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浪
摘要:研究人員針對某高校部分大二學生開展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收集106名學生參與該項活動的反饋并進行質性分析,發現該形式的心理輔導效果良好,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學生參與度高,對活動給予較高評價;(2)輔導員能夠通過該活動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3)輔導員能通過團輔活動及時發現心理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4)在團體心理輔導的良好氛圍內,能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本研究在實踐基礎上梳理輔導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注意事項和策略,期望能將該方案在輔導員和大學生中進行復制和推廣,以應對大學生群體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輔導員責任制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落實高校四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踐探索———以湖北經濟學院新生團體心理輔導為例”(2019X GJPX 2004)
依據《湖北經濟學院關于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實施辦法》(鄂經院黨發[2015]47號),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擔負著學生工作直接責任人的責任,他們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黨委學生工作部依據上述文件制定的《關于建立健全輔導員直接責任人工作機制的實施細則》規定:各院系按照副書記聯系學生人數不多于100人、輔導員不少于200人的標準自行分配,堅持“誰聯系,誰負責”的原則,對聯系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負直接責任。該文件就輔導員如何落實直接責任人制度做出了詳細說明,具體包括熟悉學生檔案、找學生談心、深入課堂聽課、深入學生寢室、建立健全重點學生檔案等。
輔導員的職責范圍本就包括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依據“輔導員責任制”的要求,輔導員不僅要做好相關工作,還需深入了解每一位屬于他的責任制范圍內的學生,做好每一位學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走近學生的內心,需要不斷在工作實踐中探索。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就是對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之一。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咨詢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紀80年代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引入中國[1]。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面向群體、形式活潑、簡單高效的心理輔導方式,目前已在很多高校及社會團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2]。本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對輔導員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單次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際效果進行分析,嘗試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新視角,為“輔導員責任制”的落實探索新路徑。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大學生群體正處于成年初期,具有以下心理特點: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社會生活領域迅速擴大;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易采取極端立場;在人際關系上,形成既寄求友情又甘愿孤獨的矛盾心理;在意志力和行動上,既積極又消極、既努力又懶散;喜歡自我批判,也喜歡自我安慰;對親密關系渴望且投入,但有時又表現冷淡;既想對外界敞開心扉,但是又有一定的封閉性[3]。在情感體驗方面,青年情緒的兩極性更為突出,既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熱情,也容易出現極度的憤怒、悲觀和絕望。同時,青年的情緒還具有隱蔽性,即會隱藏真實的情緒,甚至展現出相反的一面。
這些特點意味著大學生群體在心理狀態上存在不穩定性。自我意識的迸發和情緒的多變以及周遭環境的復雜性,使大學生群體較易出現心理問題,而青年情緒的隱蔽性又讓這些問題不易被發現。
(二)傳統學生工作方式的局限性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一個重視個人隱私、鼓勵個性發展的大環境中。針對學生群體開展談心談話工作時,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感受來選擇自我表露或自我封閉,通過淺層次的交際性談話或者冗長的說教式談話可能都難以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況。輔導員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且較為深入和長程的談話可能效果較好,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方式效率偏低。有研究表明,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朋友或同學是其首要的求助對象,其次是家長[4]。由此可見輔導員在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需要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創新工作形式,提高學生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
(三)團體心理輔導的有效性
團體輔導,即團體心理咨詢,又叫集體咨詢、群體咨詢、小組咨詢。它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運用團體動力和適當的心理咨詢技術,協助個體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方式,從而促進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團體輔導有結構式和非結構式兩種,一般單次團體心理輔導為結構式團輔。結構式團輔是指事前做了充分準備和計劃,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動讓成員來實施的團體咨詢,此類團體較注重針對所要達到的目標設計活動,以引導成員參與團體學習[5]。結合臨床實踐來看,相較于非結構式團輔,結構式團輔可操作性及可復制性更強,更適宜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運用和推廣。
團體治療的有效性已經得到證實,歐文·亞隆在《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團體治療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心理治療手段,至少在實質性療效上與個體心理治療可以相提并論,使團輔起作用的“療效因子”共有11個[6]。在單次團輔中較為突出的療效因子包括普遍性、傳遞信息、利他主義和行為模仿。普遍性是指參與者在群體中聽到其他成員談到跟自身一樣的擔憂或困擾時,會產生共鳴感,進而會減少憂慮。傳遞信息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由團體帶領者進行的教導式指導,主要指傳遞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一是由團體成員提供的直接忠告,成員間的直接忠告暗示并傳遞了成員間相互的興趣和關心。第三個是利他主義,在團體輔導中成員之間會互相提供支持,當成員發現自己對別人很重要時,就會感到振奮和自尊,就會開始去關注他人。行為模仿是指團體成員彼此間可能會互相模仿,會觀察其他成員如何處理問題,進而收獲新的視角。有研究表明單次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地改善大學新生人際關系[7]。
(四)輔導員開展單次團體心理輔導的可行性
大學生心理狀態的矛盾性使其較易出現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表現為寢室矛盾、學業壓力、各種心理疾病甚至自傷自殺或傷害他人。有研究顯示,我國近30%的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困擾,存在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10%[8]。輔導員作為與學生群體接觸最密切的人員之一,是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輔導員一般都具備教育學或者心理學的知識背景,而單次團體心理輔導具有明確的操作步驟且易于掌握和實施,因此輔導員開展單次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可行性。
二、實踐過程
(一)活動對象
某學院大二年級學生10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71人。團體活動帶領者為一名有心理學教育背景的輔導員。
(二)活動實施
1.收集問題
在活動正式開始前,團體帶領者與部分學生、輔導員、班主任訪談以了解大二學生的基本狀況。大二學生的常見困擾如下:班級凝聚力較差;少數學生獨來獨往,未融入集體;部分寢室矛盾尖銳;部分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對學習和生活感到迷茫。以上問題可歸類為人際交往、個人發展規劃兩個方面。
2.確定目標
依據收集到的主要問題和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制定以下團輔目標:一是營造暢所欲言的溝通氛圍,促進成員自由分享;二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人際交往技巧;三是幫助學生進行個人探索,緩解心理壓力;四是收集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發現和關注心理困難學生。
3.方案與實施
根據活動目標,參考常用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項目[9],編制團輔方案。活動設置:約15人一組,每組1次活動,每次活動3小時,共7組。活動內容:6項團輔游戲項目,熱身活動為“大風吹”和“滾雪球”;體驗活動為“啞口無言”和“突破困境”;結束活動為“我想對你說”和“心有千千結”。
活動開始前由團體帶領者講解保密原則,并簽署保密協議。團輔游戲項目結束后,由帶領者介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講解如何識別心理危機、如何進行自我調適等心理知識;最后,布置每位成員寫一份關于參加本次團輔的感受。整個團輔項目結束后,對收集到的106份文字材料進行質性分析。
(三)活動效果
1.從團輔參與者的角度看活動效果
對全體組員的團輔感受進行質性分析,結果見表1:

所選條目均為出現頻次超過半數的,除以上內容外,還有學生提到:“通過團輔學習到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對未來產生了新看法”“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等。由此可見,團輔活動在幫助同學們解壓、促進人際交往、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等方面取得了效果。
2.從團輔帶領者的角度看活動效果
(1)易于發現共性問題
在團輔的過程中,帶領者發現學生存在很多共性問題。例如,在“啞口無言”環節,大部分同學都表達了學業壓力造成的負面情緒感受;在“突破困境”環節,同學們分享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個人職業發展這一議題。依據發現的共性問題,輔導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幫扶工作。
(2)快速發現心理困難學生
此次團輔活動的目標之一是幫助輔導員快速發現并關注存在心理困難的學生,實踐結果表明團輔這一形式確實有助于發現問題。在團體中,良好的團體氛圍能夠促使學生展現真實的自我;成員間的人際互動能夠反映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動模式。帶領者可以非常直接的觀察到同學們的真實狀況,因此能夠實現快速發現心理困難學生的目標,并及時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幫助。
(3)高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團輔方案中設計有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環節,例如在“啞口無言”游戲中增加情緒調適技巧的介紹;在團輔游戲項目結束后,專門介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服務項目、咨詢預約電話等,告知成員關注班級同學心理狀況的重要性,教授識別常見心理危機信號的技巧等。質性分析的數據顯示近70%的同學反饋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識,由此可見,在團輔的良好氛圍下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效果明顯。
三、研究結論
通過此次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活動,作為帶領者的輔導員對團輔成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大二學生群體的主要困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為今后如何更好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對部分現階段存在心理困難的學生的及時發現,有助于輔導員展開精準幫扶以防范危機風險。研究者對106份團輔反饋進行質性分析的結果表明,該項活動幫助參與者緩解了情緒壓力,激發了同學們繼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動力。綜上所述,該項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適宜在輔導員和學生群體中推廣。
四、討論
(一)推廣的注意事項
單次團體輔導作為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在輔導員了解學生需求、強化日常管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發現重點學生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通過一次有趣的、深入的、互動式的團體輔導活動,輔導員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且相對深入的了解每一個組員,這有助于落實“輔導員責任制”中的相關要求,具有可推廣性。但為保證活動效果,在實際操作和推廣中需注意以下事項:
1.提前做好班級動員
大部分學生對團體心理輔導并不了解,輔導員提前深入班級做好動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宣講時注意技巧,可以借助在班級內開展團輔小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熱情。
2.充分熟悉組員信息
在每一次團輔開始前,帶領者需對本組成員名單進行熟悉。開展單次團輔的目的在于發現問題、普及心理知識,因此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非常重要。做好對成員的了解,在團輔過程中能夠準確無誤地喊出成員的名字,對建立良好的團體氛圍和提高成員對帶領者的信任感很有幫助。
3.及時關注有較大情緒波動的組員
在團體輔導中,有時某些組員會因某個話題而引出較大的情緒波動,對這部同學需重點關注。在團輔結束后需立刻對這部分同學的情緒進行處理,以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4.科學跟進行為表現較為獨特的組員
在團輔中可能有部分同學的行為表現較為獨特,例如過于沉默,或不合時宜的活躍等,對這部分同學應給予關注,但不宜在團輔結束后立即進行。帶領者不能因個體在團輔中相對獨特的表現就與學生約談,較為恰當的做法是在日常互動中加強關注,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后再去判斷和處理,要避免隨意給學生貼標簽。
5.處理好雙重角色的問題
在團輔過程中,帶領者需要處理好“帶領者”和“輔導員”的雙重角色問題。除需具備團輔帶領者所需的基本素養(對成員關心、接納、真誠,能夠共情,具備心理學知識、熟悉咨詢技巧等),輔導員還需主動提醒自己:在團體中“帶領者”角色要重于“輔導員”角色。學生在團體中可能會提到一些“特殊話題”,例如逃課、對課程或者某位老師不滿等。如果帶領者只顧著從輔導員管理學生的角度提出批評,而不是從團輔帶領者的角度去試著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則難以建立穩固的團體關系。
6.對“保密原則”高度重視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如果團輔設置合理且氛圍營造得當,團體成員的表達欲較易被激發,成員可能會主動分享個人內心深處的故事。作為團體帶領者,需要時刻注意成員的分享是否會給分享者本人或他人造成傷害。因此,在團輔開始之初必須著重強調保密原則;其次,在分享環節進行前,帶領者應強調分享時以分享者自己內心舒適的程度為宜,甚至可以直接告訴組員,不想回答的問題可以拒絕,哪怕這個問題是帶領者提出的;第三,帶領者要保持足夠的敏感性,發現潛在風險時要及時引導、調整,甚至中斷話題。
7.突發情況的應對舉例
在此次系列團輔活動中遇到一些突發情況,這類突發情況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團輔活動中較易出現,因此具備恰當的應對策略十分必要。現將其中的典型案例做簡要介紹:
案例1:在一次團輔中,有學生在分享環節談到父母去世這一話題。成員A表示對自己非常不滿,因為在母親生病時自己竟然沒有要去照顧她的意愿,然后開始痛哭,成員B安慰她,提到自己也有這樣的情況,繼而談到如果父母去世了自己會怎樣。這一話題在群體中產生了震動,帶領者觀察到部分成員表現出不太自在的神情,意識到現在并不適合談論該主題,于是立刻加以引導,詢問A:“當你提到這些傷心的事時,B安慰你,并分享了她的感受,在這個時候你有什么感覺?”在A做了回答之后,帶領者繼續詢問全體組員:“你們觀察到這一幕時,你們的感受是什么?”此后,談話的重點回到了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上,沒有在失去父母這一主題上繼續深入。
案例2:在一次團輔中,大家不約而同談到了對班級某一位同學的不滿。該同學不在場,但是該同學的室友在場,場面一度十分尷尬。面對這樣的情況,帶領者直接中斷了該話題,并明確指出我們在團輔活動中不對他人做道德評價,同時再次強調團輔的保密原則,要求同學們不議論不外傳。
(二)展望
本研究證明單次團體輔導在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助落實“輔導員責任制”方面較有成效,可嘗試進行復制和推廣。在后續工作中,需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并形成實踐成果,制定符合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個性化的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和培訓手冊;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力量,今后可考慮培養心理委員等學生骨干參與該項目,既可提高項目的實施效率,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群體形成心理自助、互助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0(006):62- 69.
[2]詹妮斯L.迪露西亞瓦克.團體咨詢與團體治療指南[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2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李鳳蘭,周春曉,董虹媛.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6):72- 79.
[5]何青青.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對“90”后大一新生人際關系影響的研究[D].2011.
[6]歐文·亞隆.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7]段永.單次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新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009):1133- 1135.
[8]黃希庭,鄭涌,羅鳴春,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 5.
[9]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