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生產力的“源頭活水”。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培育學生思想水平、文化素養及價值觀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理應承擔起生態教育責任?;诖?,文章以生態教育內涵剖析為切入點,簡要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可行性,重點從挖掘教材內生態教育資源、革新教學方法、新媒體技術助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融入傳統文化五個方面探究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生態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策略
一、 引言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高度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證了環境與經濟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初中生是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與建設者,其環保意識、生態觀念等不僅關系到其日常行為習慣及學習成效,而且關乎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念、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及法治素養為基本目標的課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課程知識為依托、以生活為延伸,滲透生態教育是彰顯課程育人價值的應有之義。為此有必要挖掘課程內容中的生態教育資源,借助豐富的教學活動、實踐活動及教學指導方式使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 生態教育內涵剖析
生態教育內涵深刻、外延廣泛,不僅包含基本的生態知識、生態技術,還涉及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采取的生態治理措施、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經驗等。我國社會經濟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粗放式增長,資源消耗型產業的不斷擴張、人類活動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大幅度擾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資源枯竭問題層出不窮,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空間,制約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于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至此拉開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序幕。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提升公眾對生態文明的接受與理解程度,生態教育應運而生。其面向全體學生、致力于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生態道德與生態價值觀。依托學校教育的專業性及系統性將生態文明理念根植于學生頭腦中并切實轉化為其實際行動。由此可見,生態教育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產物,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 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
生態教育是囊括生態思想、生態價值觀念、生態行為習慣、生態道德、生態意識的綜合性教育活動。相對于一般專業學科教育來說具有隱蔽性特征,即不以知識灌輸將生態思想強加給學生,而是倡導以情感、心靈、文化、管理及教學等多種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意識及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實施層面與生態教育具有共通性,傾向于從意識形態視角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及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綜合來看,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善于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強大的力量引導學生,有助于向學生傳達正確、先進的生態思想;其二,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人文性。遵循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抽象的思想與理論講清楚、講透徹,在生態教育滲透中發揮該特征優勢可以通過心靈啟迪、情感熏陶及人文精神的浸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念;其三,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實踐性,與學生生活及社會實際聯系緊密。在生態教育中選取貼近課程內容、貼近當代生態主流思想的案例、名人事跡及生活場景可以使生態教育生動形象、趣味十足;其四,道德與法治課程兼具德育、智育、美育、勞育功能,綜合性強且內容豐富,諸多教學模塊都可成為生態教育的滲透途徑,可促成學生養成生態行為習慣、強化學生生態道德修養。
四、 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滲透生態教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除“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等直接體現生態教育內涵的教學內容之外,還包括眾多可供教師挖掘與使用的生態教育資源。教師應在理解生態教育內涵、基本內容及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積極探尋課程內容與生態教育的契合點,以此拓寬學生生態知識面、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性及生態價值。
以《走進法律》教學為例。筆者適度向生態規則、生態環保相關法律規范方向傾斜,利用多媒體呈現因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環境而受到法律處罰的污染物排放超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事開發活動的案例,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社會規則、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出發談一談如何遵守法律紅線、道德底線約束自身行為,以此在本課程中有機滲透生態教育;再如講解“我們應盡的義務”時列舉“藥店老板網購野生動物被捕”“兩男子捕捉490只壁虎被抓獲”“男子撿到貓頭鷹肩扛送派出所”等案例,使學生意識到自身應盡到保護動物的義務。在遇到意外受傷、無行動能力的野生動物時可以撥打110、12345等相關熱線尋求救助,以此培育學生生態環保實踐力,提高學生維護自然環境的主動性。
(二)于多樣性教學方法中滲透生態教育
如前文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學及生態教育均具有隱蔽性特點,傾向于從意識形態層面塑造學生價值觀、規范學生行為、影響學生思想意識。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善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生態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滲透生態教育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其一,情境教學法。將生活化情境引入課堂之上,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般的學習空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綜合性思維。如在講解“我知我家”相關知識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呈現了“家庭小妙招”情景劇,展現各種廢舊物品再利用的方法。如,以廢舊紙盒制作收納盒、利用廢舊報紙制作紙漿畫并張貼在墻壁上等,使學生認識到勤儉節約是家庭的良好傳統。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生活技能、促成學生養成生態行為習慣。
其二,案例教學法。將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案例引入課堂之上,使學生在案例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汲取生態知識,可達成“春風化雨”的生態教育效果。如在講解“關愛集體”相關知識時,筆者以班集體為核心,列舉“隨意丟垃圾破壞班級衛生環境”“不關衛生間水龍頭浪費水資源”等案例。這些案例仿佛是部分學生校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可以使學生反思自身行為,認識到班集體的維護及關愛需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能為全體學生創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
(三)在新媒體助力下滲透生態教育
當代初中生成長在社會信息復雜、價值觀念多元的環境中。新媒體發展日益繁榮,在為人們社會交往、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滋生大量虛假、負面及非理性的信息,會對學生身心健康、思想觀念等造成負面影響。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依托新媒體、利用新媒體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的生態相關信息,使學生形成理性、辯證的生態價值觀念。
以“維護社會公平”教學為例。當學生理解了公平內涵,了解維護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與具體行動措施后,筆者將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延伸至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公平,結合當前新媒體平臺上對“動物保護法早日出臺”的呼聲引導學生思考動物保護與社會公平之間的關系,組織學生對“動物保護法立法支持與否”進行辯論。支持方表示豬、牛、羊肉等是人類所需的動物制品,保護法出臺后此種牲畜如何屠宰加工;反對方表示人應當與動物和諧相處。當前流浪動物越來越多,應當出臺法律保護這些動物,而針對禽畜則應另行規定。從學生的辯論中可以看出,其能夠對新媒體上的觀點持質疑態度,并能結合社會現象及案例等判斷環保政策、生態保護規定的價值,初步形成了辯證、普遍聯系的生態價值觀。
(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生態教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使學生將課堂所獲的生態知識、生態觀念、生態思想踐行到日常學習及生活中,切實轉化為自身的行動與道德行為準則、價值判斷依據。為此,教師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生態教育效果。
如,在講解“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時,筆者向學生布置了“我們的環境我保護”小課題研究活動。請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自主組建調查小組、制定調查方案,自選維度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如從水體環境層面收集水質污染相關資料;從能源層面調查小區每月用電量;從資源層面了解小區綠化率、當地森林覆蓋率等。收集資料后各個小組對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挖掘阻礙當地生態環保的關鍵性因素。如用電量過大存在電能浪費、水質污染嚴重存在排放超標問題等。接下來,請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提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如“大家共同監督企業的污染物排放行為”“進一步完善當地的生態政策”等。既可以鍛煉學生生態保護實踐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生態責任感。
(五)以傳統文化豐富生態教育滲透路徑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長期積淀及時代變遷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審美追求、價值觀念與道德思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積聚的生態智慧博大精深,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及自然觀之外,還包括“竭澤而漁,豈不獲得?”的人地協調觀;“戒奢尚儉”的生態消費觀;“順天應人”的生態保護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為寶貴的思想資源滲透生態教育,可以通過文化浸潤學生心靈,使其產生濃厚的生態保護情感。
以《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教學為例。在講解我國資源環境危機時筆者引入了“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社會信息等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現狀、分析當前資源開發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運用傳統文化內的生態智慧對如何節約資源提出對策建議。此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環保是我國自古有之的思想與觀念,經濟與生態的不和諧、不同步勢必會引發嚴重的資源枯竭問題。正如“竭澤而漁、焚藪而田”一般威脅社會的穩定、阻礙經濟的發展,由此促成學生正確的生態觀念。
五、 結語
生態教育是內涵深刻、外延廣泛且綜合性強的教育活動,可依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及綜合性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生態思想、生態意識及生態道德。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深入挖掘教材內的生態教育資源,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并利用新媒體技術、社會實踐活動、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達成生態教育目標,切實提升生態教育的滲透效果。
參考文獻:
[1]祁尚鋒.融入墨子智慧,開展生態教育:墨子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啟迪與智慧(中),2021(8):92.
[2]王星星.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1(14):120-121.
[3]田福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探究[J].天津教育,2020(25):94-95.
[4]楊愛萍.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71.
作者簡介:田維正,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安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