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2021年的端午節晚會,來自河南衛視的端午晚會“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其中,水下中國風舞蹈表演《祈》更是廣受贊譽,而對于河南衛視來說,從春節晚會的《唐宮夜宴》到元宵晚會《芙蓉池》,到清明特別節目《紙扇書生》,再到端午晚會,四次節目均成功出圈,引起極大的討論度與熱度,并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在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所展現的生命力以及引領力,更多的還是依靠牢牢植根于中國最為深遠的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及對于傳統文化的守護以及傳承,從而兩者之間相互成就,既為河南衛視立起了“精品”的招牌,同時也宣揚了傳統文化,展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積蘊深厚,為現代的傳媒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而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屬性是中國所特有的,一個人的文化屬性不以他人的意志所轉移,小到個人,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歸根到底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其他文化基本上沒有這樣長時間的一脈相承,這也意味著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人、社會以及國家的血脈之中。而河南衛視一系列的傳統節目,也成功喚醒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覺醒意識。
首先,河南厚重璀璨的歷史文化是河南衛視對于傳統文化吸收的地域優勢,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正因為河南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河南衛視也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出了《梨園春》《華豫之門》《漢字英雄》等一系列節目。而河南衛視長期以來對于傳統文化節目的苦心經營,前期受眾主要為傳統戲迷或者武打迷而深深喜愛的《梨園春》和《武林風》等較為小眾化的節目,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品牌節目,但由于受眾面的狹窄,并未得到過多的關注。而從《漢字英雄》這此類節目開始,在大眾廣泛使用得漢字上加以競爭、打擂等形式,以當代受眾更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方式重新演繹和詮釋漢字這個生活中常見的元素,給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其次,民族是用語言而非血緣構想出來的,而且人們可以被“請進”想象的共同體。①河南衛視這一系列的“中國節日”節目,主要是針對中國幾千年的節日所推出的電視節目,而它的成功之處也正是在于找到了受眾與傳統文化的連接之處——傳統節目,傳統文化通過晚會節目的形式,并加以現代化的修辭,以更加具有審美性的視聽效果給予觀眾陌生化效果的同時,也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和記憶的共鳴。
現代社會的消費實際上已經超出實際需求的滿足,變成了符號化的物品、符號化的服務中所蘊含的“意義”的消費。②即由物質的消費變成了精神的消費,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潛在需求也在此類節目中得到滿足。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帶來審美的轉變和回歸,近幾年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重新構建,激發了國民提升內在精神審美的需求,共同催生了傳統文化的“回歸”,人們也從極力追求西化到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敬仰、傳承,甚至形成一股“國潮”。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傳統節日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過程中形成的。而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共同點都是以挖掘中國傳統節日內涵為主,傳播中原文化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在《清明奇妙游》當中將“緬懷先祖”和“踏青郊游”兩個主要的活動儀式融合在一起呈現在節目當中,向觀眾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清明景觀。此類節目廣受歡迎也說明了盡管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形成風潮,傳統文化看似與社會生活疏離,但集體記憶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傳統文化的回歸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陌生化”理論是由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來的。而“陌生化”理論的內涵簡單來說,指的是藝術處理以及藝術加工的對象。具體來說就是將本來熟悉的對象進行陌生化處理,是受眾在一定的審美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以及熏陶。
一般來說,通常對于展現我國深厚的文化傳統或是歷史元素大都是采用紀錄片抑或是講解介紹類的節目對其進行呈現,相對于前者而言,河南衛視所采用的晚會類節目形態使得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更加的多樣化,可以通過舞蹈、朗誦、表演等多種維度進行呈現,在感官上給觀眾以更加多樣化的視聽享受。例如《端午奇妙游》中的《蘭陵王入陣曲》融合建鼓、大堂鼓、琵琶等傳統樂器的表演讓人領略到傳統音樂的美妙,而其劇情也很有寓意。晚會類節目合家歡樂的獨有屬性也能夠滿足傳統節日所營造的節日氛圍。
意大利符號學家安伯托艾柯將影像符碼分為感知符碼、認知符碼、傳輸符碼、圖示符碼、體驗和情感符碼等十種符碼。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符碼的其中一種,可以從象形符碼的“能指”轉到圖示符碼、體驗和情感符碼的“所指”,從而具有更為復雜深刻的文化內涵,給予觀眾進一步解讀或聯想的空間與可能。
首先是河南衛視傳統節日相關節目從古代故事中指涉現代故事,給觀眾以連接感,現實指向與歷史故事相勾連,將對傳統文化資源所提取的精華與當下重要的社會議題相連接,既連接現實與歷史,又產生了節目的“陌生化”效果。例如《白衣執甲》以“花木蘭”來對應抗疫期間一位無法回家的護士,借此歌頌抗疫中在一線的女性醫務工作者,將傳統藝術和現實意義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其次則是由現代科技所打造的視覺奇觀,給人以視聽感官上的陌生化和奇觀化。在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當中,采用了實景拍攝,全程表演,并采用時髦、前衛的技術去呈現傳統文化,拋棄了傳統的節目表現形式,尋求大膽的突破,在《唐宮夜宴》中,短短5分鐘的節目,就運用了摳像、3D、VR、AR等技術,成功吸引了年輕的觀眾并在網絡上有了很多熱烈的反饋,甚至助力了“國潮”的流行。
美國著名學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市場對于生活和文化的入侵,使得所有的東西“都在成為商品”。從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的角度上來講,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的節目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電視節目,更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精品品牌,從而為河南甚至整個傳統文化相關的產業輻射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從河南衛視節日系列節目的多次“出圈”,不僅僅看到極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原傳統文化的強大活力,更應該看到在這一次次經典的節目背后,對于“寶藏河南”以及“傳統文化”兩種文化名片以及精品IP的精心打造與營銷。
這一系列節目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是絕妙的構思,另一方面是河南衛視節目創意組的成員們對于傳統文化樸素的堅守。前者是指節目不僅是視覺器官,也同時傳達了動人的古斯,既有現代科技的輔助,又有古典浪漫的底色,讓觀眾與傳統文化產生跨越時空的交流;后者是指河南衛視的堅守,“出圈”并不是輕易成功的神話,但從上文也可以得知河南衛視對于耕耘傳統文化節目的堅守,用一種“匠心”應對這個大數據的時代。
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給河南衛視提供了助力,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指出:“大眾傳播的這一技術程式造成了某一類非常具有強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費之信息,即對世界進行剪輯、戲劇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當成商品一樣賦值的信息、對作為符號的內容進行送樣的信息。”例如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祈》,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將“洛神”的神態以及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這幾分鐘之內,這一段舞蹈的每一秒都能成為經典,所以,在河南衛視在網絡上進行發布之后,精美的畫面以及節目的高質量即使是在進行片段截取和剪輯之后,仍然能夠讓人眼前一亮,并且引起習慣于碎片化時間觀看的受眾的注意,且在注意力市場的競爭機制下,為了獲取受眾的關注,節目順應受眾的變化而創新節目形態,從而贏取受眾的“使用與滿足”。
在河南衛視這一傳統文化IP的建設中也看到了“新文創”的開發建設模式,在打造精品節目的同時,加速跨界聯動,以充足的國民性、在地性、當代性鍛造文化內核,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塑造具備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首先,在河南衛視打響的第一槍《唐宮夜宴》這一節目當中,最為亮眼的便是“唐宮小姐姐”的人物形象,少女有著豐盈的體態、可愛的臉龐、生動的表情與肢體動作,一顰一笑之間盡顯“唐風”韻味,再到由已經出圈的唐宮小姐姐帶領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游歷之旅,串聯起整場演出,觀眾跟隨這群唐朝仕女的腳步,一邊游覽名勝古跡,一邊觀演,看遍河南知名歷史文化景點。從而不斷挖掘河南的傳統文化符號,將其展現在觀眾的眼前,實現衍生內容的開發,也為后期更加深入地開發中原文化打下了基礎。
其次,在“唐宮小姐姐”等人物符號形成了一定的受眾群之后,河南的旅游文化局開展了“黃河之禮”文創作品的征集,為河南開創了一股“文創熱”,而河南電視臺順勢成立了河南唐宮文創傳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唐宮夜宴及系列IP,文創采取雙端聯習式文創開發形式,從而形成IP產業鏈,實現產業化開發。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出圈”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與厚積薄發的現實力量。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本身帶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當下世界思潮的沖擊和全球傳播的格局當中,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也面臨著沖擊與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再闡釋給當代國人塑造了新的審美趣味,不僅是對傳統文化覺醒的呼應與推動,而且促進了與現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交流。但在市場化營銷之下,傳統文化節目能否保持自身特色,不被市場所裹挾,這是無法預測的。由此看來,傳統文化內容挖掘之路雖然前景可觀,但仍需慎重而道遠。
注釋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0頁.
②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