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報
摘 要:皖墾粳2號是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武香粳14/南粳46為親本選育而來的常規粳稻品種,綜合表現較好,適合在廬江縣等地推廣種植。該文結合實際,對皖墾粳2號的選育經過、特征特性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其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要點,主要包括適時播種與控制密度、合理運籌肥水、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為該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粳稻;皖墾粳2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092-02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有超過60%的人口日常以稻米為主食。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增加,市場上對稻米尤其是優質稻米的需求量逐漸增加[1]。從當前國際市場上稻米的供求趨勢進行分析,相對于秈米,優質粳米品種的發展潛力更大,因而發展粳稻的種植前景更好。由此可知,國家糧食的生產安全與粳稻生產有著重要的關聯,與品種結構的分布、區域優勢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關系到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2-4]。
廬江縣氣候條件適合,光照資源充足,降雨量充沛,溫度條件適宜,發展水稻等糧食作物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目前,當地的粳稻主導品種為常規品種,多數品種引進的區域來自浙江、江蘇等省,存在一定的“亂、雜”等問題。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進一步選育與應用適應范圍廣、品質優的粳稻新品種意義重大,對提高當地粳稻品種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實現農戶增收比較有利。皖墾粳2號由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代選育獲得,為常規粳稻品種,其主要特點是熟期早、產量高、品質佳、綜合抗性好,2017年通過安徽省審定(編號為皖審稻2017035)。該品種近些年在安徽省推廣后,綜合種植表現優良,有利于調整水稻的種植結構,提高稻米的產量及品質。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農業生產不僅重視產量,而且逐漸走向集約化發展,更加關注低碳、綠色、環保。近些年來,隨著廬江縣當地水稻生產中多個粳稻品種的推廣,對當地水稻產量及品質的提高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不少品種的退化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品質,需要結合當地實際引進新的粳稻品種。2017年選育的皖墾粳2號品種近幾年在當地種植表現良好。本文現結合實際,對該品種的特征特性以及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
1 選育過程
2009年春,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省對武香粳14/南粳46進行組配,當年夏季在天長市種植10株F1代,全部收獲,混合采收。2010年春季,在海南省與南粳46品種進行雜交,種植900株株系,隨機性選擇其中的20株進行收獲,當年夏季在常州市武進區種植20株F3代株系,隨機選擇其中的28株予以保留。2011年春,在海南省種植28株F4株系,選擇其中的5株予以保留,當年夏季在天長市種植5株F5株系,隨機挑選其中的8株予以保存。2012年春季,在海南省種植8株F6代株系,選擇其中的2個株系予以保留、混合收獲,當年夏季在天長市種植F7代株系,并開展小區鑒定試驗,編號為wt-01。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農藝及經濟性狀 皖墾粳2號為常規晚粳品種,選育的親本來源為武香粳14/南粳46。全生育期平均135.5d,與對照品種M1148相比,成熟期提前3.7d左右;株高、穗長的平均值在90、16cm左右,有效穗數平均為336.2萬穗/hm2左右,穗總粒數、實粒數平均128、115粒,結實率平均為89.8%;千粒重平均27.7g,籽粒的空秕率較低,田間種植表現的平均值10.5%左右。對低溫冷害氣候的抗性等級為1級。
2.2 產量表現 皖墾粳2號參加2014年安徽省粳稻的區域試驗,經過專家組的測產,平均產量9165kg/hm2,與對照品種相比,產量增加17.5%,增產幅度達到顯著水平。2015年該品種繼續參加安徽省的區域試驗,經過測產,平均產量值9056kg/hm2,與對照品種相比,增加13.3%,增產幅度達到極顯著水平。2016年該品種參加生產試驗,經過專家組的測產,平均產量達8034kg/hm2,與對照品種相比,產量增加16.1%左右。
2.3 抗性水平 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鑒定,2014年皖墾粳2號田間種植,對稻瘟病綜合抗病指數4.3,為中抗水平,稻曲病的田間病情指數1.1,紋枯病的田間病情指數41.0,表現為中等抗性水平,白葉枯病的田間病指40,表現為中等抗性。2015年皖墾粳2號田間種植,對稻瘟病的綜合病指數3.8,表現為中等抗性,對稻曲病田間的病情指數2.0,表現為抗,對紋枯病田間病指40,表現為中等抗性,對白葉枯病的田間病指28,表現為中等抗性。
2.4 品質 2014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檢驗: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分別為77.5%、15.0%,堊白度5.0%,籽粒長寬比在1.8左右,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分別為15.9%、76mm,米質整體品質達到部標2級水平。
3 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要點
3.1 適時播種,控制密度 皖墾粳2號在廬江縣地區栽植的播種時間、播種量因栽植方式而有所差異,一般以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播種為宜,具體因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在廬江縣作為單季稻種植,采取人工插秧方式的,播種時間適合在5月20日,播種量控制在37.5~45.0kg/hm2,秧齡在22~28d為好;如果采取機械化插秧,則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為好,播種量在45.0~52.5kg/hm2,秧齡18~20d為佳。大田機械插秧栽插密度適合在25.5~30萬穴/hm2,基本苗密度達90~120萬/hm2為宜。
3.2 合理肥水運籌 皖墾粳2號的施肥量一般為純N用量240kg/hm2,前期、后期施入的比例控制在7∶3左右,底肥中磷、鉀肥的施入量要充足,搭配微肥等施入,可選擇根外追肥的方式施入[5]。施穗肥的時間、施肥量結合田間苗生長情況而定,一般分2次施入,分別在倒4、倒3葉期施入。對于水稻生長進入無效分蘗期后葉片落黃正常、高峰苗的數量達到預期穗數的1.2倍左右的群體,則施入2次穗肥即可。對于田間群體生長量小、葉片落黃時間早的稻田,穗肥的施入時間可適當在倒5葉時再增加1次,且施入量適當增加。對于無效分蘗期內葉片顏色深、高峰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1.4倍左右的稻田,穗肥的施入可減少1次,僅在倒3葉施1次,且用量要適當降低。
水分管理上,采取精確定量灌溉的方式。前期保持田間水層較淺(2~3cm),以促使移栽后秧苗成活,勤灌溉,灌小水。進入到分蘗中期后分次擱田,擱田程度宜輕,以促使秧苗莖稈健壯。之后的灌溉每次深度在3~4cm,當田間水消耗到豐產溝(深度在15~20cm)的底部時再復水至原來的深度,如此復始。灌漿到成熟階段田間保持淺水層,一直持續到成熟前7d左右,切忌斷水過早[6]。
3.3 綜合防治病蟲害 播種前做好種子浸泡消毒處理,進入秧田期后加大對稻薊馬、稻飛虱等蟲害的防治力度。秧苗生長進入到中后期階段,各類病蟲害易發,包括稻縱卷葉螟、稻瘟病、螟蟲等,要做好綜合防控工作。大田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易發,積極加強防治,水稻植株生長的中期稻瘟病、稻曲病易發,及時進行針對性防治。
3.4 適時收獲 皖墾粳2號生長后期表現出較好的耐寒性特點,功能葉衰老的速度緩慢,建議通過“養老稻”的方式逐漸使稻谷內含水量降低,直接在田間內同時完成收獲、包裝等環節[1,3]。在田間面臨時間緊等讓茬問題時,收獲的方式可選擇割曬等,粳稻的特點為籽粒不易脫落,因此成熟后機械化收獲,稻茬高度控制在25cm左右,之后在稻田內整齊地鋪1層晾曬,當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儲藏范圍后即可機械脫粒、包裝、運輸。通過此方式可節約稻谷收獲后的晾曬時間、降低時間及勞動力成本,實現增收增產。此種方式下保留較高的稻茬,可將平鋪在上方的稻穗撐起來,起到提高透風的效果,取得了較好的晾曬效果,與此同時還利于發揮出曬田、改善土壤墑情、降低土壤水分含量等作用,為下茬作物的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6]。
參考文獻
[1]孟凡東,陳從貴,喬長輝,等.水稻新品種皖墾粳2號的選育及應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263-264.
[2]汪菊香,何毅.皖墾糯2號水稻的特征特性及直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19,25.
[3]宋學堂,陳露,徐玉峰,等.優質長粒型粳稻皖墾粳11036的選育及應用[J].中國稻米,2020,26(6):104-106.
[4]汪登松,童俊,江祺祥,等.粳稻新品種皖墾糯1號的選育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6):2401-2402.
[5]朱峰峰.江蘇漣水縣機插粳稻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8):66-67.
[6]張小明,葉勝海,常志遠,等.粳稻浙粳99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要點[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6):1066-107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