際行動,關鍵在于激發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鄉村文化振興既能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助力人民達至美好生活目標。因而,鄉村文化振興要在滿足人民全方位多層次需要、凸顯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勤勞奮斗三個維度上發揮助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特殊價值和應有作用。
(一)美好生活需要之全方位多層次貫穿鄉村文化振興整個過程
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價值落腳點。但是,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人”,并不是抽象意識中的“人”。因為,人為了維持生命,為了生活,為了享受,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因而必須“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③。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初心,是為了讓人民“站”起來、“富”起來,更是為了“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④。當然,受執政經驗不足、和外部環境惡劣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把握不準,走了一些彎路。而使這一狀況發生重大改變,靠的是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法寶”。
歷經4 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告別了商品短缺時代,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雹萑嗣衩篮蒙钚枰?,正發生著從以往對單一的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向精神需要、文化需要等更多更新的復合型需要的快速躍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雹奕嗣衩篮蒙钚枰奈幕焚|越加高端、范疇越加廣泛、類別越加多樣,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特質。鄉村文化振興既是一種全方位的物質硬實力振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文化軟實力振興。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既包含黨和國家政策宣講、加強道德教育等內容,還包括鄉村綜合文化專干、文化志愿者、非遺傳人、民間文化藝術傳人、演藝人員等隊伍建設,構建鄉村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既提高圖書室、體育活動中心、美術館、博物館等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還要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讀書交流會、知識競賽等文娛活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這些方方面面與大大小小的需要,均體現在鄉村文化振興之中,貫穿其發展全過程。
(二)美好生活需要之人民主體地位明確鄉村文化振興受益對象
“美好生活”本身便蘊含和預設著“誰的美好生活”這一前置性問題。毋庸置疑,在我國,人民群眾既是美好生活的創造主體,也是美好生活的享有主體,既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建設者和奮斗者,又是美好生活的受益者和獲得者。實現美好生活的路上,每個人都是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高質量生活的主體??梢姡蛲懊篮蒙睢钡娜?,是群體的而非個體的概念,是共同的而非獨特的概念。這就意味著,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是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有機統一后的共同需要,這是基于思民之所思、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展開的,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最佳切入點。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豐富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折不扣地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①由此觀之,我們黨自始至終把人民群眾作為美好生活的主體,致力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這一主體的積極作為和實踐創造。唯有始終堅守以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其首創精神,激發其創造熱情,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對美好生活延綿不息的奮斗動力,進而使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變為現實。因此,鄉村文化振興對象是人民群眾,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內心呼聲,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關切,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努力確保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國家發展的各項權利、平等擁有國家發展的各項成果,積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更重要的”和“最重要的”的對象,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貫穿于鄉村文化振興始終。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民苦、聽民聲、汲民智,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②。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著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③七個方面下功夫,民生安排已經覆蓋了每個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目的是給更平衡更充分發展提供保障,也是更精準更全面地補齊民生短板,更真實更持久地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美好生活需要之實現自我滿足亟待鄉村文化振興全民奮斗
奮斗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礎。美好生活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用勇于拼搏、敢于擔當、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實際行動換來的。列寧曾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雹軇游锟梢灾苯訌淖匀唤缰蝎@取它們所需要的一切,可是人卻不同,人的需要不是可以從自然界中自然而然得到的,而是要通過改造自然界來獲得自己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美好生活既等不來也送不來,倘若不奮斗,假如不努力,就不能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更不用說過上美好生活。正因為中國人民有在飽受苦難和滄桑中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中華民族才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因為有改革開放中充滿活力的接續奮斗,我國才從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為奮斗,中華民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人民正一代又一代地接續實現美好生活??梢?,奮斗是關乎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法寶,是革命和一切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反之,沒有矢志不渝的堅守,喪失自立自強的毅力,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美好生活就會如同空中樓閣、無源之水。馬克思曾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雹輮^斗是人民群眾享有美好生活的基礎,美好生活靠人民群眾的奮斗澆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雹扌聲r代,鄉村文化振興應擔負起這份歷史使命,承擔起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這份責任。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鄉村文化振興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優質條件。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證者,每個人都能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而只有那些投身奮斗的人,那些頑強拼搏的人,那些敢于開拓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美好生活與幸福人生。同時,鄉村文化振興還通過提升人的需要層次來引領人們因美而追、應需而行,幫助人民群眾自覺認識到自己的內心需要什么,激發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內在潛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以此提高向美好生活奮斗的激勵效應,促使人民通過積極行動來實現美好生活。
三 緊扣美好生活需要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具體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雹傩聲r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各層次的、全方位的,這給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更有效指明了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方向。當前,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應立足鄉村社會實際,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基本遵循,緊扣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教育、文化產業、精神文化、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加快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突出鄉村文化振興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既要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也要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抓牢、抓實、抓緊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逐步提升鄉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增強其實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一)就美好生活的教育需求而言,鄉村文化振興應加快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文化素養于無形之中會影響人的認知判斷,可以決定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活動。扎實深厚的文化素養,可促使人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膚淺落后的文化則會使人消極墮落。這也啟迪我們,鄉村要振興,文化教育當先行。應著力實施鄉村文化教育振興工程,打好鄉村教育振興“組合拳”,讓鄉村地區青少年享受與城市青少年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推動城鄉優質文化教育均衡發展。當前,鄉村幼兒園和中小學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年齡結構性偏大、青年教師留不住、優質生源流失等現象,且不乏一些鄉村地區學校因師資隊伍弱、生源少、教學質量低等原因而被撤并或廢棄,導致部分學生上學難甚至輟學等問題。雖然有些鄉村學校教室寬敞,有標準化的操場,圖書種類繁多,硬件設施與城市學校差距越發縮小,但在教育軟實力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與鄉村地區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對此,一是要整合利用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搭建城市與鄉村教研協同平臺,建立健全城鄉教學共享研修機制,可采取名師支教、教培共享、課件共研、經驗分享等方式,通過名師引領、理論學習、教學研討等多種途徑,充分發揮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擴大鄉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著力提升鄉村教育供給質量,合理優化鄉村教育供給結構,滿足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需求,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二是要著力推進教育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工程,持續豐富鄉村教育資源,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優先規劃教育,在滿足美好生活中優先滿足鄉村教育需求,國家教育資源要繼續向鄉村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距,不斷促進城鄉學校公共教育資源分配平衡化,逐漸實現鄉村教育發展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變,進一步滿足鄉村群眾對“上好學、學得好、終身學”的現實需求。幫助鄉村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困難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助其健康成長,確保每個鄉村地區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保證鄉村人口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權利,從源頭上遏止青少年無知識、缺教育現象的出現,堵住新文盲的生產口。三是要因地制宜,加大鄉村免費師范生定向培養力度,著力推行實施“全學科”縣級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振興計劃,提出要求、明確年限、精準培養、強化保障,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學制、多種類的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養格局,切實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青年教師隊伍,使鄉村教師數量變多、素質變高、待遇變好,促進鄉村與城市在教師素養、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重要方面更加均衡,從而不斷滿足鄉村地區發展的教育需求。
(二)就美好生活的產業需求而言,鄉村文化振興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生產發展一樣,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實現美好生活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驅動,而文化產業驅動美好生活得以實現的關鍵在于發展富有民族化、本土化和原生態的鄉村文化產業,為鄉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發展傳統手工藝、風味飲食、民宿養生、休閑旅游等富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產業,既是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是帶動鄉村群眾創造收益、增進福祉、提升幸福指數的有效方式。事實上,很多鄉村地區都有著較為豐富的農耕文化、漁獵文化、游牧文化和飲食文化等資源,這些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產業價值,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一是要著力打造符合人民需求的鄉村特色文化產品,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借助歷史文化古村莊、鄉村文化展覽館、鄉情村史館等文化資源,積極構建集民俗、農舍、養生、休閑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鏈條,打造以體驗經濟為主體的文化硬實力品牌,以此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具體而言,就是在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宜游則游、宜農則農的原則下,突出特色,強調優質服務,科學策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民俗節慶、地方風味餐飲節、親子農耕等文化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熱情細致周到的鄉土文化服務,形成一批富有濃郁鄉村生活氣息的現代生態農莊,推動民宿養生產業內涵式發展,讓游客全方位感受鄉村文化生活魅力,用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旅游,用鄉村旅游傳播鄉村文化,進而提高美好生活品質。二是要著力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地,促進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有關要求,充分挖掘和依托利用鄉村自然人文、民間技藝、風情婚俗等文化產業資源,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特色、資源稟賦,科學規劃和建設一批有文化內涵、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著力打造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產業集群,吸引更多的文化企業入駐發展,不斷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的規?;⒓s化、專業化水平。要著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旅游區、特色村寨民俗文化園、古色古香建筑、依山傍水村落等富有鄉村風格的文化產業品牌,將各地獨有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使之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戰略。三是要加大鄉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文化人才力度,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注入生力軍。地方高校應結合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培養產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文化旅游開發等方面專業性人才;要深入挖掘鄉村戲劇、技藝、文創、民俗、刺繡中的人才,加強“田秀才”“土專家”能工巧匠、種植能手和返鄉創業者等現有鄉土文化人才的培訓,使這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本土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中挑大梁、唱主角,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三)就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而言,鄉村文化振興應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絕不僅僅是追求物質層面的充裕富足,更需要擁有精神層面的愉悅享受。要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文化品質,守護鄉村文化根脈,淳風化俗,德暖民心,厚培文明鄉風,讓深厚文化底蘊溫潤鄉村“精氣神”。鄉村文化站、農家書屋、村史館等文化場所,以及廣播電視、出版讀物、報紙雜志和文藝演出等文化產品,均有助于豐富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多姿多彩和豐富有趣的精神食糧。從鄉村文化生活需求層面來看,大多數鄉村群眾農閑時節主要在家看電視、打牌、訪友閑聊,極少參與閱讀和文藝體育活動。從鄉村文化生活供給“硬軟件”層面來看,有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硬件設施陳舊不堪或閑置荒廢,存在供給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或總量過剩等問題;有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淡薄,文化服務供給機制不健全,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短缺,難以滿足高質量文化生活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誠如馬克思所言:“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雹倜鎸@種情況,應盡快加大對鄉村公益性文化活動的投入力度,組建以豐富鄉村群眾精神生活為主題的鄉村文化振興志愿者服務隊,借助鄉村大講堂、大舞臺、大展臺來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切實加強民俗博物館、村史村志館、農家書屋、名人文化家園、家風家規講堂等方面的場所建設??赏ㄟ^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鄉情鄉愁為主題,圖文并茂、生動逼真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鄉村趣味文化活動。要正確處理文化服務需求側與供給側之間的關系,以鄉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變化為導向,以共建共享為目標,選擇貼近實際生活的鄉村文化活動,實行“菜單式”供給,不遺余力地推進文化生活品質建設,調整鄉村文化服務內容,優化文化服務結構,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創新供給方式,不斷滿足鄉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要。同時,還要加大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活動創新、項目創新、載體創新的力度,培育鄉村公共文化活動新形態,確保鄉村公共文化產品更好地滿足鄉村群眾需求。
(四)就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體而言,鄉村文化振興應激活鄉村群眾的內生動力
我們即使擁有深厚的知識文化、先進的思想理念,若不能參與社會實踐則會成為行動的“矮子”,若不能內化為生活動力則會成為語言的“巨人”?!拔崛酥?,是視文化現象在根本上乃精神現象,文化即人之精神活動之表現或創造?!雹倜篮蒙钚枰孔约旱膴^斗來創造,內在力量起著主要作用,外界力量起著次要作用。人民群眾既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鄉村文化振興對象,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設者、參與者和受益者。這就意味著,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激活鄉村群眾這一創造美好生活主體的自身發展動力。而激發鄉村文化振興主體的內生動力,就是要剪斷墮落蛻化的鏈條,推動鄉村群眾用雙手奮斗主動創造美好生活,這是開創美好生活的最有效手段。在實際中,由于受“鄉村文化生存環境改變、農民文化自覺意識缺失、文化主體意識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認同危機”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鄉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日漸減退,自身發展內生動力較為不足,“等、靠、要”思想仍不同程度存在。對此,一是要加強鄉村文化組織建設,不斷發展鄉村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鄉村文化組織,既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活動來豐富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要鄉村群眾主動參與、自發組織文化活動活動,使自我認知的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知,在此過程中,逐步實現自我決策、自我管理、自我覺醒、自我發展的目標效果,進而不斷增強鄉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振興進程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立老年書畫社、手工技藝社、戲劇社、歌舞隊等各類文化組織,根據鄉村群眾實際和所愛所需,定期或不定期將群眾組織起來,以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開展以暢想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活動,不斷豐富鄉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有效傳遞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社會正能量。與此同時,還要成立以本地籍專家學者、退休干部、技能人才、教師醫生、反哺桑梓企業家等為主的鄉賢文化促進會,深入挖掘整理村規民約、地情文獻與族譜家訓中所蘊含的行為規范等道德文化資源,有效推進勤儉、親和、美好、誠實的鄉村新民風建設,大力舉辦以村民說事、鄉賢論理、榜上亮德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評議活動。二是要增強鄉村群眾文化自覺意識和主體意識。隨著時代變化發展,鄉村社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也要適應鄉村社會變化,自覺主動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主體推動力量。如:可鼓勵和支持引導鄉村群眾拍攝一些反映自己真實生產生活風貌的短視頻等,突出自身文化主體地位,客觀表達鄉村群眾內心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認同,讓鄉村群眾既成為美好生活享有者,也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還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返鄉創業而實現幸福生活的能人達人的先進事跡,組織新聞媒體記者或大學生暑期調研發現那些向“美”而行的奮斗者典型案例,深入挖掘為美好生活而付出辛勤汗水的平凡人的新聞素材,學榜樣見賢思齊,樹典型提振力量,不斷增強鄉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能力。三是要使鄉村人民群眾保持克勤克儉、不畏艱苦的優良作風,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增強不等不靠、攻堅克難的銳氣,堅定敢于斗爭、敢于拼搏的勇氣,要有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毅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不斷促進鄉村群眾徹底摒棄觀念落后、自暴自棄、得過且過、因陋就簡等陳舊腐朽的思想文化觀念,永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精神,保持“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拼”勁頭,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專注精神投入生活工作,以永不懈怠奮斗拼搏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姿態,朝著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奮勇前進。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精準扶貧中的文化驅動力研究”( 1 7 C K S 0 1 4)的階段性成果。
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4.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1 1.
①宋芳明.人民美好生活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任務[ J].思想理論教育, 2 0 1 8( 0 2) : 4 4.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9 1.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6 0 1.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3 1.
⑤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2 1 - 0 7 - 0 2( 0 2).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4.
⑦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3 2.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1 5 8.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4 3 - 4 4.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1 9 2.
④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0.
⑤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3 2 2.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1 1.
②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8 - 1 2 - 1 9( 0 2).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 3 3 6.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 2 4 3.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6 0: 3 2.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4.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2 1 - 0 7 - 0 2( 0 2).
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6: 8 1.
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 G].北京:學習出版社, 2 0 1 8: 2 2 3.
④列寧.列寧全集:第5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0: 1 8 3.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4 7 3.
⑥習近平.在2 0 1 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8 - 0 2 - 1 5( 0 2).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1 1 - 1 2.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3 8.
①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0 0 5: 1.
②呂賓.文化自信視角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困境與對應策略[ J].湖湘論壇, 2 0 2 1( 0 4) :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