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杰 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
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前行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立足點。傳統文化資源的繼承與利用對于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強國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當代轉化以便更貼切當今時代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本文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為研究對象,分析傳統文化資源在文化類節目中的當代轉化,探索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新思路。
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時代的飛速發展致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面臨著被遺忘、遭破壞、漸消失的危險處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保持民族自信的重要前提。在繼承發展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結合當今時代大背景進行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在傳統文化資源中融入時代需要的嶄新內涵。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我國部分電視欄目將傳統文化元素、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節目氛圍和節目創意中,塑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意境。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文化知識、傳統資源為節目框架進行制作,采用更創新的敘事策略,構建具有濃厚文化意境的情節進行文化傳播,在快節奏綜藝流行的深度娛樂環境中尋找平衡點與結合點來展開敘事,使大量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節目的制作過程當中,在轉化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創造文化當代傳播價值。早期文化類節目是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說講”類型的單一節目形式存在的,逐漸演化到近兩年《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了不起的匠人》這樣相對成熟化與多樣化的節目呈現方式。這幾類節目不僅在收視率上取得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成績,也在各類社交平臺上引發了諸多話題討論,從而引發更廣泛的傳播,激發了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賦予傳統文化資源嶄新的時代意義。文化類節目無疑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采用符合當今時代需求的形式將許多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以嶄新的時代面目呈現在大眾面前。在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同時,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也在節目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了。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節目中添加多樣化文化符號,在傳承優秀傳統、傳播文化資源的過程中蘊含深厚的精神價值,喚醒受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體記憶。
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記錄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創新的載體,搭載優質傳統文化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鳴。《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參與類文化節目直接讓大眾參與到節目當中去,參賽者均為普通受眾。大眾作為參與者、互動方,在節目中更深切地體會到中國詩詞與個人情感的深層關聯。受眾在對節目釋放的文化符號進行解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中國詩詞包含人類情感中的真善美,在對古代詩歌詞賦的深度探索的同時,也提升大眾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大眾與傳統文化產生了情感共鳴。《見字如面》在疫情時期充分結合時代背景,由明星嘉賓朗讀記錄著抗疫前線點點滴滴的信件,展現了疫情期間普羅大眾的家國情懷。《國家寶藏》在真人秀的表現形式基礎上,以非線性、時間呈現交錯的敘事方式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穿插有舞臺劇、紀錄片等節目樣態。大眾熟知的影視明星通過故事化的表演給大眾國寶的“前世”,業內專家和相關嘉賓則會敘述國寶的“今生”。國寶的文化脈絡和相關知識在“真人秀”的呈現方式中傳遞給了大眾,自豪感與滿足感在演員的直觀化“影視重現”中以及專家學者對文化知識的專業化解讀中油然而生,喚醒集體的文化記憶從而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傳統文化資源在文化類節目的當代轉化完成了古代與當下的鏈接以及情感轉移。
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以及娛樂文化的泛濫橫行使中華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和韻味正在逐漸地被大眾所忘卻。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廣泛了解中國文化類型的基礎上,提煉傳統文化資源的精神標識,并與現代化的文化符號相融合,轉化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嶄新面貌。《漢字英雄》從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入手,呈現漢字的發展軌跡進而實現身份認同和歸屬;《了不起的匠人》關注非遺傳承人的現實處境,訴說匠人們的故事,展現中國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一本好書》通過舞臺化演繹還原經典作品故事場景,使受眾直面文字所傳達的精神力量。這些具有文化引導性的綜藝節目滿足了受眾的文化需求,對傳統文化記憶予以修復,激活了受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節目中文化元素符號的使用,如漢字、成語、書信等為載體的傳統文化在挖掘和轉化中形成一種撫今追昔的文化認同。文化類節目以多樣化的形態展現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是對文化自信的踐行,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增強受眾的文化認同感。
傳統文化資源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當代轉化實現了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在文化類節目的傳播過程中比翼齊飛。文化類節目融合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營造良好節目效果的同時也讓觀眾的審美水平得以提升。《詩書中華》中通過技術手段重現古代“流觴曲水”的舞臺,營造詩詞歌賦獨有的文化氛圍;《國家寶藏》通過全息投影技術使文物全面立體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使得歷史文物之美被觀眾盡收眼底;《中國詩詞大會》在舞美設計方面采用了大量具備傳統文化特色的視覺符號,觀眾仿佛置身于古詩詞里所描述的唯美畫卷中,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在各類文化資源被轉化的節目制作中,大眾的審美水平也受到感染。
在《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節目中,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視聽語言進行了當代轉化,向著更加深層和廣闊的領域拓展,從而更立體地呈現出當代的審美特性。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多樣式的文化綜藝節目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契合當代受眾認同和審美需求的轉化。
傳統文化資源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轉化需要兼具內容和形式。
1.傳統文化元素與文化符號之間的轉化。人們通過文化符號實現身份認同。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所包含的畫卷、書簡等象征符號,在演奏中加入的笛、琵琶等民族樂器都是帶有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烙印的文化符號。這些傳統元素通過節目的編排融入最終的節目呈現當中,并作為文化符號最終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大眾。
2.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故事化呈現《國家寶藏》通過“小劇場”的形式對文化資源進行故事化呈現,通過明星演繹的形式來講述“文物”故事。《上新了·故宮》也在故宮內部實地拍攝,同樣也由明星對節目中的劇情進行影視化的演繹,以故事情節來推動節目發展。故事的情景再現能夠給觀眾帶來沉浸感和代入感,能夠加深大眾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而故事素材的選擇則需要挑選出代表性的案例。
3.傳統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之間的轉化。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長時間的傳承和積淀當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在這種集體記憶當中人們能夠進行身份確認和情感依附。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通過節目編排將集體記憶與時代精神之間進行連接完成傳統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的當代轉化,將傳統文化資源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這一轉化的過程中,要對文化進行取舍,挑選出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趨勢的優秀文化資源,摒棄其中的糟粕部分。
4.在形式方面需豐富技術運用,采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節目效果的改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類新興技術在電視節目中得以運用。文化類綜藝節目需要通過技術收獲更好的節目效果,在形式上更具表現力和沖擊力。技術的運用是為了內容方面的提升,多元表現方式的運用為節目帶來更豐富的看點。朗讀、情景、表演等表現方式加入節目表現形式當中。
1.跨時空
在文化類節目當中充分的運用情景再現,故事還原的方法來強化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關聯。在內容呈現方面需要通過陌生化的手法,讓觀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斷探索陌生化的內容能夠讓受眾產生新鮮感,以此來探索更為廣闊的空間視角。跨時空地將古老文化元素呈現在節目中以此完成傳統文化資源轉化。
2.跨媒介
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換離不開媒介融合這一大趨勢,從電視到網絡視頻、音頻,再到社交媒體的流動,文化的綜藝節目突破壁壘的重要方法就是利用好跨媒介來擴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國家寶藏》在播出后通過跨媒介轉化在社交媒體的引發了博物館熱潮,受眾在觀看節目后通過現場訪問參觀博物館的方式來延伸節目的內涵與意義。《朗讀者》的播出迅速地掀起了一陣朗讀熱,許多高校和城市街邊都建立了朗讀亭,滿足了大眾的朗讀欲望,激發了大眾的朗讀熱情。《成語英雄》將文字、圖片和視頻這三者進行了廣泛的結合。通過掃描二維碼能夠收看相關視頻,同時還能夠參與成語主題的互動游戲,將節目的價值進行了極大地延伸。科技手段為傳統文化資源的轉化提供了便利,5G和全媒體的發展節目可以運用文字、表情、視頻、聲音等多種形態進行節目傳播,將經過當代轉化的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全媒體平臺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總之,文化類節目能夠展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各檔文化類節目通過創新文化傳播形式與內容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以此來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應對形式與內容進行深度融合,更好地引導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轉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